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在国内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仍有一亿多人口需要脱贫,新能源技术还有待大规模突破。此时,政府需要下定决心,把应对气候变化切实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有效的市场体系,将气候变化的影响减至最低。如何减排降耗,挑战着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也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与执政能力。同时,中国的企业与公众也面临着责任与行动力的挑战。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工作组(IPCC)报告,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加了0.7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2010年是近百年来全球最暖的一年,2001—2010年是近百年来全球最暖的10年。人类社会生产与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起着不可忽视的主要作用。1992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代表达成了《京都议定书》。2008年,在全球20国首脑会议上,各国首脑达成共识 ,要共同努力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下。为减缓气候变化,全球需要在2050年将碳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0%,其中发达国家至少减排80%以上。近年的气候变化谈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中国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根据2010年《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1951年至2009年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2007年是近百年我国最暖的一年,2001—2010年是最暖的10年。《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平均气温9.3℃,较1971—2000年平均偏高0.5℃。温度上升导致中国大部分冰川面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缩小了10%以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2011)。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无论是水资源还是粮食供应都面临短缺的威胁。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0%,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工信部,2011);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使得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中国政府本着适应与减缓并重的原则,以逐步开放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参与,到国家建立气候变化应对部门,并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国政府加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标准、政策,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重视森林碳汇。中国政府成功颁布并修订了“森林保护法”、“城市绿化条例”等,并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体系、国家自愿植树造林体系、林木价格体系、森林资金体系以及再造林贷款制度、森林认证制度等。至今,中国已成功营建三北保护林,有效保护了长江中上游生态系统。
中国重视气候变化减缓工作。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保障未来的安全发展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增加社会产品,区域间协调发展,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的国策,并被纳入中国的各项政策方案,包括五年发展规划中。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国家重点开展节能工作。中国政府采取开放的态度,借鉴国际先进政策经验,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在1980—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国家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04)。
“十五”期间,新一轮的经济改革积蓄了更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能耗弹性系数五年平均值为1.02,能源消费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侯艳丽等,2011)。
“十一五”期间(2006—2010),中国对于低碳发展进行了有效尝试。2005年,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中国政府在国家五年发展计划中第一次采用能效强度目标。中央政府将国家目标进行了地方分解,并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和激励性的措施,强力推动地方的节能减排。中国“十一五”期间,还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1.73万亿元,能效投资约8600亿元。至“十一五”期末,中国完成了19.1%的节能目标,碳排放强度下降20.8%,减少了15.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齐晔等,2011)。
2011年3月,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6%、碳强度减低17%的强制性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 1.4%(“十二五”规划编写组,201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如果中国政府能实现上述指标,可减少约1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起着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关注综合的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城市试点、绿色生态城市等应运而生。
在过去的20年,我们看到中国社会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领域已采取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尤其是刚刚结束的“十一五”计划实施和“十二五”计划的制定,以及中国的低碳经济省份与城市试点及碳交易试点的建立;国际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经济条件的改变,需要中国增强持续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如今,“十二五”规划已在执行过程中,中国政府需要尽快建立中国发展的中长期低碳行动方案,明确国家碳排放峰值的拐点,与国际社会共同加大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