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书系”序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呈现出空前兴盛的局面。从同治十一年(1872)《瀛寰琐记》发表蠡勺居士翻译的英人小说《听夕闲谈》起,至五四运动之前,发表小说近两万种。其中译作约有三千二百种,余下的创作小说约有一万六千余种,其中短篇小说万余篇。由于行世的单行本并不多见,相当多的作品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阿英的《晚清戏曲小说目》只收千余种成书,而其中大部分是译作,创作不过近四百种。这个时期的小说可谓门类繁多,有政治小说、军事小说、教育小说、纪实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警世小说、笑话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爱国小说、伦理小说、科学小说、家庭小说、法律小说、广告小说、商业小说、历史小说、迷信小说、拆白党小说等二百多种。尽管这些冠名不够科学,但毕竟反映了当时小说分类的实际情况,创作的繁荣局面也可见一斑。

清末民初小说的繁荣与当时大量刊行的文艺及白话报刊分不开。这时期的文艺报刊蕴育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小说翻译家和作家。当时的南方文坛(上海、苏州、杭州一带),活跃着李伯元、吴趼人、欧阳矩源、曾朴、梁启超、苏曼殊、包天笑、周瘦鹃、陈蝶仙、王钝根、王西神、徐枕亚、蒋箸超、吴双热、刘铁冷、李涵秋、李定夷、陈冷血、黄山民、胡寄尘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与当时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游戏杂志》《民权素》《小说林》《小说海》《娱闲录》《礼拜六》《小说大观》《小说时报》《小说丛报》《小说新报》《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华小说界》等著名文艺期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不是杂志的主撰,就是杂志的笔政或特约撰述,对当时南方文坛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其实,同一时期的北方文坛也不寂寞,仅京津地区就涌现出几十种白话报,知名的有《京话日报》《爱国白话报》《白话国强报》《竹园白话报》《天津白话报》《北京爱国报》《小公报》等十多种。这些白话报培育了损公(蔡友梅)、剑胆、丁竹园(国珍)、冷佛、儒丐、市隐、湛引铭、耀公、耀亭、铁庵、尹虞初、钱一蟹等一批京味儿小说作家。他们谙熟京师的逸闻掌故、风土人情,写出地道的京味儿小说,展现了一幅幅清末民初古都北京的风俗画卷,为研究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十分难得的史料。

这里顺便提及京味儿小说的版本情况。京味儿小说有四种开本,分别近似现在的十六开、三十二开、四十八开和六十四开。这些京味儿小说均用当时旧报纸印刷,且折页装订。折页内有说明版本情况的文字,可以窥见该书的出版情况。如奇情小说《意外缘》的内折页上有“白话国强报”字样,可以得知该小说为“国强报馆”刊行;同页上端有“本馆开设在北京宣武门外海北寺街西头路北”等文字,由此可以得知《国强报》的馆址;同页左侧竖排“旧历年次戊午年六月十二日”“中华民国七年七月十九日”等文字,由此可以得知此报的出版年代及时间。因笔者收藏有一些这类剪报本小说,方可知晓当时一些京味儿小说的版本情况。出版这类小说的报馆还有京话日报馆、爱国白话报馆、北京正宗爱国报馆、竹园白话报馆等。

另外,《京话日报》还出版过名为“新鲜滋味”的系列小说。笔者见过的“新鲜滋味”系列小说,有《一壶醋》《赵三黑》《贞魂义魄》《花甲姻缘》《苦鸳鸯》《文字狱》《王来保》等三四十种。

正是由于白话报刊蕴育的职业小说作家的出现,才使得当时的南北文坛异常活跃。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坛,以彭翼仲为首的著名报人,用白话报为小说家们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以损公、剑胆、冷佛、儒丐为代表的京味儿小说家崭露头角,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京味儿文学作品,受到京津地区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他们的创作实绩也成为京味儿文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末民初的京味儿小说有它的特殊性。首先,这些小说家多为记者,兼职从事小说创作。他们充分地享用报纸这一平台,而很少去利用杂志这种传媒,因为当时北京的杂志还很少见。损公、剑胆、冷佛等小说作者都活跃在报界,而这些报纸很少披露他们的生平及创作活动,致使读者对他们的身世背景知之甚少。其次,由于报纸的时效性和纪实性极强,读者由此想得知更多新奇的故事及新的小说,并不十分关注小说作者个人的身世背景。因此,也就难怪一些文史学家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不甚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