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化重构:回归企业发展本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然而,分工意味着个人需要进行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作业使单个人直接产出的消费品类别减少,甚至完全不生产消费品,这就与个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形成了矛盾。针对这一矛盾,人类采用“交易”的方式来进行化解,并以此来使分工得以确立。交易效率的提升又会进一步推进分工的深化和拓展。交易需要交易者了解与交易相关的各种知识,而与交易相关的知识分散于个人,限于“人”有限的认知和计算能力、信息不完全及机会主义行为等客观实际,交易在不同情况下面临不同的成本约束。分工能够带来的好处会被交易成本所抵消。正是基于此,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深刻指出,“交易成本”对于个人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影响交易的各种因素来讲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正是从交易成本的视角,科斯系统阐释了市场经济下企业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他因此成为企业理论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市场”和“企业”作为组织分工的两种重要组织形式,它们虽在“组织同样分工”上的效率有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相关条件的改变会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组织分工的组织形式,企业和市场都是为了使分工能够确立,以此最大化获取分工带来的好处。随着分工的深化与拓展,专业化的类别就会增加,不同专业化之间的交易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就使市场得以扩大、企业繁荣发展;当然,这同时会给市场和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各种不同分工之间的交易会变得更为复杂,交易成本也会随之增加。相应地,市场规模扩大及市场和企业组织分工的效率提升又会进一步推动分工深入发展。因此,分工的发展和市场与企业的发展是互为促进的。

虽然互联网经济在近20年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但理论界对于“分工”“市场”“企业”的分析视角仍凸显深深的“地理空间烙印”。国内,当前市场运行于基于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是超越“地理空间边界的”,具有“先天性的全球化特征”。而理论界的探讨仍主要集中于区域市场的特殊性。实际上,区域市场和全球化市场的功能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它们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同。因此,以超越地理空间边界的思维战略来重新思考“分工”、“市场”和“企业”,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务实的。

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市场是对传统“基于地理空间构建的市场”的创造性破坏。这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它从价值观层面突破了经济行为主体基于区域分工体系来构建分工战略的思维;第二,在实践层面,它打破了区域间分工协作的边界局限,使传统以单一的实体形态存在的市场转变为“实体”和“虚拟”的融合;第三,它借助平台化运营模式,成功实现了企业和市场组织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权威指挥机制和自由竞争机制的融合。这种创造性破坏推动经济行为主体和理论工作者必须聚焦互联网构建的全球一体化市场,并在此框架下动态思考市场参与者的战略定位。

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不仅将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效率提升到了极致,而且在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工、应用等方面也获得了空前的效率。信息技术取得的成就应用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交易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这种效率渗透到市场和企业,直接拓展了市场和企业组织分工的范围。尤其是互联网所构筑的市场是跨越全球各个国度的统一大平台,它超越了地理空间的束缚,将经济行为主体直接置于全球一体化市场上。这给原来活跃在局部市场上的企业提供了同台竞争的环境,更为企业相互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榜样。

相对于传统市场,互联网构筑的全球化市场因规模空前,所以其专业化及分工将会向更复杂和高级的方向演化。价值链型分工模式逐渐向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发展。价值链型分工模式具有线性边界,这使得每一个分工单元只能在价值链条的某一个环节进行价值创造。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打破了价值链型分工的边界约束,使其成为价值网络生态体系中的节点,不再只是价值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占据价值网络中某一个或几个节点的企业,不再是全能型组织,而是具有模块化形态的专业化组织,这种形态的企业通过与各种具有核心能力的其他模块型企业以虚拟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联盟重构,以协同的方式进行价值创造。这种以价值联盟的方式进行价值创造的企业,其组织边界不再清晰,其实体规模不再反映其价值创造能力,因此,其规模边界形态不再反映其价值创造能力的边界。为此,需要重新审视企业发展过程的边界属性。

关于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的发展边界在哪里,是否收敛?现代企业理论主要沿用科斯的定义,认为企业是对市场自由价格竞争机制的一种替代,是用行政指挥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组织。行政指挥机制和市场自由价格竞争机制的不同就构成了企业和市场之间清晰的边界。然而,全球化的价值网络型分工体系,使得分工的发展不断发生脑体产业分离,而且脑袋产业和身体产业各自也不断进行分离,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的某些价值创造模块,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走出企业而原本属于一体化企业的模块化价值单元,以联盟价值创造的形式仍从事与原有一体化企业相同的价值创造活动,但是其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既以市场自由价格竞争机制作为行为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接受企业对其某种程度上的约束。比较模块化单元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的前后两种状态,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目标没有变化,并且实现这一目标所运作的要素构成本身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联盟价值创造模式使企业在发展中的边界很难进行定义了。尤其是按照既有企业理论关于企业边界的定义,很难说明诸如Google、阿里巴巴、Facebook、腾讯等平台型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即使以价值网络中的节点来定义企业边界,将节点视为完整的企业,但这种处于价值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其价值创造能力是不具有收敛特征的。因为它自身可以通过复制,并以联盟、连锁的方式与其他价值节点进行合作,从而使其价值创造过程呈现复杂的交互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断动态变换。因此,这种企业的发展本质上不存在明确的边界,它是无边界发展的。联盟价值创造要求企业必须以开放的形态面对它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面对与它相关的供应商、客户、市场以及整个社会体系,只有保持开放,企业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去实现重构、实现创新、实现发展。然而,现实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构行为,面临着主观和客观的多重边界障碍,比如:主观意识形态上的认知边界,客观上的地理空间边界、时间边界、物质形态边界等,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企业和其他各个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各种界限等。

本书的研究认为无边界化重构是企业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选择。因为事物的本质是运动,运动体现的是普遍联系性,联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人类所定义的不同事物,它们之间本质上不存在什么绝对的边界,为了方便对其认识,人们习惯对它们进行分类,并突出不同类别之间的区别,这实际上就是在它们之间树立了一条边界。虽然用边界的概念来描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有利于人类认识自身所生存的复杂世界。但人们也应当在认知层面保持警觉。那就是,人类所定义的事物,它们之间本质上是没有什么绝对的边界。如果人们用边界思维来指导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讲是违背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实际的,从而行为人必然要承受规律发生作用带来的后果。在企业实践中,企业内外边界体系林立,一方面有利于凸显企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企业开放发展的要求。企业进行无边界化重构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回归开放的本质。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发展的本质是实现新组合,是通过重构实现的创新。因此,企业发展体现的是能力,是通过重构不断实现新组合的能力,这种重构是对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资源的重构,这种能力是由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资源共同塑造的。在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下,企业重构体现的是做大网络,而不是传统所追求的做大规模。规模体现的是实力,而网络体现的是实体和虚拟相融合的势力。做大网络体现的是企业在有边界的实体上实现无边界化重构。结合案例,本书对企业在经营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无边界化重构战略进行了归纳和抽象。最后,构建了企业通过塑造和延伸“核心能力”来实现无边界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