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的城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这本书得到了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赞助,是其出版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我很高兴这本书能在这一赞助下面世。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研究对人类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根据先前的城市历史来证鉴当今“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同与其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一样,是令人震撼而又心生畏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并不完全是全新的开始。像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是处于时间维度中的事件,因此不研究它的过去是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机械化堆积的城市是传统城市的延续,即将到来的世界性城市的触角将会遍及全球,它与体量渺小的耶利哥、乌尔以及魏玛一样都是人类的聚居地。就其超大的体量而言,世界城市(Ecumenopolis)将依然是一个城市,世界城市与其前辈的相似性和差别的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尝试性地学习如何在大都市生活。

回溯过去,今天可以发现人类聚居区的历史就是一个联合的过程,并且它同样是一种有前景的实现人类历史合作研究的方法。它之所以有前景是因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是一个共通的领域,大量已经有所实践的研究领域在此交汇,在此之前,这些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割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通信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医药学、生物学都需要被考虑,并且无论我们进行分散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为了确保研究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将它们放在时间维度中进行思考。

我最初接触人类聚居学要感谢康斯坦丁·道萨迪亚斯博士,他是人类聚居区跨学科研究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聚居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将以前许多相互隔绝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viii

如果不是1967年参加道萨迪亚斯博士在提洛岛举行的学术巡游会议时与查尔斯·拉姆斯(Charles Abrams)教授有幸相识,今天这本小书可能永远也不会创作出来。这一系列的学术巡游给予道萨迪亚斯的客人增进交流的机会,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对人类聚居学感兴趣的同仁,已经投身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在这里我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谊,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提及三位学者的名字,聆听、交谈以及阅读他们已经出版的作品,使我获益颇多。

假设道萨迪亚斯博士在1968年出版的《人类聚居学》一书出自其他人之手,无论是谁,我都可以断定这将会是体现作者成就的作品。这本书总结了他以前大量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意义深远的作品。但是正如我所了解的,道萨迪亚斯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我意识到《人类聚居学》的出版,仅仅是其迈出的一小步,一些正在酝酿中的、早已计划出版的作品必定会比《人类聚居学》的影响更加深远。查尔斯·拉姆斯的作品《城市化的世界——为求安身之地而挣扎》(Man's Struggle for Shelter in an Urbanizing World)以及《城市边界》(The City is the Frontier),分别于1964年和1965年出版。愿景(Vision)并不总是与所掌握的事实与数据相吻合,理想主义不会与常识共存,普世关怀不会与可行的有限认知并存,当这些品质确实共存于一个人时,这也确实是一种成果丰硕的结合。第三个我需要感谢的是戈特曼(Jean Gottman)教授,我们第一次相见是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道萨迪亚斯在提洛岛举行的一次学术巡游会上,我们再次相见,现在戈特曼教授是牛津大学地理学系的主席,所以现在我与他已经成为同舟共济的伙伴。

我十分感谢戈特曼教授的作品《大都市圈: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Megalopolis: The Urbanis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对我的启发,戈特曼所掌握的巨量信息,在其敏锐、睿智的建构下更加富有启发性,在书中戈特曼对其所掌握的数据进行了解析,并且运用丰富的地图、方案、表格、附录清楚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戈特曼教授以及拥有版权的二十世纪基金会已经允许我引用《大都市圈》中的三篇文章,我对此十分感激,戈特曼的观点对我的论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试图将这些观点融入我自己的话语体系中,以便拥有更多的权威性。这些引用在213、217以及234页将会出现,原书页码。中文版读者可参考本书边码。——译者注我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用脚注的形式进行精准的标注,以示感谢。

ix

借此机会我同样向城市规划学的第四位同仁致敬,我并没有见过他本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曾经不断地给我启发。当我还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时第一次阅读了他的作品。我现在向未曾谋面的《水资源以及选址的环境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The Effects of Variety in Atmospheric Conditions, Water, and Locations)当中希波克拉底专论(Hippocratean treatise)的作者表示感谢。

阿诺德·汤因比

1968年12月


(1) 原书页码。中文版读者可参考本书边码。——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