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小妾填房升姨太 老夫技高成名医
众人一阵惊慌。
钟迪见此,马上弯下身子,把父亲托起,揽在怀里,连声呼喊:“父亲!父亲!”
这时,富有经验的老家院说:“快……快掐人中!”
钟迪左手托着父亲,右手抬起,用拇指掐父亲的人中,停了片刻,钟皓喉管中发出了一声“嗯”。
钟皓突然倒下,把在场的人都吓坏了,听到“嗯”声,大家才缓过气来。
见爷爷倒下后,周围的人把重心转移到爷爷身上,又哭又叫的,小钟繇吓得哇哇大哭了起来,一个奶妈赶快把他抱了回去。
在钟迪等人的呼喊声中,钟皓微睁双眼,无力地瞅了一下。钟迪见状说:“缓过来了,缓过来了。大管家、二管家,快把老爷抬回去。”
大管家、二管家等人闻言,赶快伸手抬钟皓,只见有人托头、有人托背、有人托腰,有人托腿,小心翼翼地把钟皓抬进卧室,放在了卧榻上。钟迪为父亲脱掉鞋子,姜夫人为公公盖上被子。钟迪见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便说:“二管家,麻烦你进城一趟,把张大夫请来给老爷看病,其他人都各忙各的去吧!”
众人散去了,钟迪与姜夫人留在了上房,他们二人同父亲房内的两个丫鬟一起照顾病中的父亲。大丫鬟萍儿端来了热水,钟迪把一条白线蓝道的土布手巾放在热水里湿了湿,捞出来拧干,给父亲擦了擦脸,想让父亲舒服一些。
姜夫人让丫鬟英儿拿来红糖,冲了碗红糖水小心翼翼地一勺一勺喂给公公喝。
四人正忙着,门外传来了哭叫声:“哎哟,我的天呀!老爷你可不能走呀,你走了,孩儿俺俩咋弄呀!”哭着哭着便径直进到房里,扑在钟皓的身上,“老爷、老爷”地叫了起来。
钟皓睁眼看了看,气道:“哭啥呀,我还没死哩。”这一声便镇住了哭声。
钟迪见状,说:“二姨太,别哭叫了,我父亲不会有啥事的。”
二姨太是钟皓纳的小妾,姓贾,单名一个好,年纪比钟皓的大女儿还小一岁,比钟迪也不过大了两三岁。二姨太是长社城里的人,她父亲名叫贾尚仁。贾尚仁原先也是个庄稼人,他肯动脑筋,觉得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几亩地没多大奔头儿,就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卖掉几亩地,拿着卖地的钱到长社城里做起了生意。他先是到集市上倒腾小葱大蒜,后来又到庙会上贩卖猪仔羊羔,经过几年的打拼,不仅能顾着家里的开销了,手头还有了不少积蓄。于是,他便在城里东街路南盘下了两间门面房,卖起了粮油酱醋之类的日杂用品。他善于经营,精打细算,没几年就发了大财,成了远近闻名的土财主。土财主有了钱就会炫耀,于是他便在城东南角买下个大宅院,连带着门前一个三亩大的水坑。他雇人把水坑整理了一番,种上了莲藕,修筑了廊桥,从此大宅院加荷塘就构成了贾家庄院。他虽然精于算计,但终究是农民出身,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因此逢灾荒年馑,就在大门外搭个席棚,垒上锅灶,熬些粥,施舍给饥饿之人,百姓因此称其为“贾善人”。贾好跟着她父亲,长期耳濡目染,承袭了他精于算计的特点,她还未嫁人的时候,就懂得为自己打算了,整日想着如何存钱,如何找个好婆家……
但是土财主贾善人家的女儿也愁嫁,因为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不图钱财,图的是脸面。
“女大不能留,留久成冤仇。”贾善人眼看着女儿高不成、低不就的,心里实在着急。他听说大才子钟皓有意纳妾,就托人登门说合,让女儿给钟皓做了小妾。嫁了女儿,了了心愿,但贾善人的心里实在是不太情愿。
贾好做了钟皓的小妾,钟皓的子女称其为二姨娘,家中用人当面称她贾姨娘,背后叫她贾小婆儿。钟皓纳妾本来是为了多生个儿子,可二姨娘进门后连着生了两个女儿,后来虽然也生了儿子,却是个天生的弱智,这让钟皓对她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关爱,对她不冷不热的,只安排她住在偏房。直到年前钟皓的夫人陈老太太去世了,才为其补了个名分,让其住进了上房,“二姨娘”也升格为“二姨太”了。
