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契合性和作用机理研究*
张敬德
摘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与需求日益扩大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阻碍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探究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性可为扩大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支持,从而有利于改善现有的公共品短缺情况。本文在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契合性的基础上对农村公共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理展开阐述,进而根据现有的公共品供给情况,从供给主体、供给层次和供给制度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经济发展;契合性;作用机理;改革措施
一、引言
公共品指的是一种商品或者服务,每个社会活动参与者都不可分割地受到其效用和外部性的影响。公共品一般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三个特性。非竞争性指的是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带来的成本为零,并且每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使用均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公共品的使用。非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人都不能独断专享公共品的效用和外部性,如果一定要独占该效用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此外,纯公共品还具有不可分割性,其消费和使用过程要在保持整体完整的前提下由众多消费者共同享有(如交通警察对交通的疏导以及农村输电系统对乡村的电力支持)。
根据上述定义可知,农村公共品是由政府或者私人提供的,村民共同享用其效用和外部性的,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统称。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将农村公共品分为有形公共品(如交通设施、农田设施、灌溉设施和水利设施等)和无形公共品(如教育、文化、技术推广、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等)。
表1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由于种类之间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中乡村(农村)办水电站的个数以及装机容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以及乡镇文化站却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乡镇文化站建设方面,站点数量由2000年的39348个下降到2013年的34343个,具体原因在于乡镇文化站的容纳量和规模发生了变化,使其能够在站点数量下降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在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分析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数量的变化对乡村经济的影响,更要着重分析公共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按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品的描述,农村公共品可以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其中纯公共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如安全设施和维护乡村治安的法律措施等),而准公共品则是指具有有限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1.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能够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和工作的具体环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提高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方面,可以直接对农村进行财政拨款和补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品的供给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如乡村网络的建立可以加快物流和经济的运行效率),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城镇发展的目标。其次,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农村市场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农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特别是会员制度的建立,有效地扩展了整个市场的覆盖程度和参与者数量,买卖双方可以有效地反映市场的供需变化以及要素禀赋情况,所以说制度供给同样是公共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之一。最后,农村公共品供给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因素。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城市反哺农村以及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公共品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2.农村经济发展为公共品供给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会对公共品的供给产生反作用力,从而引导整个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方向和规模。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在乡村经济欠发达阶段,村民往往会通过隐瞒自身对公共品的需求来获取免费的公共品,这样会使政府或者私人供给者无法判断真正的最优的社会公共品供给量,从而影响整个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村民收入的提高可以使其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真实表达对公共品的自发需求,这样有利于引导整个社会对公共品的供给数量和途径。其次,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共品供给种类的增加和供给结构的调整。随着收入水平和认识的不断提高,村民对公共品的需求由基础设施转向金融、教育、医疗和电子商务领域。从本质上来讲,公共品的供给最终要落实到乡村经济的发展上,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村民对公共品的需求产生分化,最终引导整个公共品供应体系的建立。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在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契合性以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既要分析作用机制,也要结合实证分析来探究相对精确的数量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设数量经济学方程为:
lny=C1+C2lnSQtrans+C3lnSQedu+C4lnSQcul+C5lnSQmed+ui
其中,y为农村GDP、SQtrans为交通道路供给、SQedu为乡村教育投入量、SQcul为乡村文化机构建设量、SQmed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量、ui为其他农村公共品投入。笔者结合2000—2014年的数据以及EViews7.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如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lny=3.2891+1.2323X1+2.2356X2+1.3452X3+1.9786X4
软件分析结果中,R2=0.9865, R2-Adjusted=0.8976, AIC=0.9876, F-statistic=123, F值表明整个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各系数t值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和0.1的t检验,最终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类型公共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可以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类公共品的供给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大于有形公共品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有助于物质资本积累
