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中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1]

六〇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共诸比丘僧入城乞食,如偈所说: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

世尊与众俱。”

时,世尊以足践城门限[2] 地,作六种震动,如偈所说:

“大海及大地,城郭并诸山,

牟尼足所践,动摇如浪舟。”

佛变现如是神力。时,诸民人高声唱言:“奇特!未尝有法[3] !变现神力,如佛世尊,入城示现如是种种未曾有法。”如偈所说:

“地下[4] 即成平,高地反为下;

由佛威神故,荆棘诸瓦砾,

皆悉不复见;聋盲及瘖痖[5]

即得见闻语;城郭时乐器,

不击妙音出。”

时,彼世尊光相普照,如千日之焰,如偈所说:

“世尊身光明,普照城邑中;

民人蒙佛光,凉若栴檀[6] 涂。”

时,世尊顺邑而行。时,彼有两童子,一者上姓[7] ,二者次姓[8] ,共在沙中嬉戏;一名阇耶[9] ,二名毗阇耶[10] 。遥见世尊来,三十二大人相[11] 庄严其体。时,阇耶童子心念言:我当以麦麨[12] ,仍手捧细沙着世尊钵中。

时,毗阇耶合掌随喜,如偈所说:

“见大悲世尊,通身一寻光,

勇颜睹世尊,心生大敬信;

捧沙即奉施,得离生老际。”

时,彼童子[13] 而发愿言:“以惠施善根功德,令得一天下一伞盖王[14] ,即于此生得供养诸佛。”如偈所说:

“牟尼知彼心,及彼意所愿,

受果增善根,及福田力故,

即以大悲心,受其奉施沙。”

时,阇耶以此善根,当得为王,王阎浮提[15] ,乃至得成无上正觉,故世尊发微笑。

尔时,阿难见世尊发微笑,即便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诸佛、世尊、阿罗诃[16] 、三藐三佛陀[17] ,非无因缘而能发微笑,今佛世尊以何因缘而发微笑?如偈所说:

世尊离调笑,无上世中尊,

齿白如珂玉,最胜今发笑;

勇猛勤精进,无师而自觉,

妙言令乐闻,无上柔软音,

而记彼童子,梵音远清彻,

无上两足尊[18] ,记彼施沙果。”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佛无有因缘亦不发笑;我今笑者,其有因缘。阿难当知:于我灭度[19] 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20] 统领一方,为转轮王[21] ,姓孔雀,名阿育[22] ,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当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安乐无量众生。如偈所说:

于我灭度后,是人当作王,

孔雀姓名育,譬如顶生王[23]

于此阎浮提,独王[24] 世所尊!”

“阿难!取此钵中所施之沙,舍着如来经行处,当行彼处。”

阿难受教,即取钵沙,舍经行处。

“阿难当知:于巴连弗邑,有王名曰月护[25] 。彼王当生子,名曰频头娑罗[26] ,当治彼国。彼复有子,名曰修师摩[27]

“时,彼瞻婆[28] 国有一婆罗门女,极为端正,令人乐见,为国所珍,诸相师辈见彼女相,即记彼女:‘当为王妃,又生二子,一当领一天下,一当出家学道,当成圣迹。’时,彼婆罗门闻彼相师所说,欢喜无量,即持其女,诣巴连弗邑,种种庄严,庄严其体,欲嫁与修师摩王子。相师云:‘应嫁与频头娑罗王,彼女当生福德子,子当绍王基。’婆罗门即以其女嫁与此王。王见其女,端正有德,即为夫人。前夫人及诸婇女[29] 见是夫人来,作是念言:此女极为端正,国中所珍,王若与彼相娱乐者,弃舍我等,乃至目所不视。

“诸女辈即使学习剃毛师业。彼悉学已,为王料理鬓发。料理之时,王大欢喜,即问彼女:‘汝何所求欲?’女启王言:‘唯愿王心爱念我耳!’如是三启。

“时,王言:‘我是剎利灌顶王[30] ,汝是剃毛师,云何得爱念汝?’彼女白王言:‘我非是下姓生,乃是高族婆罗门之女,相师语我父云:此女应嫁与国王。是故来至此耳!’王言:‘若然者,谁令汝习下劣之业?’女启王言:‘是旧夫人及婇女令我学此。’

“王即敕言:‘自今勿复习下业。’王即立为第一夫人。王恒与彼自相娱乐,仍便怀体,月满生子,生时安隐,母无忧恼。过七日后,立字无忧[31] 。又复生子,名曰离忧。无忧者,身体粗涩,父王不大附捉,情所不念。又王欲试二子,呼宾伽罗阿[32] ,语[33] 婆罗门言:‘和上[34] 观我诸子,于我灭后,谁当作王?’婆罗门言:‘将此诸子出城金殿园馆中,于彼当观其相。’乃至出往彼园。

“时,阿育王母语阿育言:‘承王出金殿园馆中,观诸王子:于我灭后,谁当作王。汝今云何不去?’阿育启言:‘王既不念我,亦复不乐见我。’母复言:‘但往彼所。’阿育复启:‘母复敕令往,今便往去,愿母当送饮食。’母言:‘如是,当出城去。’时,出门逢一大臣,名曰阿㝹罗陀[35] 。此臣问阿育言:‘王子今至何所?’阿育答言:‘闻大王出在金殿园馆,观诸王子:于我灭后,谁当作王。今往诣彼。’

“王先敕大臣:若阿育来者,当使其乘老钝象来,又复老人为眷属。时,阿育乘是老象,乃至园馆中,于诸王子中地坐。时,诸王子各下饮食,阿育母以瓦器盛酪饭,送与阿育,如是诸王子各食饮食。

“时,父王问师言:‘此中谁有王相,当绍我位?’时,彼相师视诸王子,见阿育具有王相,当得绍位。又作是念:此阿育,王所不应,我若语言当作王者,王必愁忧不乐。即语言:‘我今总记[36] 。’王报言:‘如师所教。’师言:‘此中若有乘好乘者,是人当作王。’时,诸王子闻彼所说,各念言:我乘好乘。时,阿育言:‘我乘老宿象,我得作王。’时,王又复语师言:‘愿更为观授记。’师复答言:‘此中有第一座者,彼当作王。’诸王子各相谓言:‘我坐第一座。’阿育言:‘我今坐地,是我胜座,我当作王。’复语师:‘更为重观。’师又报言:‘此中上器、上食,此当得王。’……乃至阿育念言:我有胜乘、胜座、胜食。时,王观子相毕,便即还宫。

“时,阿育母问阿育言:‘谁当作王?婆罗门复记谁耶?’阿育启言:‘上乘、上座、上器、上食,当作王子,自见当作王:老象为乘,以地为坐,素器盛食,粳米杂酪饭。’

“时,彼婆罗门知阿育当作王,数修敬其母。其母亦重饷婆罗门,即便问言:‘大王崩后,谁当作王?’师答言:‘此不可说也。’如是乃至三问,师言:‘吾当语汝,慎勿使人知。汝生此子,名曰阿育,是其人也。’夫人白言:‘我闻此语,欢喜踊跃,若王闻者,于师所不生敬信,师今可还本住处。若子作王者,师当一切得吉利,尽形[37] 供养。’

