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主要消费理论

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消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比较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绎,其理论体系已基本趋于成熟。我国尽管很早就关注消费问题,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现将西方经典的消费理论及其核心观点和主要消费函数理论及其消费理论发展趋势简要介绍如下。

一 古典“节俭”消费理论

“节俭”消费是西方古典经济学者的主要观点。在消费理论上,从经济学鼻祖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及法国的经济学家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等,都是“节俭”理论的支持者,都主张节制消费、保证积累,促进生产的扩大和国民财富增加。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节俭消费的观点及其研究成果对以后的消费理论、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消费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 “节俭”悖论消费理论

“节俭”悖论支持者的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经济学家西斯蒙第(Sismondi,1773~1842),美国的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凡勃仑(Veblen Thorstein,1857~1929)和英国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西斯蒙第在消费问题上与很多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他反对李嘉图倡导的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同时,强调“消费先于生产,生产服从消费”,并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看成生产的目的。凡勃仑关于消费的观点是消费方式“宜奢不宜简”。他认为“浪费”的含义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即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浪费性的消费品现在可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并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主张在短期内政府应扩大支出,刺激需求;在长期,主张收入和财富再分配。凯恩斯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从需求的角度提出了经典的消费函数,即绝对收入假说,开拓了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的先河,为以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消费价值理论

对于消费问题,与其他学者不同,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1851~1914)用边际效用的概念来解释消费问题。他认为消费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决定的。按照欧根·冯·庞巴维克的观点可以推断,由于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对某种消费品的购买量将不会有较大的增加,这样就会有一部分收入转变为储蓄。如果收入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将有相当部分的收入不能转化为消费。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理论不仅为消费经济学提供了价值论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提出了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概念,将时间因素引入了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近代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从需求与价格方面对消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欲望饱和规律、需求规律、需求价格弹性、消费习惯的作用、消费者剩余等概念,并运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消费问题。他注重使用数学方法并接受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歇尔的这些论点成为当代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问题的基本论点。

四 消费函数理论

(一)收入消费函数经典理论假说

在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假说方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据此提出绝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第一次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将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对日后消费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 Duesenberry,1918~)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设定入手,提出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RIH),强调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目前绝对收入的影响,还受过去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还受他人消费水平的影响。相对收入理论是对绝对收入理论的修正和改进。

莫迪里安尼(Franco Modigliani,1918~2003)从一生收入和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提出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Hypothesis,LCH)。该理论假定当期及以后各期的消费是现期收入加上预期收入和原始资产的函数;消费者按其一生中可动用的总资源,在各个时期进行大体上均匀的消费。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在消费者理性的假设条件下提出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但受暂时性收入的影响而波动。

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都是以消费者根据长期收入进行消费和储蓄行为为基础的,它们合称为前瞻性的消费理论。

(二)消费函数理论假说新进展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模型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合理解释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冲击对人们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霍尔(Hall,1978)提出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霍尔把持久收入理论和理性预期相结合,用随机过程的方法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加以修正得出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是一个随机游走(Random Waiking)过程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对霍尔的研究结论,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质疑。弗莱文(Flavin,1981)利用相关数据对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消费与预期的劳动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被称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Excess Sensitivity)。坎贝尔和迪顿(Campbell and Deaton,1989)的计量研究表明消费相对于即时收入来说过于平滑,即存在过度平滑性。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对随机游走假说共同形成有力的挑战,并由此引发一些学者对霍尔的模型进行各种改进,提出了大量解释消费者行为的新假说,如流动性约束(Liquidity Constraints,LC)假说、预防性储蓄(Precautionary Savings,PS)假说、损失厌恶(Loss Averse,LA)假说、λ假说等等。总之,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已经和经济计量学的高深技巧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