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塾课分编注释·先正论文》一卷
王步青 编,于光华 注
按:《塾课分编注释》原名《塾课分编》,即《塾课小题分编》,是清代著名的时文写作教材,在清代流传较广,时人韦鸿称:“已山先生《塾课分编》行之海内越数十年,亦既家弦而户诵矣。”[38]后于光华为其作注,书名遂改称《塾课分编注释》。于光华(1727—?),字惺介,号晴川,江苏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书前有韦鸿序言。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敦化堂写刻本,四周单边,无界格。又有清大文堂刻本,四周单边,单鱼尾,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五字。
在《塾课分编注释》初集卷首有编者辑录的《先正论文》一卷,具有时文话性质。《先正论文》辑录有《茅鹿门四则》《沈虹台论文》《武叔卿论文》《吴因之论文》《郭青螺论文》等,按茅鹿门即茅坤(1512—1601),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沈虹台即沈位(1529—1572),隆庆二年(1568)进士;郭青螺即郭子章(1542—1618),隆庆五年(1571)进士;武叔卿即武之望(1552—1629),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吴因之即吴默(1554—1640),万历二十年(1592)会元。上述诸人皆为明代八股名家,又都有科举成功的荣耀,适宜将其文论作为成功经验介绍给后学者。明人袁黄《游艺塾文规》《游艺续文规》大量收录了明人文论,通过比对可知,王步青所编《塾课分编注释·先正论文》系从袁黄《游艺续文规》中摘抄而成。如《游艺续文规》卷二有《鹿门茅先生论文》《虹台沈先生论文》《青螺郭先生论文》,卷六有《因之吴先生论文》,卷八有《武叔卿论文》为题排列,内容大致相同。
《先正论文》所选录的明人时文话,均是对时文写作的细致指导,如《沈虹台论文》“文要布置”条:“文章最要相生次序,如先虚后实,先略后详,此其常也。亦有先实后虚,先详后略者,则其变也。知此布置,则文有起伏,有首尾,轻重徐疾,各得其所,观者不厌。”“文要开合”条云:“一篇中自有开合,一股中自有开合。如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正题先反,反题先正也。”《郭青螺论文》将题目细致分解为“单题式”“两扇题式”“三扇题式”“四扇题式”“长题式”“一句分两截”“前后照应题式”“两句作一句式”等,逐一讲解。如“单题式”称:“制义最难于单题,故以弁诸首。单题贵前不突后,不竭如溪壑之水,渐入江淮。江淮之水,渐入海河。”“一句分两截”云:“题本一句,分作两截,须上下照应。”“前后照应题式”云:“前后照应题式,须于起处先提起下文字面为要。亦有不便明提者,须暗中埋伏,或语势相激射亦得。”与《郭青螺论文》相呼应,《武叔卿论文》亦强调“单题”训练的重要:“初学欲穷变化,须从单题下手。盖单题,有提,有反,有小讲,有大讲,有缴,有束,而其中操纵合辟、抑扬顿挫、起伏错综之法、挑剔转折之势,无不毕具。能尽单题之变,余皆举而措之耳。”
袁黄《游艺塾文规》《游艺续文规》对清代八股时文教育影响很大,清人时文话常摘抄、节录其中内容,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时文评选家从中摘抄部分内容附于己作之中,增加自己时文话或时文选本的权威性,王步青《塾课分编注释》卷首所附的《先正论文》便是如此。此外,再如清代高嵣《论文集钞》是辑录体文话,其书上卷内容多是从《游艺续文规》中摘抄而来;另一种情况的摘抄,应是应试举子自己随手抄录以作本人习文之助,并非为了出版,如国家图书馆藏佚名抄本《樽酒余论》同样从中摘录大量内容。又如清代佚名者所抄的《董先生论文要诀》,便是录自《游艺续文规》卷六《思白董先生论文》。不过为了突出其核心内容,抄本删去了序及原文所举的八股文例,以“宾”“代”“转”“反”等字诀提起全文。在“擒”字诀后,有数段文字云:“先辈云:作文须识相题。……数段与‘擒’字有合,因附录于此。”即抄录者认为《吴因之论文》的此段内容与《董先生论文要诀》“擒”字暗合,故抄录于“擒”字诀后,以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