“时,频头娑[38] 罗王边国德叉尸罗[39] 反。时,王语阿育:‘汝将四兵众,平伐彼国。’王子去时,都不与兵甲。时,从者白王子言:‘今往伐彼国,无有军仗,云何得平?’阿育言:‘我若为王,善根果报者,兵甲自然来。’应发是语时,寻声地开,兵甲从地而出。即将四兵,往伐彼国。

“时,彼诸国民人闻阿育来,即平治道路,庄严城郭,执持吉瓶之水,及种种供养,奉迎王子,而作是言:‘我等不反大王及阿育王子,然诸臣辈不利我等,我等是故背违圣化。’即以种种供养王子,请入城邑。

“平此国已,又使至伐[40] 佉沙国。时,彼二大力士为王平治道路,推诸山石。又复诸天宣令此国:‘阿育当王此天下,汝等勿兴逆意。’彼国王即便降伏,如是乃至平此天下,至于海际。

“时,修师摩王子出外游戏,又复遇逢一大臣[41] 。臣不修礼法,王子即使人打拍其身。大臣念言:此王子未得王位,用性如是;若得王者,不可而当。又闻阿育得天下,得坏五百大臣[42] ,我等相与立阿育为王,领此天下。

“又德叉尸罗国反。诸臣共议:‘令修师摩王子去。’王亦应可,即便往彼国,不能降伏。时,父王复得重疾,王语诸臣:‘吾今欲立修师摩为王,令阿育往至彼国。’时,诸臣欲令阿育作王,以黄物涂阿育体及面手脚已,诸臣白王言:‘阿育王子今得重疾。’诸臣便庄严阿育,将至王所:‘今且立此子为王,我等后徐徐当立修师摩为王。’时,王闻此语,甚以不喜,忧愁不乐,默然不对。时,阿育心念口言:‘我应正得王位者,诸天自然来,以水灌我顶,素缯[43] 系首。’寻声诸天以水灌阿育顶,素缯系首。时,王见此相貌,极生愁恼,即便命终。

“阿育王如礼法殡葬父王已,即立阿㝹楼陀为大臣。时,修师摩王子闻父崩背,今立阿育为王,心生不忍[44] ,即集诸兵,而来伐阿育。阿育王四门中,二门安二力士,第三门安大臣,自守东门。时,阿㝹楼陀大臣机关木象,又作阿育王像,像即骑象,安置东门外。又作无烟火坑聚,以物覆之。修师摩既来到时,阿㝹楼陀大臣语修师摩王子:‘欲作王者,阿育在东门,可往伐之,能得此王者,自然得作王。’时,彼王子即趣东门,即堕火坑,便即死亡。

“尔时,有一大力士,名曰跋陀罗由陀[45] ,闻修师摩终亡,厌世,将无量眷属,于佛法中出家学道,加勤精进,逮得漏尽,成阿罗汉道。

“阿育王正法治化。时,诸臣辈以[46] 我等共立阿育为王故,轻慢于王,不行君臣之礼。王亦自知诸臣轻慢于我。时,王语诸臣曰:‘汝等可伐花果之树,植于刺棘。’诸臣答曰:‘未尝见闻却除华果而植刺树,而见除伐刺树而植果实。’乃至王三敕令伐,彼亦不从。尔时,国王忿诸大臣,即持利剑,杀五百大臣。又时,王将婇女眷属,出外园中游戏,见一无忧树,华极敷盛。王见已,此华[47] 树与我同名,心怀欢喜。王形体丑陋,皮肤粗涩,诸婇女辈,心不爱王,憎恶王故,以手毁折无忧华树。王从眠觉,见无忧树华狼藉在地,心生忿怒,系诸婇女,以火烧杀。王行暴恶,故曰‘暴恶阿育王’。

“时,阿㝹楼陀大臣白王言:‘王不应为是法,云何以手自杀人、诸臣婇女?王今当立屠杀之人,应有所杀,以付彼人。’王即宣教立屠杀者。彼有一山,名曰耆梨[48] ,中有一织师家。织师有一子,亦名耆梨,凶恶挝[49] 打系缚小男小女,及捕水陆之生,乃至拒逆父母,是故世人传云‘凶恶耆梨子’。时,王诸使语彼:‘汝能为王斩诸凶人不?’彼答曰:‘一切阎浮提有罪者,我能净除,况复此一方?’时,诸使辈还启王言:‘彼人已得凶恶者。’王言:‘觅将来也!’诸使呼彼,彼答言:‘小忍,先奉辞父母。’具说上事,父母言:‘子不应行是事。’如是三敕,彼生不仁之心,即便杀父母已,然后乃至。诸使问曰:‘何以经久不速来也?’时,彼凶恶具说上事。诸使者以是事具启王。王即敕彼:‘我所有罪人,事应至死,汝当知之。’彼启王言:‘为我作舍。’王乃至为其作舍屋室,极为端严,唯开一门,门亦极精严。于其中间,作治罪之法罗列,状如地狱,彼狱极为胜好。时,彼凶人启王言:‘今从王乞愿,若人来入此中者,不复得出。’王答言:‘如汝所启乞愿,当以与汝。’

“时,彼屠主往诣寺中,听诸比丘说地狱事。时,有比丘讲地狱经:有众生生地狱者,地狱即执彼罪人,以热铁钳钳开其口,以热铁丸着其口中。次融铜灌口,次复铁斧斩截其体,次复杻械枷锁检系其身,次复火车炉炭,次复铁镬,次复灰河,次复刀山剑树,具如天五使经所说。彼屠主具闻比丘说是诸事,开其住处,所作治罪之法如彼所说,案[50] 此法而治罪人。

“又一时,商主将其妇入于大海。入海时,妇便生子,名曰为海。如是在海十有余年,采诸重宝,还到本乡,道中值五百贼,杀于商主,夺彼宝物。尔时,商主之子见父伤死,及失宝物,厌世间苦故,于如来法中出家学道,远[51] 其本土,游行诸国,次至巴连弗邑。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城次第乞食,误入屠杀舍中。

“时,彼比丘遥见舍里,见火车炉炭等治诸众生,如地狱中,寻生恐怖,衣毛皆竖,便欲出门。时,凶恶即往,执彼比丘言:‘入此中者,无有得出,汝今于此而死。’比丘闻其所说,心生悲毒,泣泪满目。凶主问曰:‘汝云何如小儿啼?’尔时,比丘以偈答曰:

‘我不恐畏死,志愿求解脱;

所求不成果,是故我啼泣。

人身极难得,出家亦复然;

遇释师子王[52] ,自今不重睹!’

