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區

中西區
1 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2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巴士總站
3 石塘咀巴士總站
4 西營盤(正街)巴士總站
5 摩星嶺巴士總站
6 域多利道(摩星嶺道)巴士總站
7 上環巴士總站
8 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
9 中環港澳碼碼巴士總站
10 中環渡輪碼頭巴士總站
11 中環5號碼頭巴士總站
12 中環天星碼頭巴士總站
13 中環7號碼頭大巴士車站
14 中環(香港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15 中環(大會堂)巴士總站
16 砵典乍街(干諾道中)巴士總站
17 中環(林士街)巴士總站
18 中環(機利文街)巴士總站
19 金鐘(東)巴士總站
20 金鐘(西)巴士總站
21 金鐘(添馬街)巴士總站
22 金鐘(樂禮街)巴士總站
23 金鐘(政府總站)巴士總站
24 蒲飛路巴士總站
25 旭龢道巴士總站
26 花園道山頂纜車站巴士總站
27 山頂公共運輸交匯處
中西區位於香港島的西北沿海一帶。根據區議會的分界,中西區東起金鐘,西迄青洲,包括中環、半山東、山頂、上環、西營盤、石塘咀、西環、堅尼地城等地。根據英國人於1841年所作的戶口調查,中環海邊的小漁村及石塘咀的石礦場,分別只有50人及25人居住;接近180年後,中環及半山區卻已成為香港的政治、經濟中心,亦是世界金融中心。

1965年兩輛中巴路線5途經堅尼地城。(高添強提供)
1841年,英軍於上環水坑口登陸,隨即建成卑路乍炮台以作防守。同年6月,香港成為自由港,英國人在今中環一帶發展「女皇城」(後改稱「維多利亞城」)作為商業和政治中心,並修建皇后大道為主要道路。初時英人沿着港島西北海濱約一公里發展,隨香港人口增加,「維多利亞城」不斷擴大;1903年,城區東起銅鑼灣,西至堅尼地城,逐步發展成華人所稱的「四環九約」,即下環(灣仔)、中環、上環、西環,以及按堅尼地城、西營盤、干諾道、軍器廠街等地區劃分的九個分區。
開埠以來,中西區一直扮演香港政治、法律、軍事及經濟中心的角色。英國人將今花園道以西的範圍命名為「政府山」,又將政府山以東至灣仔的土地給予英軍使用;英人並於區內興建前總督府、前最高法院、前域多利監獄、前中央警署、前三軍司令官邸,進一步確定中西區政軍中心的地位。
此時,中西區的經濟發展亦非常蓬勃。香港成為自由港後,准許商船、商人、工人、資金自由進出,吸引以英商為主的洋商來港發展。在當時沿海的皇后大道,英資碼頭、商行、貨倉、金融機構如雨後春筍;1845年,香港首家銀行——東方銀行開業,1865年匯豐銀行成立,其他銀行陸續於往後20年內在中西區開業,為中西區成為本地商業、金融中心奠下基礎。
二戰後,受國共內戰影響,不少國內工業家及企業家逃難來港,他們帶來技術、經驗及資金,帶動工業迅速發展,亦為香港發展為金融中心創造優厚條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香港已成為世界性的財經中心,座落於中西區內的商業金融設施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大型及外資銀行總部、股票交易所、金銀貿易場等等。
作為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中西區的教育發展亦印證着香港歷史。1862年,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學——中央書院成立(後經兩次更名,最後改稱「皇仁書院」);1911年,時任港督的盧押將1887年創辦的香港西醫書院、1907年成立的香港工學院和新辦的文學院合組成「香港大學」。此外,中西區內歷史悠久的學校還包括英皇書院、聖保羅書院等等。
殖民地時期,中西區一度成為洋人洋商的天下,他們於半山及山頂區修建洋房聚居,使居住於山頂及半山區成為高貴身份的象徵。至今,中環半山區及山頂仍然是高尚住宅林立。隨着港鐵西港島綫快將通車,中西區交通可望改善,帶動區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