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话叙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麈谈笔存》之《论文》《论时文》《附论作时文四则》三种

徐晓亭 撰

按:徐晓亭,生卒年不详。《麈谈笔存》为诗文合话,其中有独立的论文部分,书后有于光华跋。于光华(1727—?),字惺介,号晴川,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著有《文选集评》《古文分编集评》等。于氏自称“同邑后学”,则徐晓亭亦为金坛人。跋语称:“先生此书,自六经书史以及诗文文词诸子百家,高下得失,犁然在目。”

论文部分《论文》《论时文》《附论作时文四则》三种,将儒家经典及诸多史书纳入文章学视域,对《四书》《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晋书》等著作的文章特色予以评价。徐氏论文,大约有三个特点,其一,注重辨析文章流别,如认为乐毅《报燕惠王书》“词本血诚”,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似从此脱胎而出”。认为《史记》中的断续呼应的叙事文法源于《左传》,而其雄奇文风则源于《战国策》《庄子》等。指出韩愈《送董邵南序》“节短而波致叠生”,而此特点源于《史记》诸论赞。

其二,论文尊经,以经为文,对“六经”“四书”均从文章角度进行评论:“六经之文,如日月之明,江河之流。天地赖以照临,动植赖以生遂。”“四书之文,《论语》精微,《大学》该贯,《中庸》密切,《孟子》纯明。比之于经,《论语》似《易》,《大学》似《书》,《中庸》似《礼》,《孟子》似《春秋》。统而论之,四书乃六经之阶梯。”秉此文学观念,他梳理的明代文章史,也是以儒家文派为核心:“明三百年中,文之上溯孟、韩、荀、杨者”,依次有宋濂、方孝孺、顾宪成;“文之直追《史》、《汉》、欧、曾者”,依次有归有光、王慎中、黄淳耀。

其三,徐晓亭文学史意识很强,《论时文》部分将明代时文视为“高、曾规矩”看待,他将明代时文分为“以时文为时文”和“以古文为时文”两个各自有别的支派,并分别分析二派的创作特点和支派流衍。“以时文为时文”,“所主在理,而法未尝不备,词未尝不精”,以王守溪、唐荆川、瞿昆湖、薛方山诸人为典范。“降而为陶、董,虽过圆过熟,犹未离乎典则,更降而为汤霍林、韩求仲,则拈弄虚机,而庸俗之腔调盛行矣”。“以古文为时文”,“所主在气,而理未尝不醇,体未尝不重”,以钱鹤滩、归熙甫、张小越、胡思泉为典范。“降而为金、陈,虽稍粗稍率,尚未至于横决,更降而为陈卧子、夏彝仲,则摹拟声调,而时文之法纪荡然矣”。《论时文》部分在评议本朝时文时,徐晓亭点评了共计五十三位清代制义名家,是一部简洁的清前中期时文史,有魏裔介、熊伯龙、张愿、刘子庄、王庭、张永祺、李来泰、戚藩、史逸裘、陆灿、赵炳、张玉书、马世俊、李绂、俞琰、李光地、陆陇其、徐乾学、钱世熹、韩菼、汪薇、金德嘉、高东生、金居敬、俞长城、刘谦、储欣、于采、方州(百川)、王汝骧(墙东)、魏琬、沈近思、陆师、刘严、汪越、方苞、方楘如、储在文、王澍、董思泰、曾元迈、崔纪、储大文、李震生、姜颖新、卢生甫、储龙光、王步青、张江、曹一士、陈祖范、吴黻、周白门。评语多是一句意象式批评,如评姜颖新文:“如得道之士,见客无羞涩之容。”评熊伯龙文:“如河北侠少,英爽异常。”评张永祺文:“如霜皮黛色,骨干坚老。”

又有《附论作时文四则》则从审题、时古文之别、师法、载道四个角度展开论述。

《麈谈笔存》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光华刻《增订集录》本,又有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