索洛等人在修正H-D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其中Y为社会总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投入数量,A为全要素生产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自然对数的同时对时间t求导数,可得:
索洛模型中资本积累的条件用方程表示为:ΔK=sy-(n+d)k,其中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d为折旧率。当ΔK>0时,资本(特别是物质资本)才能够不断积累,从而在α为正值的前提下使资本积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率(ΔY/Y)不断提高。一方面,农村有形公共品供给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节省公共品使用者的成本(例如乡村公路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乡双向物流效率,提高整个乡村的物质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乡村公共品的外部性可以无差别地影响到整个农村区域,继而可以节省村民的物质资本消耗。就上述模型而言,农村公共品供给有利于资本积累,可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有助于人力资本形成
在信息技术发达、知识经济迅速繁荣的现代化社会,物质资本不可复制的缺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城乡双向物流建设过程中,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贡献明显优于物质资本。1992年曼昆(G.Mankiw)和罗默(D.Romer)构造了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
技术进步率是外生的且为常数g,劳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n,产出中用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比例为SK,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为SL,由此可以推导出:
从上式可以看出,经济的增长不仅受到物质资本积累的影响,还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向影响,曼昆等人利用各个国家的数据得出了人力资本可以解释经济增长中40%以上增长的结论。所以,人力资本或者说教育兴国战略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1我国农村普通小学历年教育经费支出
图2我国教育业农村固定资产历年投资额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我国农村教育的公共品供给情况由原先的单一固定资产投资转变为向无形公共品进行投资,表明公共品供给形式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发生变化。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有助于农村技术资本积累
提高技术资本与创新资本的转化率,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形公共品的供给确实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农村物质资本积累量,扩大乡村企业的生产规模,但是固定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流失,并且实体资本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这就造成整个乡村经济无法实现完整的可循环发展。所以引入技术资本,将可再生能力赋予整个农村的生产过程是未来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例如,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站点的建设以及农业信息化设备的提供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农村技术资本的积累。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推进战略
(一)推进经济发展、丰富农村公共品供给
居民在经济发展不足阶段会刻意隐瞒自身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达到无须付出相应成本便能够享受公共品正向外部性的结果。但是这会直接导致公共品供给无法达到社会最优供给量,继而影响乡村经济发展。以萨缪尔森对公共品供给的阐述为例,市场中存在A、B两个公共品需求者,二者真实表达自己对产品的需求可以使得供给者将公共品供给量定位在R水平上(见图3),但是需求者也可以隐瞒自身对公共品的需求,这样便会导致公共品市场的失灵。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居民收入低下,只能通过隐瞒需求来获取额外的收益;另一方面则在于没有认识到公共品供给对自身和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继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的同时应普及相应的经济学常识,提高村民对公共设施和资本投资的认识。
图3公共品供求关系
(二)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妥善处理各级供给主体关系
根据我国发展现状以及各国城镇化的经验总结,现提出公共品供给的两阶段理论:在乡村经济起步阶段,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以及农村生产方式落后的客观现状,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应主要集中在有形产品和投资方面,如兴建各种规模的水电设施以及交通道路,保证能源和资源运输的畅通,从而确保物质资本的积累。乡村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落后,所以,此时的供给主体以国家政府为主,以此保证供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乡村经济起飞阶段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结构应向无形化发展,即向生产环节提供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引导销售运输环节向电子化发展,加大对乡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培养。在这个阶段,供给主体应由原本的单一主体向多极化和多元化发展,引导私人对公共品的提供和管理,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完善制度类型公共品的供给
作为无形公共品的重要类型,制度供给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保障。结合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以及土地荒废的现状,在制度供给方面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从人口流动角度来讲,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必然会导致季节性失业人口以及农业内卷化问题的产生,针对这部分隐性失业人口,国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一方面,允许部分具有资质的高素质劳动力进入城市,实现其职业和户籍的双重转变;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企业下乡,在节省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同时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人口流动不仅会导致社会问题频发,还会造成土地的闲置以及永久性流失。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出台土地流转的政策,允许这部分闲置土地通过合法渠道进行转让、入股、出租、转包和合并,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损失,又可以提高整个农村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方松海.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4):22-29.
[2]滕明雨,刘雨夕.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J].学术交流,2015(5):143-147.
[3]王奎泉.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创新[J].财经论丛,2005(4):11-16.
[4]张成.资本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26):102-104.
[5]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J].经济问题,2006(2):37-39.
作者简介:张敬德(1972—),男,宁夏银川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金融。
*本文发表于《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