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话叙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颂》一卷

马荣祖 撰

按:马荣祖(1686—1761),字力本,号石莲,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雍正十年(1732)举人,曾创办荆山书院,有《亭云堂集》《石莲堂集》等。马荣祖长于以古文为时文,时人杭世骏《马石莲传》称其时文云:“所为制举之文雄迈骏厉,能参太史之洁。两江南北之名能时文者,拱手推挹。桐城方望溪、金坛王耘渠尤所惬心。”《马石莲传》亦载其撰写《文颂》之事:“江淮之间多治诗,而君独治古文。尝为《文颂》九十二章,以自道其利钝得失之故。”[12]《文颂》篇末杨复吉跋语云:“作者为壬子孝廉,以古文鸣江左,《词科掌录》亦称其为文清遒深亮云。”《文颂》以颂体论文,较为罕见。

此前颂体有《橘颂》《酒德颂》等,马荣祖见未有以颂体论文的,故而 “创立《文颂》”,其填补空白之意甚明。实则清初廖燕撰有《评文颂》,便是以颂论文,不过《评文颂》只有三则,内容远不如马荣祖《文颂》丰富。《文颂》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论创作文法,分四十八类,即“体源”“神思”“风骨”“意匠”“养气”“布势”“动脉”“运气”“遣辞”“结音”“使事”“炼字”“守法”“识变”“取譬”“风格”“奇正”“宾主”“疏密”“离合”“起落”“顿挫”“气韵”“波澜”“开遮”“纵夺”“往复”“断续”“梳栉”“消纳”“委曲”“翦截”“皴染”“胆决”“组织”“摆脱”“镕炼”“刻轹”“联络”“剥换”“驯习”“运掉”“陶洗”“兴会”“风神”“风趣”“实境”“唱叹”。上篇名目大体仿刘勰《文心雕龙》下半部分创作论而成,如“神思”“炼字”等名目既见于《文心雕龙》,亦见于《文颂》。下篇类似《二十四诗品》,品评文章风格,将文章风格分为四十八类,即“沉雄”“峻洁”“典雅”“清华”“淳古”“怪艳”“沉著”“生动”“严重”“疏放”“遒媚”“超忽”“苍润”“清越”“奇险”“轻澹”“郁折”“洸漾”“雄紧”“颓畅”“奥涩”“朴野”“蕴藉”“恣睢”“澹永”“跌宕”“瘦硬”“浑灏”“秀拔”“排奡”“修远”“夭矫”“冲寂”“鼓舞”“停匀”“雄挫”“闲适”“坚深”“清新”“古拙”“妙丽”“劲宛”“英雅”“遒逸”“复隐”“空灵”“神解”“飘渺”。

全书写法仿照《二十四诗品》,用四言颂体,进行意象式的批评,如下篇“奥涩”条云:“天门詄荡,下坐列仙。授我玉匣,朱丝系缠。开函跪读,绿字赤笺。蝌蚪纠结,鸟迹纷然。以指画肚,噤不能宣。尘根未断,谪归千年。”通过描绘形象化的场景,来表现文章之奥涩。与一般文话著作相比,《文颂》因系以颂体撰成,本身有较强的文学性,但其所指也较一般文话模糊。如“飘渺”条云:“微风萧萧,暮雨潇潇。远舟横笛,声咽寒潮。山耶云耶,云门若耶?苍茫不辨,似近而赊。我怀如何,临风浩歌。伊人天末,弥望烟波。”此则描绘了一幅由微风、暮雨、远舟、横笛等意象营造的苍茫不辨的意境,作者之意在于以此画面作为“飘渺”之风的代表,未对“飘渺”作理论性的阐述。作为理论性著述,此书显得文学性有余,理论性不足。

《文颂》版本有清道光《昭代丛书》己集广编第三十八卷本,《丛书集成续编》据之影印。整理本有1929年北平朴社郭绍虞《文品汇钞》本、《历代文话》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