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发展20年:性别公正视角下的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贫困概念及妇女与贫困的关系

什么是贫困?国际发展界对此已有广泛讨论。单一关注收入和消费等经济因素的贫困概念受到广泛批评,人们趋向于采用外延更广的概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简称UNDP)提出“人类贫困”的概念,其中,贫困被定义为缺乏人类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的情况,包括“健康长寿的生活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生活的丧失以及缺少参与”(UNDP,2001)。该概念强调贫困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收入水平低、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教育和卫生、资产的拥有、两性的地位及享有的社会福利、参与发展过程的能力等)缺乏。此概念强调关注贫困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如阶级、性别、种族、年龄等),特别是将人类福祉(well-being)的概念引入贫困,关注解释贫困产生的结构性原因和贫困发生的过程;引入“尊严”和“自主权利”的内容,并关注贫困人群自身所持有的主观的贫困标准和应对贫困的经验与策略(Chambers,1996;Kabeer,1994);贫困者不仅仅是贫困的受害者,更是应对贫困的能动者。

另外,以下两个概念的引入对认识贫困非常重要:一是“易受损害性”(也称脆弱性),指个人和家庭更易遭受风险或遭受风险而导致财富损失或生活质量下降到社会公认的水平之下的可能性,也反映抵抗各类风险的能力;二是“社会排斥”,按照阿玛蒂亚·森的看法,社会排斥与“能力剥夺”相关。由于被隔离在社会关系之外,人们获得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受到限制(森,2005)。社会排斥与贫困相伴而生,使人们脱困更加困难(赵群、王云仙,2011)。

国际社会一直十分重视在减低贫困过程中关注性别平等,将达成性别平等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目标之一。性别不平等的制度文化导致妇女在面对贫困时缺乏应有的社会资源抵御贫困,她们较男性更可能陷入贫困且贫困程度更深,总之,妇女更难摆脱贫困境况,所以,发展界认为,全球的贫困有一张女性的面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下简称《消歧公约》)、《北京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下简称千年目标)及女权主义对后千年议程的阐述,集中概括了贫困与妇女、贫困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国际文献的梳理为我们检视中国反贫困政策和策略的现状、做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和参照视野。

《消歧公约》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不仅关注联合国及其成员国是否完成各项发展指标,而且检视实质性平等的落实情况,包括权利、机会和资源的享有情况及尊严与价值的获得情况,并考察促进性别平等的机制和结果平等的落实情况,这为检视性别平等在反贫困领域实现的程度提供了依据。《消歧公约》明确提出“在贫穷的情况下,妇女在获得粮食、保健、教育、训练、就业和其他需要方面,往往机会最少”,明晰地指出妇女贫困的原因与她们获得各类资源和服务机会少有密切的关系。而国际社会也进一步认识到,在反贫困过程中,必须将消除性别歧视和减贫努力相联系。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1997年的《人类发展根除贫困》报告中指出,无论作为目标还是手段,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应成为所有国家根除贫困的战略之一(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7)。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将妇女与贫困作为第一个关注领域,对贫困问题给予充分重视。

第一,《行动纲领》认为,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给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带来的挑战及其给国家和国际经济带来的震荡与风险,很多国家开展的结构性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导致更多的妇女失业和社会福利削减,这是贫困人口中妇女比例增加的重要的结构性原因。

第二,《行动纲领》进一步系统阐释“没有正视造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是造成妇女贫困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些结构性因素包括:“两性在经济权力上的差异”;“僵硬的社会认定的性别角色使得妇女获得权力、教育、培训和生产资源的机会有限”,“无法获得信贷、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没有将社会性别的观点纳入经济分析和规划的主流”。所以,“妇女的贫困同她们得不到经济机会和自主权直接有关,同缺乏获得经济资源的机会直接有关,缺乏受教育和获得资助服务的机会,参与决策过程极为有限”等有直接关联。

第三,《行动纲领》明确指出,贫困对妇女的影响更加严重。由于性别分工和妇女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贫困让妇女的负担更加沉重,此外,贫困还使妇女更易受到性剥削。

第四,《行动纲领》重申妇女对全球反贫困的巨大贡献,指出赋权妇女是减贫策略成功的关键,指出了减低妇女贫困的策略方向。《行动纲领》指出,妇女在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的有酬和无酬劳动,对减低贫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赋予妇女权力是消灭贫困的关键性因素。“让妇女有机会获得资本、资源、信贷、土地、技术、信息、技术援助和培训来提高妇女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妇女的收入,改善妇女的营养、教育、保健状况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让妇女发挥其生产潜力,对于打破贫困的循环至关重要,以使妇女能够充分分享发展的效益以及她们自己劳动的成果。”

第五,《行动纲领》提出只有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法律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在一切领域的社会发展政策和措施中纳入社会性别的观点,采取积极措施,给予适当的体制和财政支持。

千年目标提出在全球和各国营造有助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环境,并承诺在2015年底前使世界上每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口比例和挨饿人口比例减少一半,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千年目标郑重提出:把促进性别平等和赋予妇女权能作为战胜贫困、饥饿和疾病及刺激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实施过程表明,很多国家提前实现了大部分目标,但促进性别平等和赋权妇女依然最难实现。女权主义者在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要将社会性别平等和赋权妇女作为单独目标加以重视,只有关注结构性的社会性别不平等,才能真正促进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总之,《消歧公约》、《行动纲领》和千年目标等为我们分析中国贫困问题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结构与制度的关系,展现妇女面对贫困更为脆弱的现实并分析其原因,并为进一步考量中国反贫困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敏感性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