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典志
第一章 地理志
东夏的疆域伴随其势力的消长而发展变化,最盛时其疆域四至是:东至日本海,西抵咸平—黄龙府—肇州一线,南到高丽长城东段,北达东流松花江及黑龙江中下游。
《金史·地理志》载:金“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金朝所建五京,即上京、东京、北京、西京和南京;所置十四总管府,即咸平路咸平府、中都路大兴府、河北东路河间府、河北西路真定府、山东东路益都府、山东西路东平府、大名路大名府、河东北路太原府、河东南路平阳府、京兆府路京兆府、凤翔路凤翔府、鄜延路延安府、庆原路庆阳府、临洮路临洮府。五京各自领一路,十四总管府所管各一路,合计十九路。诸京设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路设兵马都总管统领军兵,路治所在的府称为总管府,由兵马总管兼任总管府的称府尹,不兼总管府事的只称府,长官为府尹。东夏据有女真故土,原为金曷懒路、恤品路、胡里改路、蒲与路领有,隶属于金上京路。在金朝领土中,这四路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却仿照金制,也建有诸京与诸路。
一 京
从现在的文献和文物资料看,东夏所建诸京见于史者只有三京,即北京、南京和上京(开元)。
北京 始见于天泰二年六月“北京行六部造”的“万户天字号印”,这就说明还在蒲鲜万奴建国后的第二年夏天即在此地设置行六部了。北京是大真东迁最早经略的地区之一,其地当在什么地方?有学者认为,北京城位于宁安县镜泊湖大瀑布偏北约五六里处的城子后山上;[1] 另有学者认为,东夏的北京城应为今日海林市西海浪河北岸的“九公里山城”[2]。这两种看法,皆根据在海林市海浪河流域发现了“北京行六部造”官印和镌有“北京验记”的铜镜等文物来立论的。
南京 天泰三年六月“南京行部造”的“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就提到它和“南京路”,说明南京也是大真东迁最早经略的地区之一。《元史·石抹也先传》载:1233年,石抹也先之子查剌“从国王塔思,征金帅宣抚万奴于辽东之南京”[3],而《元史·石抹阿辛传》载:石抹阿辛之子查剌“从国王军征万奴,围南京,城坚如立铁,查剌命偏将先警其东北,亲奋长槊大呼,登西南角,摧其飞橹,手斩陴卒数十人,大军乘之,遂克南京”[4]。南京位于今延吉市东20里海兰江与布尔哈通河交汇处西北部的城子山山上,处南北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蒙古征东夏,南京首当其冲,万奴亲临驻守,指挥作战,战斗最激烈。经此战役,南京城破,万奴被擒,东夏也就降服了。由此可见,南京作为东夏的陪都,既是图们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备御敌人来犯的军事重镇。
上京(开元) 是为东夏的都城。《元史·王荣祖传》称:“咸平路宣抚使蒲鲜万奴僭号于开元。”[5] 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前任过金朝咸平路宣抚使,叛金建国后,举国东迁,改大真为东夏,仍称天王,都于开元。《元史·地理志二》载:“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元初癸巳岁(1233),出师伐之,生擒万奴,师至开元、恤品,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6] 而《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开元路建置沿革》称:“师至开元,东土悉平。”[7] 蒙古军进取开元,东夏也就被平定了。上京开元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择其主要的说:《东夏史》认为,开元“位于绥芬河南岸,双城子南面山上,今苏联(俄罗斯)名之为克拉斯诺雅尔山城”[8];《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认为,开元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5里大古城”[9]。这两种看法,都认为开元在今绥芬河流域。
二 路
东夏之上京、南京、北京三京,各领一路,即上京开元路、南京南京路、北京北京路。若仿金制,诸京设留守司,长官称留守,由留守兼所在路的都总管。不过,东夏的诸京和诸路,建置之初就是归行部(行省)统辖的。三路的管辖范围大致是:开元路辖今绥芬河流域,南京路辖今图们江流域,北京路辖今牡丹江流域。此三江流域正是东夏领土的中心地区。
三 州
东夏依金制,路下设府,长官为府尹,而有关东夏对府的建置,由于文献缺载,又无文物征信,还不能认定,至于路下设州,则见诸文献记载的有青州,又见诸文物官印的有古州、运州和会州。
青州 即今朝鲜北青。据《高丽史·高宗世家》记载,高宗十一年(1224)正月,东真国(即东夏)派遣使者赍牒二道至高丽,“其一曰:本国于青州、贵国于定州各置榷场,依前买卖”[10]。定州(今朝鲜定平)位于作为两国边界的“高丽长城”之南,而青州在“高丽长城”之北,东夏正式向高丽提出两国分别在青州和定州各置榷场,恢复和发展边界贸易。由此可见青州在东夏国中的重要地位。
古州 位于今牡丹江市附近。1984年7月,在牡丹江市北郊发现的刻有天泰二年应办所造的“古州之印”,又证实东夏设有州级地方行政机构。“古州”这个地名,还见于张成墓碑文中。该碑文称,百户张成,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元朝至元十二年内附,“二十三年五月,诸王乃颜叛,从千户岳公领军属以南,且战且行,七月二日至古州”[11]。古州又作谷州,《辽东志》载:“忽儿海河,城(开原)东北一千里,源出潭州城东诸山,北流谷州城东,经斡朵里城,北流入松花江。”[12] 忽儿海河,又作胡里改江,即今牡丹江;潭州,又作探州,在今吉林省敦化附近;谷州即古州;斡朵里,又作斡朵怜,其地在今牡丹江口左岸的上方。关于古州的治址,诸家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今宁安县世环镇,[13] 有的认为在东京城,有的则推定在牡丹江市附近。[14]
会州 从已发现的“大同四年九月日礼部造”之“会州广盈仓印”和“大同四年九月礼部造”之“会州劝农印”推断,东夏设有会州,其治所当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此地乃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三江汇合之地而得名。[15] 此地辽代当为五国头城处,金代为胡里改路治址,土地沃饶,农业经济比较发达。“会州广盈仓印”和“会州劝农印”的出土,说明东夏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运州 还在1931年冬,抗日义勇军曾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城北山上,出土一方铜印,印文为“运州总押所印”,印背刻“大同四年十月礼部造”。[16]“大同”是东夏使用的第二个年号,可见此印为东夏官印,表明东夏设置“运州”,其治址当在今东宁县城附近,为东夏开元路下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