“尔时,凶主语比丘曰:‘汝今必死,何所忧恼?’比丘复以哀言答云:‘乞我少时生命,可至一月。’彼凶不听。如是日数渐减,止于七日,彼即听许。时,此比丘知将死不久,勇猛精进,坐禅息心,终不能得道。至于七日,时,王宫内人有事至死,送付凶恶之人,令治其罪。凶主将是女人着臼中,以杵捣之,令成碎末。时,比丘见是事,极厌恶此身:呜呼!苦哉!我不久亦当如是。而说偈言:

‘呜呼大悲师,演说正妙法,

此身如聚沫,于义无有实。

向者美女色,今将何所在?

生死极可舍,愚人而贪著。

系心缘彼处,今当脱锁木,

令度三有海,毕竟不复生。

如是勤方便,专精修佛法,

断除一切结,得成阿罗汉。’

“时,彼凶恶人语此比丘:‘期限已尽。’比丘问曰:‘我不解尔之所说。’彼凶答曰:‘先期七日,今既已满。’比丘以偈答曰:

‘我心得解脱,无明大黑暗,

断除诸有盖,以[53] 杀烦恼贼。

慧日今已出,鉴察心意识,

明了见生死。今者愍人时,

随顺修圣法。我今此身骸,

任尔之所为,无复有吝惜。’

“尔时,彼凶主执彼比丘着铁镬油中,足与薪火,火终不然[54] ;假使然者,或复不热。凶主见火不然,打拍使者,而自然火,火即猛盛。久久,开铁镬盖,见彼比丘铁镬中莲华上坐,生希有心,即启国王。王即便严驾,将无量众,来看比丘。

“时,彼比丘调伏时至,即身升虚空,犹如雁王,示种种变化,如偈所说:

王见是比丘,身升在虚空,

心怀大欢喜,合掌观彼圣:

我今有所白,意中所不解,

形体无异人,神通未曾有。

为我分别说,修习何等法,

令汝得清净?为我广敷演,

令得胜妙法;我了法相已,

为汝作弟子,毕竟无有悔!

“时,彼比丘而作是念:我今调[55] 伏是王,多有所导,摄持佛法,当广分布如来舍利,安乐无量众生,于此阎浮提,尽令信三宝,以是因缘故,自显其德。而向王说偈言:

‘我是佛弟子,逮得诸漏尽;

又复是佛子,不著一切有;

我今已调伏,无上两足尊,

息心得寂静,生死大恐怖,

我今悉得脱,永[56] 离三有缚。

如来圣法中,获得如是利。’

“时,阿育王闻彼比丘所说,于佛所生大敬信,又白比丘言:‘佛未灭度时,何所记说?’比丘答言:‘佛记大王:于我灭后,过百岁之时,于巴连弗邑,有三亿家,彼国有王,名曰阿育,当王此阎浮提,为转轮王,正法治化;又复广[57] 布我舍利,于阎浮提立八万四千塔。佛如是记大王。然大王今造此大地狱,杀害无量民人,王今宜应慈念一切众生,施其无畏,令得安隐。佛之所记大王者,王当如法修行。’而说偈言:

‘当行哀愍心,莫恼诸群生;

当修习佛法,广布佛舍利!’

“时,彼阿育王于佛所极生敬信,合掌向比丘作礼:‘我得大罪,今向比丘忏悔,我之所作甚为不可,愿为佛子,受我忏悔!舍心勿复责,我愚人今复归命。’而说偈言:

‘我今归依佛,无上胜妙法,

比丘诸众尊,我今尽命归!

我今当勇猛,奉受世尊敕,

于此阎浮提,普立诸佛塔,

种种诸供养,悬缯及幡幢,

庄严世尊塔,妙丽世希有!’

“时,彼比丘度阿育王已,乘空而化。时,王从地狱出,凶主白王言:‘王不复得去!’王曰:‘汝今欲杀我耶?’彼曰:‘如是。’王曰:‘谁先入此中?’答曰:‘我是。’王曰:‘若然者,汝先应取死。’王即敕人,将此凶主着作胶舍里,以火烧之。又敕坏此地狱,施众生无畏。

“时,王欲建舍利塔,将四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58] 佛塔中舍利迁,复修治此塔,与本无异。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罗摩[59] 村中。时,诸龙王将是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与之。王从彼而出。如偈所说:

‘罗摩罗村中,所有诸佛塔,

龙王所奉事,守护而供养;

王从龙索分,诸龙开塔[60] 与,

即持此舍利,渐进于余方。’

“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61] 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62] 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舍利塔。’时,有国名德[63] 叉尸罗,三十六亿家,彼国人语鬼神言:‘三十六箧舍利与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国中人少者,令分与彼,令满家数,而立为塔。

“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64] ,王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佛塔,遍此阎浮提,意愿如是。’如偈赞曰:

‘大王名阿育,于先八塔中,

各取其舍利,于此阎浮提,

建立诸佛塔,八万及四千,

纵广殊妙胜,一日都使毕。’

“时,彼上座白王言:‘善哉!大王!克后十五日月食时,令此阎浮提起诸佛塔。’如是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民人,兴庆无量,共号名曰‘法阿育王’,如偈赞曰:

‘王圣种孔雀[65] ,安乐世间人,

于此阎浮提,建立胜妙塔。

本名为恶王,今造胜妙业,

共号名法王,相传至于后。’

“王已建八万四千塔,欢喜踊跃,将诸群臣往诣鸡雀精舍,白耶舍上座曰:‘更有比丘,佛所授记,当作佛事不?我当往诣彼所供养恭敬。’

“上座答曰:‘佛临般涅槃时,降伏阿波罗[66] 龙王、陶师旃陀罗[67] 、瞿波梨[68] 龙。诣摩偷罗[69] 国,告阿难曰:于我般涅槃后,百年[70] 之中,当有长者,名瞿多[71] ,其子名曰优波崛多[72] ,当出家学道,无相佛教授于人,最为第一,当作佛事。佛告阿难曰:遥见彼山不?阿难白佛:见也,世尊!佛告阿难:此山名优留曼荼[73] ,是阿兰若处,名那茶婆低[74] ,随顺寂静。’而偈赞曰:

‘优波崛比丘,教授最第一,

名闻振四方,最胜之所记;

于我灭度后,当得作佛事,

度诸众生类,其数无有限。’

“时,王问上座曰:‘尊者优波崛今已出世不?’上座答曰:‘已出世,出家学道,降伏烦恼,是阿罗汉,共诸无量比丘眷属一万八千,住在优留曼荼山中阿兰若处,哀愍众生,如佛说净妙法,度无量诸天及人,令入甘露城。’王闻已,欢喜踊跃,即敕群臣,速办严驾,将无量眷属往诣彼所,修敬供养优波崛多。

“时,臣白王言:‘彼圣既在王国,宜当遣信奉迎之,彼自当来。’王答臣曰:‘不宜遣信至彼所,应当自往,彼不宜来也。’而说偈曰:

‘汝得金刚舌,那能不断坏?

