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该知其方且知其法,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涂某,女,44岁,2000年6月23日就诊。患者素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史,此次发作月余,服用氨茶碱等药可以控制病情,但停药即发。诉气喘胸闭,不能平卧,尤以夜甚,当咳出少许白色痰涎后,则喘息渐止。伴动则少气不足以息,腰膝酸软,尿频,余沥不尽。视其舌黯红无苔,脉之沉细,尺脉不及。患者既往发作时,余投以金水六君煎合三拗汤加减,三五剂则喘止,遂将原方珍藏之。此次发作时,自购原方三剂,不仅不能控制病情,反增胸闭。综合脉症,不仅肺肾阴虚,而且肾不纳气,故宗原方难以收功。治拟滋阴补肾、纳气平喘,处方:熟地45g,当归、山药各30g,茯苓、法半夏各12g,陈皮、杏仁、地龙各10g,炙麻黄、炙甘草各6g,山茱萸15g。翌日患者告知,服药后仍觉胸闭,且喘亦不减。细忖药证相符,但未取效,其中必有蹊跷。沉思良久,方悟及此乃熟地量大而煎法不当之故,遂嘱患者将熟地汤泡(以沸水浸泡)15分钟后,滤去药渣,以药汁煎余药。7月5日电话随访,患者诉服药无胸闭之感,药尽喘止。
按:余读过裘沛然教授《疑难病证中医治法研究》一文后,常以金水六君煎重用熟地、当归治疗肺肾阴虚之咳喘,每收佳效。对于本例患者,余在1994年初诊所开处方中,熟地用至45g,三剂喘止。此后每次发作时,患者自用本方,亦三五剂即效,均未见任何不适。已故程门雪老中医在其《漫谈咳、喘、哮、痰饮的证治》一文中强调,药取金水六君煎时,熟地要用汤泡或后下,取“浊药轻投”之意。此次初诊时辨证尚为准确,用药亦比较恰当,然用后不仅不能平喘,且增胸闭者,乃煎法不当之故也。清代名医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稿》中谓:“古人有方必有法”,并举知用桂枝汤而不知啜热稀粥为例,批评了一些医生只知用其方而少用其法之弊病。余在此之前曾有类似的教训,如对一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初用桂枝汤因服不如法而无效,后遵法啜热稀粥而愈(详参第三章第六节“研究经方心悟”之“三、经方应用四个要点”)。金水六君煎,方也;熟地汤泡或后下,法也。读书不尽解,知方而不懂法,故而无效。
至此,方悟知方而必懂法的重要性。此后,若用大剂量熟地而见胸闷甚或胸闭者,即用此种煎法。裘老和程老各自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运用金水六君煎的一个侧面,如将两者合看,才较为完整。可见学习老中医经验,既要学其方,还要学其“法”,不可片面地理解,要融会贯通。所谓点滴皆经验,往往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是老中医宝贵经验的总结或是从失误中体会出来的教训,要仔细玩味个中原委,不可一略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