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减排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在驱动力。中国政府在“十二五”中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完成“十二五”规划将是一场严厉的挑战。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依然存在。中央政府明确“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保持7.5%的增速,而各地方上报的GDP增速均高于国家目标。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发展的愿望强烈,有的省份GDP的增速几近国家目标的2倍。国家提出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十二五”期间全国总能耗控制目标将为41亿吨标煤(“十二五”规划编写组,2011)。根据地方上报的GDP数据,如果加权平均,各地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3.5亿吨标煤,高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最近提出的总能耗控制目标约2.5亿吨标煤。
根据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数据,如果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标煤、 GDP增长率为9%的话,中国“十二五”期间的能耗强度应是18%,相对于规划中16%的能耗强度降低目标高出两个百分点(齐晔等,2012)。
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碳排放增加了1倍,中国的人均碳排放也从2000年的2.78吨上升到2010年的 5.32吨,已经超出世界人均碳排放水平。2011年中国碳排放依然在加速,总排放约为77亿吨,人均5.7吨,占全世界总排放22%左右(齐晔等,2012)。中国的碳排放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较早的减排努力将有助于减小气候变化应对的成本。斯特恩报告(SternReport)指出,忽略气候变化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有效行动开展得越早,所需付出的成本就越小。中国政府如果能够明确较早的碳排放峰值与拐点,将会促进高效技术的发展,避免高能耗产业发展的锁定效应;同时,在国际上也将为中国参与谈判增加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