谏我莫往彼,亲近田舍人。’

“王即遣信,往彼尊者所言:‘某日当来尊所。’时,尊者思惟:若王来者,无量将从,受诸大苦,遍[75] 杀害微虫、聚落人民。作是念已,答使者曰:‘我当自往诣王所。’时,王闻尊者自来,欢喜踊跃,从摩偷罗至巴连弗邑,于其中间,开安舟航,于航悬诸幢盖。时,尊者优波崛愍念王故,将一万八千阿罗汉众,随于水道径至王国。时,国中人启王言:‘尊者优波崛将一万八千比丘众来至。’

“王闻,大欢喜踊跃,即脱璎珞,价直[76] 千万,而授与之[77] 。王将诸大臣眷属,即出往尊者所,为下食[78] ,五体投地,向彼作礼,长跪[79] 合掌,而作是言:‘我今领此阎浮提,受于王位,不以为喜;今睹尊者,跃踊无量。如来弟子,乃能如是,如睹于佛。’而说偈言:

‘寂灭已度世,汝今作佛事,

世间愚痴灭,如日照佛世,

为世作导师,说法中第一,

众生可依怙,我今大欢喜!’

“时,王敕使者宣令国界:‘尊者优波崛比丘今来此国。’如是唱言:

‘欲得富贵者,远离贫穷苦,

常处天上乐,解脱涅槃者,

当值优波崛,修敬今供养;

未见诸佛者,今睹优波崛。’

“时,王严饰国界,平治道路,悬缯幡盖,烧香散华,及诸伎乐。举国人民皆出奉迎尊者优波崛,供养恭敬。

“尔时,尊者优波崛白王言:‘大王!当以正法治化,哀愍众生。三宝难遇,于三宝中,常以供养恭敬,修念赞叹,广为人说。所以者何?如来、应供、等正觉知人见人,常为记说:我之正法,寄在国王,及我比丘僧等。’而说偈曰:

‘世雄人中尊,正胜妙大法,

寄付于大王,及我比丘僧。’

“时,王白优波崛曰:‘我已建正法。’而说偈曰:

‘我已造诸塔,庄严诸国界,

种种兴供养,幡幢及诸宝,

广布佛舍利,遍于阎浮提。

我兴如是福,意愿悉已满,

自身及妻儿,珍宝及此地,

今已悉舍施,供养贤圣塔。’

“时,尊者优波崛赞王言:‘善哉!善哉!大王应行如是法。’而说偈言:

‘舍身及财命,世世无所忧,

受福无有穷,必得无上觉。’

“时,王请尊者优波崛入城,设种种座,请尊者就座,众僧令往鸡雀精舍。白尊者曰:‘尊者颜貌端正,身体柔软,而我形体丑陋,肌肤粗涩。’

“尊者说偈曰:

‘我行布施时,净心好财物,

不如王行施,以沙施于佛。’

“时,王以偈报曰:

‘我于童子时,布施于沙土,

今获果如是,何况余妙施?’

“尊者复以偈赞曰:

‘快哉善大王!布施诸沙土,

无上福田中,植果无穷尽。’

“时,阿育王告诸大臣:‘我以沙布施于佛,获其果报如是,云何而不修敬于世尊?’王复白优波崛言:‘尊者!示我佛所,说法、游行处所,当往供养礼拜,为诸后世众生摄受善根。’而说偈言:

‘示我佛说法、诸国及住处,

供养当修敬,为后众生故。’

“尊者言:‘善哉!善哉!大王能发妙愿,我当示王处所,为后众生。’时,王将四兵军众,及持种种供养香华、幡幢,及诸伎乐,便将尊者发去。尊者至[80] 隆频林[81] ,此是如来生处,而说偈言:

‘如来初生处,生时行七步,

顾视诸四方,举手指天上:

我今最后生,当得无上道,

天上及于人,我为无上尊!’

“时,王五体投地,供养礼拜,即立佛塔。尊者白王言:‘大王欲见诸天见佛生时行七步处不?’王白言:‘愿乐欲见!’

“时,尊者举手,指摩耶夫人所攀树枝,而告彼树神曰:‘树神!今现!令王见之,生大欢喜。’寻声即见[82] ,住尊者边,而作是言:‘何所教敕?我当奉行。’尊者语王言:‘此神见佛生时。’

“王以偈问神曰:

‘汝见严饰身,生时青莲华,

足行于七步,口中有所说?’

“神以偈答曰:

‘我见相好[83] 身,生时二足尊,

举足行七步,口中有所说:

于诸天人中,我为无上尊!’

“时,王问神言:‘佛生有何瑞应?’神答言:‘我不能宣说妙胜诸事,今略说少分:

光明能彻照,身体具相好,

令人喜乐见,感动于天地。’

“时,王闻神所说欢喜,施十万两珍宝而去。又将王入城里,语言:‘此处菩萨[84] 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85] ,庄严其体,紫磨金色[86] 。’时,王向此处作礼,兴种种供养。

“又将王至天寺中,语王言:‘太子生时,令向彼神礼。时,诸神悉礼菩萨。时,诸民人为菩萨立名,今是天中天。’时,王复以种种供养。

“又将示处语王言:‘此处父王以菩萨示诸婆罗门,瞻其相德。’王复种种供养。

“又示:‘此处菩萨学堂,此处学乘象,此处学乘马、乘车、弓弩,如是学一切技[87] 术处。此处是菩萨治身,此处菩萨六万夫人游戏处,此处菩萨见老、病、死人。此处菩萨坐阎浮提树下,坐禅得离欲,树影不离身,父王向其作礼。此处菩萨将百千天神,出城而去。此处菩萨脱璎珞,与车匿[88] 遣马还国。’而说偈曰:

‘菩萨于此处,脱璎珞及冠,

授与于车匿,遣马还于国,

独行无有侣,便入学道山。’

“‘又此处菩萨从猎师,易袈裟衣,被此衣已,而为出家。此处是仙人所稽请处,此处瓶沙王[89] 与菩萨半国处,此处问优蓝弗[90] 仙人,此处菩萨六年苦行。’如偈所说:

‘苦行于六年,极受诸苦恼;

知此非真道,弃舍所习行。’

“‘此处二女奉菩萨乳糜。’如偈所说:

‘大圣于此中,受二女乳糜,

从此而起去,往诣菩提树。’

“‘此处迦梨[91] 龙赞叹菩萨。’如偈所说:

‘此处迦梨龙,赞叹于[92] 菩萨;

当随古时道,证无上妙果!’

“时,王向尊者而说偈曰:

‘我今欲见龙,彼龙见佛者;

从此趣菩提,证得胜妙果。’

“时,尊者以手指龙宫,语曰:‘迦梨龙王!汝以见佛,今当现身。’时,龙王寻声即出,住在尊者[93] 前,合掌白言:‘何所教敕?’时,尊者语王曰:‘此龙王见佛,赞叹如来。’

“时,王合掌向龙,而说偈曰:

‘汝见金刚身,我师无俦[94] 匹,

面如净满月;为我说彼德,

十力[95] 之功德,往诣道场时。’

“时,龙王以偈答曰:

‘我今当演说:足践于地时,

大地六种动,光耀倍于日,

遍照三千界,而趣菩提树。’

“时,王如是等处处种种供养,及立塔庙。时,尊者将王至道树[96] 下,语王曰:‘此树,菩萨摩诃萨[97] 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说偈言:

‘牟尼牛王尊,于此菩提树,

降伏恶魔军,得胜菩提果;

天人中特尊,无能与等者!’

