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志(1987-201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光 照

1987—2012年,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2小时,年最长日照时数为3018小时(2005年),年最短日照时数为2235.9小时(1989年)。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是6月,平均达266.9小时,最少的是11月,平均仅有188.8小时。春季(3—5月)平均日照时数为752.0小时,夏季(6—8月)平均日照时数为736.8小时,秋季(9—11月)平均日照时数为621.4小时,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日照时数为580.1小时。光照能源较充足,可满足全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

表1-3-1 1987—2012年神木县日照时数统计表

第二节 气 温

1987—2012年,全县年平均气温9.5℃;一年中最热的是7月,月平均气温为24.5℃;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7.8℃。春季(3—5月)平均气温11.2℃,夏季(6—8月)平均气温23.3℃,秋季(9—11月)平均气温9.3℃,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4.3℃。1993年1月16日,最低气温为-28.5℃,2005年6月22日,最高气温为41.2℃。

第三节 降 水

由于气候影响,年降水变化较大,1987—2012年,全县年均降水量为413.2毫米。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63.6毫米,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255.2毫米,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85.2毫米,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降水量9.3毫米。一年中,7月份降水量最多,12月份的降水量最少。从12月份至来年7月份,降水量逐月递增,从7月份至12月份,降水量逐月递减。月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是7—9月,其中,7、8两月均超过100毫米。

表1-3-2 1987—2012年神木县降水量统计表

表1-3-3 1987—2012年神木县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第四节 风

1987—2012年,全县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大多出现在春秋和冬季,特征是范围大、力度强,持续时间长,同时多伴有急剧降温。夏季多为偏南风,其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但风力一般,且无明显降温现象。一年中,3—5月平均风速最强,约为2.06米/秒;1月和10月平均风速最弱,约为1.3米/秒。2001—2011年间,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最小风速为8.8米/秒。

表1-3-4 1987—2012年神木县月平均风速统计表

表1-3-5 2001—2012年神木县最大风速和风向统计表

第五节 灾害天气

暴雨 1987—2012年,神木县暴雨年均出现0.8次。最早出现在6月,最晚出现在9月,7月出现次数最多,共出现暴雨11次,7月和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的85.7%。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41.1毫米,出现在1991年7月21日。

1987—2012年神木县暴雨次数图

冰雹 1987—2012年,神木县北部降雹多于南部,东部山区多于西部;年平均降雹日数为1.7天;年降雹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1990—1999年减少最快。降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10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5—9月,8月频次最多。降雹多出现在白天下午时段,多集中于14—20时。特点为持续时间长,直径大,强度强,最大积雹粒径26厘米,冰雹平均重13克,最大重23克。冰雹路线主要有3条:一条由大柳塔镇至马镇镇;一条由大柳塔镇至万镇镇;还有一条由锦界镇至马镇镇,在县行政图上呈“N”字形。雹击长度一般为30—50公里,宽度为10—15公里。

1987—2012年神木县冰雹次数图

表1-3-6 2011年神木县冰雹月出现次数统计表

大风沙尘天气 1987—2012年,神木县大风频率为每年4.5次,瞬时风速17米/秒,风力8级,年平均大风日数24天,以西北风为主。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春季(3—5月)大风多伴有降温天气,夏季(6—8月)大风常伴随强对流天气。沙尘暴天气频率为每年1.2次,扬沙天气频率为每年3.2次。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3—5月),沙尘强度大、范围广。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神木县地处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南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终年干燥少雨,是典型的“十年九旱”地区。北部多沙漠,南部黄土丘陵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1987年,全县遭受旱灾、洪灾、风灾、霜冻和雹灾。全年共降雹2次;霜冻5次,累计26日;全年最大暴雨达50.9毫米;受灾乡镇22个。

