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巴士路线与社区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開啟專營權新時代

1932年,為了改善本港交通,政府改變了過去的放任政策,巴士、渡輪服務改為專利經營。同年6月,政府發出兩個巴士專利權供投標,其中一個屬於香港島巴士專營權。1933年1月,中華巴士公司獲得港島區的專營權,專營權為期15年。當時,專營權有一附帶條件,便是必須向英國或其他英聯邦國家的巴士生產商購買巴士。由該天開始,本港巴士公司便再沒有使用其他國家的公共巴士在街道行駛,直至1984年條款改變為止。

昔日香港島的三間巴士公司,包括有香港仔街坊福利會公共汽車、香港大酒店公共汽車和香港電車公司公共汽車,在1933年1月,都將車輛轉售給中華巴士公司,不再經營巴士服務。當時,中華巴士公司共耗資34萬元購買了香港電車公司公共汽車的8輛巴士、香港大酒店公共汽車的29輛巴士,以及香港仔街坊福利會公共汽車的7輛巴士。

中華巴士公司原本並非在香港島提供巴士服務,而是在九龍區經營。自成功申請港島專營權後便將九龍區的10輛巴士全數移師香港。由於,海底隧道仍未建成,巴士要經船隻由九龍半島運至香港島,才能繼續為市民大眾服務。因此,中華巴士公司取得專營權時,共有54輛巴士可提供服務。相比過去,香港島的巴士服務改善了,又對路線進行重組。

其中不少巴士路線是以皇家碼頭為總站。皇家碼頭便是第一代的皇后碼頭,可停泊四艘船,於1925年建成。位置約於現今愛丁堡廣場停車場附近。其他總站包括跑馬地、大學堂、香港仔、堅尼地城、淺水灣等。

在1930年代,香港島巴士票價相對昂貴,故華人多選擇電車代步。1935年,巴士公司重整網絡,部分路線引入頭等、二等的概念,二等只是頭等車費的一半。不少華人因此轉乘巴士,不再乘電車。除此之外,巴士公司也引入月票制度,市民大眾覺得月票較為優惠,決定棄電車轉乘巴士。服務時間方面,巴士班次十分頻繁,除部分市郊路線外,大部分路線也是五至十分鐘便有一班。服務時間大都由早上6時或7時開始,至深夜12時才終止。

跑馬地(下)巴士總站。

愛丁堡廣場停車場。

當時,中華巴士更有自製輔幣,方便乘客支付車費。1935年4月2日的《工商日報》記載:「為利便搭客,有所變通,如電車公司之設有五仙輔票,故中華公司亦設有一種鎳幣,以便搭客找贖。查此鎳幣,形如本港之五仙銀幣,且刻有中華汽車公司及五仙之字樣,幣中則有孔如三角形,凡搭客得此鎳幣,均可在該公司之各輛巴士通用云。」

1937年,瑪麗醫院開幕後,中華巴士改變4號路線,直達醫院門前。當時的收費是統一碼頭至瑪麗醫院頭等一角半、二等一角;由統一碼頭至大學堂頭等一角、二等五仙;由七號警署至瑪麗醫院了頭等一角、二等五仙。當時,巴士公司積極擴展服務及實行分段收費。

與1920年代相比,香港巴士服務質素有所提升。巴士數量增加、班次加密、車資減少,更有代幣找贖。不少市民大眾也喜歡乘搭巴士,不再搭電車。這種改變正好為香港巴士日後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在1933年6月,中巴共提供7條巴士路線服務。路線詳情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