“时,王舍无量珍宝,种种供养,及起大塔庙。

“‘此处四天王各持一钵,奉上于佛,合为一钵。此处于贾客兄弟所受诸饭食。此处如来诣波罗奈国[98] 时,阿时婆[99] 外道问佛。此处仙人园鹿野苑,如来于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行[100] 法轮。’而说偈言:

‘此处鹿野苑,如来转法轮,

三转十二行,五人得道迹。’

“时,王于是处兴种种供养,及立塔庙。

“‘此处如来度优楼频螺迦叶[101] 等仙人为道。此处如来为瓶沙王说法,王得见谛,及无量民人、诸天得道。此处如来为天帝释说法,帝释及八万诸天得道。此处如来示大神力,种种变化。此处如来至天上,为母说法,将无量天众,下于人间。’

“王复种种供养,及立塔庙。时,尊者语阿育王,至鸠尸那竭国[102] ,言:‘此处如来具足作佛事毕,于无余[103] 般涅槃而般涅槃。’而说偈言:

‘度脱诸天人,修罗龙夜叉,

建立无尽法;佛事既已终,

于有得寂灭,大悲入涅槃;

如薪尽火灭,毕竟得常住。’

“时,王闻是语,忧恼迷闷躃[104] 地。时,诸臣辈以水洗心面,良久得稣[105] ,啼泣涕零。如是乃至兴种种供养,立大塔庙。

“时,王复白尊者曰:‘我意愿欲得见佛诸大弟子佛之所记者,欲供养彼舍利,愿为示之。’时,尊者白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能发如是妙心!’时,尊者将王至舍卫国,入祇桓[106] 精舍,以手指塔:‘此是尊者舍利弗塔,王当供养。’王曰:‘彼有何功德?’尊者曰:‘是第二法王,随转法轮。’而说偈言:

‘一切众生智,比于舍利弗,

十六之一分,以除如来智。

如来转法轮,是则能随转;

彼有无量德,谁复能宣说?’

“时,王生大欢喜,舍十万两珍宝,供养其塔,而说偈言:

‘我礼舍利弗,解脱诸恐怖,

名称普于世,智慧无有等。’

“次,复示大目揵连塔:‘王应供养此塔。’

“王复问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是神足第一,以足指践地,地即震动,至于天宫,降伏难陀、跋难陀[107] 龙王。’而说偈曰:

‘以足指动地,至于帝释宫,

神足无与等,谁能尽宣说?

二龙王凶暴,见者莫不怖,

彼于神足力,降伏息嗔恚。’

“时,王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此塔,以偈赞曰:

‘神足中第一,离于老病死;

有如是功德,今礼目揵连。’

“次,复示摩诃迦叶塔,语王言:‘此是摩诃迦叶塔,应当供养。’王问曰:‘彼有何功德?’答曰:‘彼少欲知足,头陀第一,如来施以半座及僧伽梨衣;愍念众生,兴立正法。’即说偈曰:

‘功德田第一,愍念贫穷类,

着佛僧伽梨,能建于正法;

彼有如是德,谁能具宣说?’

“时,王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是塔,以偈赞曰:

‘常乐于寂静,依止林薮间,

少欲知足富,今礼大迦叶!’

“次,复示尊者薄拘罗[108] 塔:‘此是薄拘罗塔,应当供养。’王问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彼无病第一,乃至不为人说一句法,寂然无言。’王曰:‘以一钱供养。’诸臣白王:‘功德既等,何故于此供养一钱?’王告之曰:‘听吾所说:

虽除无明痴,智慧能鉴察;

虽有薄拘名,于世何所益?’

“时,彼一钱还来至王所。时,大臣辈见是希有事,异口同音赞彼:‘呜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须一钱。’

“复示阿难塔,语王言:‘此是阿难塔,应当供养。’王曰:‘彼有何功德?’答曰:‘此人是侍佛者,多闻第一,撰集佛经。’而说偈曰:

‘奉持牟尼钵,念至能决断,

多闻之大海,辩才柔软音,

能悦天人众,善知三佛心,

一切悉明了,功德之宝箧,

最胜所称叹,降伏烦恼诤,

如是等功德,应当修供养!’

“王即舍百亿两珍宝,而供养其塔。

“时,诸臣白王言:‘何故于此布施供养皆悉胜前?’王曰:‘听吾所说心中所以:

如来之体身,法身性清净,

彼悉能奉持,是故供养胜。

法灯常存世,灭此愚痴冥,

皆由从彼来,是故供养胜。

如大海之水,牛迹所不容,

如是佛智海,余人不能持;

唯有阿难尊,一闻悉受持,

终无忘失时,是故供养胜。’

“尔时,王如是种种供养,向尊者合掌,而作是言:

‘我今受此形,不复负此身,

修无量功德,今为人中主。

我今取坚实,造立诸塔庙,

庄严在于世,如星庄严月。

奉佛弟子法,应行诸礼节,

我今悉已作,稽首尊者足。

蒙尊者恩力,今见胜妙事,

快获大善利,从是分别法。’

“尔时,王供养上种种事,恒偏至[109] 菩提道场树。此树下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希有珍宝供养之事,供养菩提树。

“时,王夫人名曰低舍罗絺多[110] ,夫人作是念:王极爱念于我,我亦念王,王今舍我去,持诸珍宝至菩提树间。我今当作方便杀是菩提树,树既枯死,叶便凋落,王当不复往,彼可与我常相娱乐。即唤咒师,语咒师言:‘汝能杀菩提树不?’彼答曰:‘能,与我千两金。’

“时,夫人即与千两金钱。咒师往菩提树间,以咒咒树,以綖[111] 系树。时,树渐渐枯死,叶即萎落。未即枯死,其叶凋落。白夫人曰:‘复应以热乳浇树,乃可令枯。’夫人白王:‘我今欲以乳供养菩提树。’王曰:‘随卿意耶!’如是乃至以热乳浇之,树即枯燥。

“时,诸夫人白王言:‘菩提树忽然枯死,叶叶变落。’而说偈言:

‘如来所依树,名曰菩提者,

于是得正觉,具足一切智;

大王今当知,是树今枯死,

叶色亦变异,不知何以故?’

“时,王闻是语,即迷闷躃地,诸人辈以水浇王心面,良久而稣,即便泣泪言:

‘我见菩提树,便见于如来;

今闻彼树死,我今亦随没!’

“时,彼夫人见王忧愁不乐,而白王言:‘王[112] 勿忧恼,我当喜悦王心。’王曰:‘若无彼树,我命亦无。如来于彼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树既无,我何用活耶?’