1988年,全县连续半年干旱。同时,还遭受洪涝、冰雹、霜冻等灾害。全年共发生冰雹1次;霜冻3次,累计37日;受灾乡镇22个。

1989年,全县遭受旱、洪、暴雨、冰雹、霜冻等灾害。全年共降雹2次;大风7次;霜冻5次,累计35日;全年最大暴雨达50.6毫米;受灾乡镇22个。

1990年,全县遭受旱灾、风灾和雹灾。全年共降雹2次;大风3次;霜冻4次,累计30日;受灾乡镇22个,受灾面积37350公顷。

1991年,遭受风、洪、雹、涝、旱等灾害。年最大暴雨达141.1毫米;全年共降雹3次;大风5次;受灾乡镇20个,受灾面积38040公顷。

1988—1991年,全县出现雨量少、干旱天气,山梁地基本无收成。

1992年,全县遭受大旱200余日,直到7月才有所缓解,降雨达到65毫米。受灾面积35770公顷,6340公顷农田严重干旱,1333公顷水地起旱,4333公顷耕地无墒未种。

1993年,旱情严重,3—6月份全县范围内持续无雨,直到农历六月底,仍有40000公顷耕地未见饱墒雨。中鸡、大保当等18个乡镇38个行政村受灾,受灾面积42950公顷,农田减产3—7成,8万余人缺粮,3200头牲畜缺草。

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上旬,持续少雨,连续干旱270天以上,致使土地缺墒,大部分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受灾面积36700公顷。

1995年—1996年,全县范围内遭受旱、雹、洪等灾害,全县有390个行政村受灾, 1995年,受灾面积20180公顷,

1997年,全县大旱,山地基本无收成,川地收成下降4~6成,受灾面积达到41870公顷。

1998年,全县遭受特大旱灾,山地绝收9成,川地收成也只有2~3成,受灾面积34040公顷。

1999—2000年,全县连续遭受干旱灾害,受灾面积分别为28233公顷和26080公顷。

2001年,神木县继连续四年遭受旱灾袭击后又遭受了特大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使11500多农户受灾,受灾面积16373公顷。

2002年,全县遭受不同程度的旱、雹、洪等灾害,受灾农户达11528户,受灾面积16400公顷。

2003年,全县遭受不同程度的旱、洪、雹等灾害,受灾农户达8220户,受灾面积14413公顷。

2005年,有14个乡镇遭受了程度不等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16193公顷,造成3200公顷农作物受灾,水毁淤地坝13座,泵站9处。灾害造成78头牛、236只羊伤亡,896座棚圈、1029孔(间)房屋倒塌。

2006年,全县大范围遭受旱灾,锦界、高家堡两镇遭受洪涝灾害,晚秋全县遭受大面积霜冻,农作物减产超过6成,受灾面积17413公顷。

2007年秋季,盛产红枣的南部乡镇遭受了罕见的阴雨连绵灾害,导致红枣绝收,全县受灾面积14366公顷。

2009年,遭受旱灾、洪涝、冷冻和雪灾。受灾人口达1734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000公顷。因灾造成3500头大牲畜死亡,20间房屋倒塌。

2010年,遭受旱灾、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154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100公顷,大牲畜死亡130头。6月23日,县西北部出现了强对流天气,永兴、孙家岔、尔林兔局部地区降雹。7月22日,全县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过程中伴有大风、冰雹,最大风速达到24.5米/秒,冰雹最大粒径9毫米。

2011年,遭受旱灾、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全县受灾人口5008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980公顷,灾害造成16头牲畜死亡,59间房屋倒塌。8月1日,神木镇呼家塔村遭受冰雹灾害。此外,高家堡、花石崖、贺家川、锦界、麻家塔、大保当遭受风、雹灾害。

2012年,全县遭受洪涝、风雹、滑坡等灾害。全县共有2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76905人,受灾农作物面积4900公顷。灾害造成155间房屋倒塌,64户农舍损毁,346只羊、5头大牲畜死亡。店塔、大保当、高家堡等地先后遭受冰雹灾害,导致玉米、黑豆、山药、西瓜等农作物严重受害。7月20日、21日,大柳塔、中鸡、孙家岔、栏杆堡等地降大雨,店塔、麻家塔、尔林兔、西沟、永兴等地降暴雨,最大降水量达到142.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