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戰火烽煙起
旅行待時機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雖然內地戰事頻繁,但香港仍有旅行活動,如南華體育會遊藝部在1937年11月14日(星期日)舉辦小西湖旅行團,人數多達50人。當日上午9時45分他們在香港島統一碼頭出發,每人收費港幣2毫,提供野餐午膳,加插民眾識詠、口琴表演及遊戲,下午3時半回程。九龍的童軍在1939年8月25日至8月27日,連續3天在小西湖處舉行九龍童子軍第一次大露營,共有18團參加。
1938年,上海精武體育會創辦人之一陳公哲,在香港境內沿海路(海岸線)及循陸路(古道)普查考古遺址,足跡遍及石澳、獅子山、掃管笏、屯門、南丫島的榕樹灣、洪聖爺灣、鹿洲、大嶼山石壁東灣、龍鼓洲、沙洲,沙岡背(即今大嶼山石壁)等多處地方。
陳公哲(1890–1961),清末富家子弟、商人。上海精武體育會創辦人之一,是中國近代發明家、作家、書法家及考古學者。
同年廣州淪陷,大批難民從內地湧入香港,市面氣氛日趨緊張,不時有防空警報演習及實施晚間燈火管制,旅行生活難免受影響。想不到在日軍襲港以前,他們已派間諜偽裝旅行人士,沿途收集所需資料,繪成圖表,留待攻港之用。
1941年11月某天,李樹芬醫生與香港副警司斯葛,同乘遊艇飛鳳號前往將軍澳,翌天早餐後攜獵犬登岸。當時他們見到一批軍用飛機出現天際,後來證實那是加拿大空軍護航正前來香港協防的加拿大士兵。由於對英軍佈防有信心,所以他們仍有心情輕鬆行獵。
1941年12月8日,日軍用了18日就攻克香港,後來香樂思博士被拘禁於赤柱集中營。《香港自然科學家》季刊共出了10卷,因戰事而停刊。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香港居民終於脫離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但市面滿目瘡痍,百廢待舉。
戰爭結束 旅行復甦
戰後,香樂思博士改任香港政府新設立的拓展署署長,從事植林和魚產、糧食、蔬菜等增產工作,以應付戰後食物供應問題。1946年他出版《香港的鳥類》、《野外觀察手冊》,內容大部分是在集中營裡完成的。1951年出版的《野外香港》(The Hong Kong Countryside),是一本生動活潑的博物學家日誌,也是香港最早和最重要的自然寫作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大量難民南下令香港人口驟增,帶來居住、衞生、教育、治安等社會民生問題。與此同時,早在抗戰期間在中國內地已有大批文人南來香港,從事文化事業。著名作家葉靈鳳(1904-1975),雖以寫作隨筆小品及翻譯為主,但亦以筆名葉林豐,在報紙上從事香港掌故、方物的寫作,很多是引用翻譯,甚至是直譯香樂思的資料。如「香港史話」、「新界史話」、「香海拾零」、「香海叢談」,後來被輯錄成書出版,如《香港方物志》、《張保仔的傳說與真相》、《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錄》、《香島滄桑錄》等,因而引發香港人對旅行的興趣,從而認識郊野的歷史。
戰後,庸社行友重回香港興家作業,彼此舊地重逢,遊興復思,但是通訊工具缺乏,他們工作的寫字樓,一部電話卻供數十人使用,且不能隨意借用。庸社創辦人之一黃賢修透過在餐廳用膳,常藉故借用電話與領隊吳灞陵聯絡,並約好下一星期的旅行目的地、集合時間與地點,然後再寫信給各老友,召集戰前各人同遊,並告知凡星期三在《華僑日報》港聞版上發佈庸社的旅行消息。
1948年《華僑日報》復創《旅行雙週刊》,吸引更多市民對旅行產生興趣。庸社遂決定歡迎各界行友參加他們的活動。據知,庸社再恢復公開活動的日子是1949年12月11日,自從公開活動以來,參與人數不斷增加,最高的一次紀錄為350餘人。
庸社日漸擴大,報紙的宣傳效果發揮了很大作用。這個無形的超然民間組織,既無會址,也無會籍,成員不必繳付會費,不受任何拘束。時至今天,已有80年歷史,由於經常舉辦旅行活動,後人尊稱它為本土最早的旅行團體,是無可置疑!
據旅行界前輩、優悠旅行隊負責人杜國樑記述,1949年另有英社旅行隊舉行以下活動,與今天相比,當時交通極之不便,行程也頗長。
(一)遊新界東:週末下午從大埔火車站步行至涌尾,在新娘潭附近村屋借宿一宵,翌晨6時登八仙嶺、犂壁山、黃嶺、屏風山,暢遊拋豬坑、軍地、東閣圍、龍躍頭、聯和墟、粉嶺,然後搭火車返回市區。
(二)行新界西:週末午間搭乘公共巴士由元朗至藍地徐居士處度宿一宵,翌晨4時出發到洪水橋栢雨中學(今稱國際中醫藥大學專家培訓部)附近吃豬雜粥。續往屏山鄧氏宗祠、流浮山、白泥、浪濯、稔灣、湧浪灣、爛甲咀、龍鼓灘、冷水、望后、蝴蝶灣、紅樓,搭艇至青山灣三聖墟,再轉乘公共巴士返回市區。
(三)行大嶼山:選擇有星期一的公眾假期,大清早乘渡輪至梅窩,登大東山至石壁、雞翼角,在村校度宿一宵,翌日遊二澳、大澳,還可選擇在靈隱寺度宿。
此外,還有不同組織舉辦的旅行活動,如中國郵票學會在1949年9月18日(星期日),舉行西貢「小夏威夷」旅行;同年12月25日(星期日),海軍船塢、太古船塢、九龍船塢及深水埗船塢等四個機構聯合舉辦旅行活動,從牛池灣徒步到「小夏威夷」,約有600多名工友參加。

大嶼山靈隱寺內英社行友的墨寶

六十年代的屯門龍鼓灘

現今新界東的八仙嶺與大埔海

大埔道牛墟(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