“夫人闻王决定语,还复以冷乳灌菩提树下,彼树寻复更生。王闻以乳溉灌树还得生,日日送千瓮乳溉灌其本,树还复如先。诸夫人辈白王言:‘菩提树今复如先,无复有异。’

“时,王闻已,即生欢喜,诣菩提树下,睹于菩提树,目不暂舍,而说偈言:

‘诸王所未作,瓶沙持国者,

我今应供养;我今浴菩提,

诸乳及香水,华香及涂香;

当复供养僧,贤圣五部众[113] 。’

“时,王各办四宝瓮:金、银、琉璃、颇梨,盛诸香乳,及诸香汤,持种种饮食,幡幢、宝盖各有千种,及种种花香伎乐,受持八支斋布萨[114] ,着白净衣服,执持香炉,在于殿上,向四方作礼,心念口言:‘如来贤圣弟子在诸方者,怜愍我故,受我供养!’而说偈言:

‘如来贤圣子,正顺寂诸根,

离诸三界欲,诸天应供养,

今当悉来集,受我微心惠,

哀愍副我意,令法种增长;

常乐于寂止,解脱诸所著,

如来之真子,从法而化生,

诸天所供养,哀愍于我故,

今当悉来集,副我之微意。

诸圣在处处,罽宾[115] 多波婆[116]

大林[117] 离波多[118] ,阿耨大池[119] 边,

江河山薮间,如是一切处,

诸圣在中者,今当悉来集,

哀愍于我故,副我之微意。

又在于天上,尸梨沙[120] 宫殿,

香山[121] 石室中,神通具足者,

今当悉来集,哀愍于我故。’

“时,王如是语时,三十万比丘悉来集。彼大众中,十万是阿罗汉,二十万是学人[122] 及凡夫比丘,上座之座无人坐。时,王问诸比丘:‘上座之座,云何而无人坐?’时,彼大众中有一比丘,名曰耶舍,是大阿罗汉,具足六通,白王言:‘此座,上座之座,余者岂敢于中而坐?’

“王复问曰:‘于尊者所,更有上座耶?’尊者答曰:‘更有上座,大王!佛之所记[123] ,名曰宾头卢[124] ,是上座,应坐此处。’王大欢喜,而作是言:‘于中有比丘见佛者不?’尊者答曰:‘有也,大王!宾头卢者,犹故在世。’王复白曰:‘可得见彼比丘不?’尊者曰:‘大王!不久当见,寻当来至。’时,王生大欢喜,而说偈言:

‘我今快得利,摄受于我故,

令我自目见,尊者宾头卢。’

“时,尊者宾头卢将无量阿罗汉,次第相随,譬如雁王乘虚而来,在于上座处坐。诸比丘僧各修礼敬,次第而坐。时,王见尊者宾头卢头发皓白,辟支佛体,头面礼足,长跪合掌,睹尊者颜貌,而说偈言:

‘我今之王位,统领阎浮提,

不以为欢喜,今得见尊者。

我今见尊者,便是见生佛,

心怀大踊跃,胜见于王位。’

“复白尊者曰:‘尊者见世尊耶?三界所尊仰。’时,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视王而言:

‘我见于如来,于世无譬类,

身作黄金色,三十二相好,

面如净满月,梵音声柔软,

伏诸烦恼诤,常处于寂灭。’

“王复问曰:‘尊者何处见佛?’尊者曰:‘如来将五百阿罗汉,俱初在王舍城安居,我尔时亦复在中。’而说偈言:

‘大牟尼世尊,离欲相围绕,

在于王舍城,结于夏三月;

我时在彼众,恒住如来边。

大王今当知,我自[125] 见真佛。’

“‘又复,佛住舍卫国时,如来大作神力,种种变化,作诸佛形,满在诸方,乃至阿迦尼咤天[126] 。我尔时亦在于中,见如来种种变化神通之相。’而说偈言:

‘如来神通力,降伏诸外道;

佛游于十方,我亲见彼相。’

“‘又复,如来在天上与母说法时,我亦在于中。与母说法竟,将诸天众从天上来,下僧迦奢国[127] 。时,我见此二事。天人受福乐,优波罗[128] 比丘尼化作转轮圣王,将无量眷属,乘空而来,诣世尊所,我亦见此。’而说偈言:

‘如来在天上,于彼结夏坐[129]

我亦在于中,牟尼之眷属。’

“‘又复,世尊住舍卫国,五百阿罗汉俱。时,给孤独长者女适在于富楼那跋陀那国[130] 。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时,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请。时,世尊责我:汝那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而说偈曰:

‘世尊受彼请,五百比丘俱,

时我以神力,挑大山而去,

世尊责罚我:住世未灭度,

护持我正法,勿令法没尽!’

“‘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尘沙,奉上于佛。时,世尊记彼童子:于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于中。’而说偈曰:

‘王于童子时,以沙奉上佛;

佛记于王时,我亦亲在中。’

“时,王白尊者曰:‘尊者今住在何处?’尊者答王曰:‘在于北山,山名揵陀摩罗[131] ,共诸同梵行僧。’

“王复问曰:‘有几眷属?’尊者答:‘六万阿罗汉比丘。’尊者曰:‘王何须多问?今当施设供养于僧。食竟,使王欢喜。’王言:‘如是,尊者!然我今先当供养佛念所觉菩提之树,然后香美饮食施设于僧。’敕诸群臣,唱令国界:王今舍十万两金,布施众僧,千瓮香汤,溉灌菩提树,集诸五众。

“时,王子名曰拘那罗[132] ,在王右边,举二指而不言说,意欲二倍供养。大众见之,皆尽发笑,王亦发笑,而语言:‘呜呼!王子!乃有增益功德供养。’王复言:‘我复以三十万两金供养众僧,复加千瓮香汤,洗浴菩提树。’时,王子复举四指,意在四倍。时,王嗔恚,语臣曰:‘谁教王子作是事,与我兴竞?’臣启王言:‘谁敢与王兴竞?然王子聪慧利根,增益功德,故作是事耳!’