近两个月来,钟皓不知是年龄的缘故、身体的原因,还是单纯地看不惯二姨太的所作所为,把她撵出了上房,自己独占了宽大的卧榻。
可是,二姨太并没有回偏房住,而是去了后楼,同准备出嫁的小女儿住在了一起,顺便指导小女儿做些女红。
后楼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是大户人家专门为女儿修建的。女儿长到十多岁,便住进后楼,不再和前院的男男女女接触,以免学坏,生出是非,连吃饭都由丫鬟们送上楼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就是她们。女儿们在楼上闲得无聊,就学着做些女红,绣个花呀草呀的,因此后楼也叫作“绣楼”。
二姨太住在后楼,环境封闭,消息不灵,小钟繇“抓周”她没来参加,钟皓倒下她也不知,待众人返回后院,她才得知消息,哭天喊地地从后院跑来。
二管家听了钟迪的分派,马上跑到西院,让车把式套上马车,赶往城里去请大夫。未到一个时辰,便把张大夫请了回来。
张大夫名叫张季祖,和南阳名医张伯祖一母同胞。兄弟二人少年时在家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跟父亲学医,张季祖学成便离别父兄来到长社另起炉灶,以行医为生。其兄伯祖,医术高超,在南阳一带很有名气,除治病救人之外,还开门授徒,培养出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季祖自到长社后,牢记父亲教诲,严守医戒医德。为患者治病常是针到痛消,药到病除,救死扶伤,妙手回春,成了享誉长社、名震颍川的名医。
如今,张大夫已年近七十,年岁不饶人,再加上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所以一般情况下,他是不出诊的。二管家见到他一说钟老爷病了,他就急了,说:“走,赶快走,去给老哥看看。”
张大夫刚到长社时,困难重重,是一向助人为乐的钟皓,多次接济这位异乡行医人,帮助他渡过了难关。当年,钟皓正在城东社祭坛处开办学馆,收徒授业。一天晚上,他进城办事回来时,看见一家店铺的房檐下端坐着一个人,只见那人衣着整洁,身边还放着个小木匣子。钟皓觉得他不是一般的流浪乞丐,于是就主动上前问话。一问才知此人是从南阳远道而来的行医之人,姓张,名季祖,因刚到长社三天,人生地不熟的,还没找到住处。钟皓说:“老弟如不嫌弃,就跟我到学馆住吧!”一开始张季祖不愿麻烦别人,就拒绝了,钟皓再三诚心相邀,他才跟着钟皓来到学馆。到学馆后,钟皓管吃管住,让张季祖有了落脚之地。紧接着,钟皓又是帮张季祖到城里租门面房,又是到县衙替张季祖疏通关系,不到半月时间,就帮张季祖在长社城内开办起了“张家药铺”。钟皓有个头疼脑热的,张季祖也是关心备至,为他悉心调治。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关系胜似兄弟,见面总以老哥、老弟相称。
张大夫下了马车,在二管家的陪同下来到了上房,见到钟皓张口便说:“老哥,我来了。”
钟皓见张大夫来了,心情激动,因在病中有些中气不足地说:“又劳烦老弟了!”
张大夫说:“何言劳烦,老哥有病,我能不来吗?”然后又说:“先让我给你把把脉吧!”随即坐在了钟皓的卧榻边,以右手抓起钟皓的左手,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放在了钟皓的左腕上,微闭双眼,仔细地切起脉来。
稍停片刻,张大夫脸上露出了笑容,说:“老哥,你这是亢奋所致,从脉象上看,没有大的不良之状,待我给你开上两剂药吃吃就好了。”
钟迪一听,说:“叔,真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
二姨太听后,脸上掠过一丝笑意,老爷毕竟是她的靠山呀!
钟皓说:“迪儿,快给你叔烧碗鸡蛋茶喝。”
张大夫说:“不必了,还是让二管家随我一块取药去吧!”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