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士與民生點滴
自開埠以來,中上環均屬於香港的核心發展區。1841年,英軍於今日的上環水坑口登陸,初時沿港島西北海濱約一公里發展,先後開發包括中環、上環、西環,及後再沿太平山山坡向上發展。英人於中環一帶發展「維多利亞城」,使此地帶成為香港的軍政、經濟中心;當時洋人主要聚居於中環及半山區,而華人則聚居於上環一帶,當時更設有稱為「下市場」的早期華人商業區。多年發展形成中上環商業繁榮、人口集中的情況。
基於中上環乃香港的政商中心地區,其交通發展長久獲得重視,其交通網絡發展很大程度上與填海工程及交通基建發展有緊密關係,此區的巴士路線發展亦與以上兩個因素息息相關。
開埠初期,香港陸上交通以轎兜為主,至1860年代人力車出現,而馬車則於十九世紀末出現。香港的巴士服務於1920年代出現,當時香港上海大酒店開辦的兩條路線(後改稱為路線6及3)均以卜公碼頭為總站(於1900年由畢打碼頭改建而成,並以時任港督卜力命名),香港電車於1929年開辦的巴士路線(後稱路線2)亦以卜公碼頭為總站。1932年,中巴取得港島區巴士的專利巴士牌照後,重組所有路線,並將當時7條巴士路線中的5條以卜公碼頭(又稱皇家碼頭)為中環方向的總站;當時5條巴士路線行走由中環至跑馬地、太古船塢、大學堂(經堅道)、大學堂(經皇后大道西)及淺水灣。

準備前往中環港澳碼頭的中巴路線2。
1934年,英人於中環消防局大樓外填海區建成新碼頭,命名為油蔴地碼頭(又稱統一碼頭),並於碼頭廣場建成新的巴士總站,當時取名油蔴地碼頭巴士總站(又稱統一碼頭巴士總站)。中巴將5條巴士路線遷往此站,至戰前1941年,此站共有8條巴士路線為總站。
戰後重光,港府繼續於中環一帶填海以取得更多土地。1950年代起,於1930年代設計的統一碼頭已容納9條中巴港島巴士路線,巴士總站已不勝負荷。1960年,港府於上環急庇利街建成新總站,中巴曾將3條港島巴士路線遷至新落成啟用的,惟同時開辦額外3條以統一碼頭為總站的港島路線,故未解決客量爆滿問題。
有見及此,港府於1960年代干諾道中的填海區上興建大型巴士總站,以解決統一碼頭總站的問題,亦騰出空間供等候渡海的汽車使用。當時位於干諾道中的新大型巴士總站名為中環巴士總站,正式啟用年份為1972年。不過,隨着巴士路線不斷發展,1974年已有至少12條中巴港島巴士以此站為總站,車站位置不敷應用的問題又再出現。
1980年代,中上環的交通網絡發展進入新階段。當時上環大笪地及急庇利街總站需要收回以用作擴建港澳碼頭及擴闊干諾道中,所有使用該處的巴士路線需要分批遷往建在隔壁原大笪地位置上的新巴士總站,該總站成為日後的港澳碼頭總站。
此外,政府於1975年批准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當中觀塘至石硤尾服務於1979年通車,1980年中環至觀塘地鐵服務開通。地鐵服務開通初期迅速達至飽和,當時運輸署同意中巴及九巴合辦過海隧道巴士路線,於早上繁忙時間由新界及九龍各區提供過海巴士服務,這些路線於1990年代投入服務,由於當時中上環巴士用地不足,這些路線多以上環金龍中心外的街站為終點站,巴士落客後才「收車」。
基於中環商業大廈需求急增,政府於1981年將13,400平方米的中環總站用地拍賣,該地於1982年由置地公司投得並發展作交易廣場,隨有關工程進行,中環總站的規模於1980年代不斷縮減。1985年,交易廣場第一及第二座落成,地下的巴士總站啟用,但只設3條車坑,而中環總站用地卻因應交易廣場第三座工程而繼續縮減,直至交易廣場第三座的地基完成後,中環總站才遷至目前位置。

準備前往中環的中巴路線20在出發前作維修。
直至1988年,中環交易廣場總站成為至少14條中巴港島巴士路線的總站。總站空間於1990年代更見不足;1995年中巴及城巴合共27條港島巴士路線(包括特別路線)以交易廣場為其總站,迫切需要發展額外用地作巴士總站。
另一方面,由於啟德機場的飛機架次升降量於1990年代已遠超出其負載量,政府着力跟進及研究1970年代開始的新機場選址及規劃研究;港督衛奕信於1989年10月的施政報告宣佈興建新港口、機場及相關基建。
上述背景下,政府於1993至1996年落實中區填海計劃第一期工程,於上環及卜公碼頭之間填造約20公頃土地,中區海岸線因此向前伸展多達350米,這片區域現在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一期及二期、香港四季酒店、港鐵香港站、中區政府碼頭及中環2至7號碼頭。
在有關填造的土地上,部分土地被劃為巴士總站,例如目前中環2號至7號碼頭外及附近位置,便設有5個巴士總站,包括1995年啟用的中環渡輪碼頭總站,2002年啟用的中環5號碼頭總站。隨港鐵機場快線香港站、國際金融中心第二期落成,中環(香港站)公共運輸交匯處亦於2003年啟用。2006年,原位於愛丁堡廣場的天星碼頭受中區填海計劃第三期工程的影響而遷至現址,同日新巴及城巴有關路線的總站亦遷至現址以接駁新的天星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