“时,王右顾视王子,白上座曰:‘除我库藏之物,余一切物,阎浮提夫人、婇女、诸臣、眷属,及我、拘那罗子,皆悉布施贤圣众僧,唱令国界,集诸五众。’而说偈曰:

‘除王库藏物,夫人及婇女,

臣民一切众,布施贤圣僧,

我身及王子,亦复悉舍与。’

“时,王、上座及比丘僧,以瓮香汤洗浴菩提树。时,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以偈颂曰:

‘王浴菩提树,无上之所觉;

树增于茂盛,柯条叶柔软。’

“时,王及诸臣生大欢喜。时,王洗浴菩提树已,次复供养众僧。时,彼上座耶舍语王言:‘大王!今大有比丘僧集,当发淳信心供养!’时,王从上至下,自手供养。

“时,彼有二沙弥,得食已,各以麨团[133] 、欢喜丸,更互相掷。王见即笑而言:‘此沙弥作小儿戏。’供养讫已,王还上座前立。上座语王言:‘王莫生不信敬心。’王答上座:‘无有不信[134] 敬心,然见二沙弥作小儿戏,如世间小儿以土团更互相掷,如是二沙弥以麨团以欢喜丸更互相掷。’上座白王言:‘彼二沙弥是俱解脱阿罗汉[135] ,更相奉食。’王闻是已,增其信心,而作是念:此二沙弥能展转相施,我今亦当于一切僧人施绢、劫贝[136]

“时,二沙弥知王心所念,二沙弥共相谓言:‘令王倍增敬信。’一沙弥持镬授与王,一沙弥授以染草。王问彼沙弥:‘用作何等?’二沙弥白王言:‘王因我故,施与众僧绢及劫贝,我欲令大王染成其色,施与众僧。’

“时,王作是念:我虽心念,口未发言,此二达士得他心智,而知我心。王即稽首敬礼众僧,而说偈言:

‘孔雀之族姓,内外亲眷属,

因此惠施故,悉皆获大利!

遭值良福田,欢喜应时施。’

“时,王语沙弥言:‘我因汝等施僧衣,施僧衣已,复以三衣[137] 并四亿万两珍宝,嚫[138] 五部众;嚫愿已,复以四十亿万两珍宝,赎取阎浮提宫人、婇女,及太子、群臣。’

“阿育王所作功德,无量如是。”


[1] 印顺法师认为,卷二三、卷二五等两卷,“实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异译,却被误编在《杂阿含经》内”。(《杂阿含经论会编(上)》第b1页,正闻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二月重版。)

[2] 限:门槛。

[3] 未尝有法:又作未曾有法,指过去不曾有之法。

[4] 地下:指低洼之地。

[5] 瘖痖:指哑巴。瘖,同“喑”,意为哑。痖,同“哑”。

[6] 栴檀:即檀香木,有赤白二种,其中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

[7] 上姓:上等之族姓。

[8] 次姓:次等之族姓。

[9] 阇耶:人名,意为胜。

[10] 毗阇耶:人名,意为种种胜。

[11] 三十二大人相:有三十二种显著殊妙的佛陀身相。大人,指佛陀,为人中至尊故。

[12] 麦麨:阇耶童子以手中细沙作麦麨想。麨,炒熟的面粉。

[13] 彼童子:指阇耶。

[14] 一天下一伞盖王:指一统天下之国王。伞盖,用来遮光蔽热、象征国王身份的装饰物。

[15] 王阎浮提:做阎浮提之王。

[16] 阿罗诃:又音译作阿罗汉,意译为应供、应真。

[17] 三藐三佛陀:又音译作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者。

[18] 两足尊:《长阿含·一·大本经》译作“二足人中尊”。两足,本指两足之人,参见《杂阿含·一〇〇七经》;又喻指明与行,意谓具足明行者为至尊,参见《杂阿含·一一九〇经》。

[19] 灭度:又作圆寂,音译作般涅槃、般泥洹,指无余涅槃。

[20] 巴连弗邑:又音译作波咤厘子城、波咤梨子城、波罗利弗多罗城、波罗利弗妒路城、巴罗利弗城、巴陵弗城、波咤罗城、巴邻城等,另译为华子城、华氏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都城,位于恒河左岸。邑,即城邑。

[21] 转轮王:又作转轮圣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君臣爱敬),身具三十二相;正法治世,轮宝飞转时,所到之处四方皆服。

[22] 阿育:又音译作阿输迦、阿输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倏,意译为无忧。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出世,后统一印度,之后成为保护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据传于其国内建八万四千僧伽蓝,造八万四千佛塔。

[23] 顶生王:为印度太古之转轮圣王,有神通,统治四大洲,其寿无量。因由其父王顶上之肉疱而生,故名顶生。

[24] 独王:唯一之王。

[25] 月护:音译作栴陀掘多、旃陀罗堀多、栴陀堀,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世王,在位二十四年。

[26] 频头娑罗:又作频浮娑罗,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二世王,在位二十八年。

[27] 修师摩:意为好界。

[28] 瞻婆:又作占婆、瞻波,本为树名,此处为鸯伽国之都城,为佛陀时代六大都市之一,在中印度恒河滨。

[29] 婇女:又作采女,指宫女。

[30] 剎利灌顶王:又作刹利水浇头王种,意为刹利种姓、经过灌顶仪式正式登基之王。灌顶,古印度新王登基时取境内海湖之水浇灌其顶。

[31] 无忧:即本经前文“阿育”之意译。

[32] 宾伽罗阿:一婆罗门之名。

[33] 语:高丽藏原作“时”,今依本经前后文意改。

[34] 和上:又作和尚、和阇、乌社,音译为邬波驮耶、优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意为亲教师。

[35] 阿㝹罗陀:本经下文又作阿㝹楼陀。《阿育王经》译作“成护”,《阿育王传》译作“罗提掘多”。

[36] 记:又作授记、记别,此处指预言。

[37] 尽形:又作尽形寿,即尽此一生。

[38] 娑: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39] 德叉尸罗:又作著叉尸罗,国名。

[40] 佉沙:又作佉师,意为不正语,旧称疏勒,其国之都城。

[41] 大臣:《阿育王传》译作“第一辅臣”。

[42] 得坏五百大臣:指受辱大臣在五百辅臣前说修师摩不堪为王。

[43] 缯:指丝织品。

[44] 忍:认可。

[45] 跋陀罗由陀:又作跋陀罗由他,意为贤行。

[46] 以: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47] 华:通“花”。

[48] 耆梨:意为山。

[49] 挝:敲打。

[50] 案:同“按”。

[51] 远:高丽藏原作“还”,今依圣藏改。

[52] 师子王: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名。此处比喻佛陀为人天之法王。师,通“狮”。

[53] 以:疑为“已”之误。

[54] 然:通“燃”。

[55] 调: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56] 永:高丽藏原作“有”,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57] 广:高丽藏原作“宣”,今依本经下文改。

[58] 阿阇世王:又音译作阿阇多沙兜楼王、阿阇多设咄路王、阿社多设咄路王,意译为未生怨王,又称法逆王。为古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其母名韦提希,故亦称阿阇世韦提希子。

[59] 罗摩:本经下文又作罗摩罗,村名,意为戏。

[60] 塔:高丽藏原作“怀”,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1] 颇梨:又作水精,即水晶。

[62] 千: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一“四”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63] 德:高丽藏原作“著”,今依圣藏改。

[64] 耶舍:比丘之名,意为名闻。

[65] 孔雀:为阿育王之族姓。

[66] 阿波罗:又作阿波波、阿波罗罗,龙王之名,意为无流涎。

[67] 陶师旃陀罗:名为旃陀罗的陶师。陶师,即冶金师。

[68] 瞿波梨:龙之名,意为地护。

[69] 摩偷罗:又作摩头罗、摩突罗、摩度罗,意译为孔雀(城)、美蜜(城),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70] 年:高丽藏原作“世”,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1] 瞿多:本为星名。

[72] 优波崛多:又音译作忧波鞠多、优波笈多、优波掘多、邬波鞠多、优波鞠提、忧波鞠、优波崛,略称崛多,意译作大护、近护。为付法藏之第四祖、阿育王之帝师。

[73] 优留曼荼:山名,意为大醍醐。荼,高丽藏原作“茶”,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74] 那茶婆低:地名。

[75] 遍:高丽藏原作“逼”,今依宋、元两种藏经改。

[76] 直:通“值”。

[77] 之:指所信人。

[78] 为下食:疑指阿育王亲吻尊者优波崛之足。

[79] 长跪:指两腿跪地而上身挺直。

[80] 至: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81] 隆频林:又音译作岚毗尼园、流弥尼园、林微尼园、留弥尼园、隆频园、邻鞞园、临儿园,为悉达多太子诞生之圣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之女摩耶为妻,摩耶夫人年四十五有孕,于蓝毗尼园中无忧树下,自右胁产悉达多太子。

[82] 见:通“现”。

[83] 相好:相,指显著之胜妙相。好,指隐藏在显著相中的细微美好相。如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84] 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大觉有情、道心众生,即志于求道、求大觉之人,专指将来决定成佛之因地修行者;此处指释迦太子。

[85]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种显著之胜妙相、八十种细微之美好相。相,指显著之胜妙相。好,指隐藏在显著相中的细微美好相。三十二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参见《中阿含·五九·三十二相经》。

[86] 紫磨金色:指佛陀的皮肤为紫磨金之色。紫磨金,又称紫金,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之上品。

[87] 技:高丽藏原作“伎”,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88] 车匿:又音译作阐那、阐陀、阐铎迦,意译为欲作、应作,为悉达多太子逾城出家时之驭马者。后出家,成为六群比丘之一。佛陀入灭后,阐陀受默摈法之惩治,遂从阿难学道。

[89] 瓶沙王:又作频毗娑罗王、频婆娑罗王、萍沙王,意译为影胜王、影坚王、形牢王等。为古印度摩揭陀国王,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生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90] 优蓝弗:又作郁头蓝弗、郁陀伽、优陀罗罗摩子、郁陀罗罗摩子、郁陀罗伽,意为猛喜、极喜。外道之名,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获五神通。曾飞入王宫,后失定,徒步归山。释迦太子曾跟随其修学禅定,他在释迦佛之前入灭。

[91] 迦梨:龙之名,意为黑。

[92] 于:高丽藏原作“诸”,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3] 者: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本经前后文意补上。

[94] 俦:高丽藏原作“畴”,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5] 十力:又作十种力,指如来十力,参见《杂阿含·三四八经》注释与《杂阿含·六八四经》。

[96] 道树:此处指菩提树。

[97] 摩诃萨:全称为摩诃萨埵,意为有大愿、大行之有情。

[98] 波罗奈国:又作婆罗奈国、波罗那斯国、波罗奈斯国、波罗奈写国、波罗㮈国,意为江绕城,中印度的古王国都城,位于摩揭陀国的西北。佛陀初转法轮之鹿野苑即位于其内。

[99] 阿时婆:人名,《阿育王经》译作“优波祇”。

[100] 三转十二行:参见《杂阿含·三七九经》注释。

[101] 优楼频螺迦叶:又作乌卢频螺迦叶波,比丘之名。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果、木瓜林。迦叶,为其姓。

[102] 鸠尸那竭国:又音译作拘尸那揭罗、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师罗城,意译作上茅城、香茅城、茅城,位于中印度,系末罗种族之领土。

[103] 无余:又作无余依。依,指依身。《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中说“无余依故者,无二种依:一无烦恼依,二无生身依;复次,一无染污依,二无不染污依。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

[104] 躃:扑倒。高丽藏原作“躃”,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05] 稣:苏醒。

[106] 祇桓:又作祇洹,即祇树给孤独园,又简称祇园。

[107] 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之名,意分别为欢喜、大欢喜。

[108] 薄拘罗:又音译作婆拘罗、波拘卢,意译作重姓、善容。出家之后,少欲知足,常乐闲静,乃至不说一法,毕生无病苦,世寿一六〇,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之第一比丘。

[109] 恒偏至:心常重于。

[110] 低舍罗絺多:意为光护、火护。

[111] 綖:同“线”。

[112] 王:高丽藏原作“主”,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3] 五部众:指出家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114] 八支斋布萨:佛教在家信徒于每月中的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亦称为布萨,以此能增长善法。八支斋,又作八斋戒、八关斋戒,为在家佛教徒于每月六斋日之一日一夜中所持守的八条戒。

[115] 罽宾:又作凛宾、劫宾、羯宾,位于古印度西北部,即今喀什米尔一带。

[116] 多波婆:地名,意为暗林。

[117] 大林:地名。

[118] 离波多:地名。

[119] 阿耨大池:又音译作阿耨达池、阿那达池、阿耨池,意译作无热恼池、清凉池,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的发源地。

[120] 尸梨沙:天宫名。

[121] 香山:又作香醉山、香积山,音译作揵陀摩罗,即今喜马拉雅山脉中、马那沙湖北岸之开拉沙山。

[122] 学人:又作学、有学、学地,指声闻八贤圣中的四向与前三果圣者,因未究竟解脱、尚处在学修路上,故名。

[123] 记:高丽藏原作“说”,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24] 宾头卢:全称为宾头卢跋罗堕阇、宾头卢颇罗堕誓、宾度罗拔啰堕舍、宾头卢突罗阇,其中宾头卢为名,意为不动;跋罗堕阇为姓,意为利根、重瞳。为佛陀十六大弟子之一,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又被称住世阿罗汉。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降伏外道,履行正法”之第一比丘。

[125] 自:高丽藏原作“目”,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26] 阿迦尼咤天:又音译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作一善天、有顶天,为五净居天之一,亦为色界之最高天,故又称为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

[127] 僧迦奢国:又作僧伽尸国、僧伽施国、僧迦舍国、僧迦舍城,中印度恒河流域之古国名。僧迦舍,意为光明。

[128] 优波罗:又音译作优钵罗华色、优钵华色,意译作莲华鲜、青莲华色、莲华色,比丘尼之名。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神足第一,感致诸神”之第一比丘尼。

[129] 夏坐:即夏安居。

[130] 富楼那跋陀那国:国名,《阿育王传》译作“苏摩伽帝满富城”,《阿育王经》译作“分陀跋陀国”。

[131] 揵陀摩罗:即前文香山之音译。

[132] 拘那罗:人名,《阿育王传》译作“驹那罗”,《阿育王经》译作“鸠那罗”。

[133] 麨团:熟面粉团。

[134] 信: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补上。

[135] 俱解脱阿罗汉:指成就八解脱、以慧断尽烦恼之阿罗汉。

[136] 劫贝:即木棉。

[137] 三衣:出家比丘所持之三种衣,即僧伽梨(重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安陀会(五条衣)。

[138] 嚫:意为施与、财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