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国宏观环境及石油流通产业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9年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之下,依然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2019年,中国成品油质量全面升级,停售低标准油;积极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降低成品油增值税率;中国成品油市场准入全面放开,国家明确支持民企参与成品油出口。展望2020年,预计中国成品油消费增速会继续放缓,石油流通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的速度将加快。
(一)2019年中国宏观环境及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仍有提高;成品油质量要求升级提速;成品油下游市场竞争全面升级;中国炼厂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增加。
1.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增长区间趋于稳定
201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并且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增长率为6.1%。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300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7869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6925亿元,增长7.0%。
(1)投资稳定增长,投资区间趋于稳定。
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2018年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633亿元,比2018年增长0.6%;第二产业投资163070亿元,增长3.2%,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75775亿元,增长6.5%,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2)消费规模稳步增长,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仍处于上升期,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其中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蕴含着大量的消费升级需求。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增长8%,扣除汽车增长9%,连续六年保持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总额继续扩大,外贸形势进一步收窄。
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进口方面,国内总需求仍在缓慢向下,全球经济进一步衰弱导致大宗原材料价格亦表现疲弱,两者都决定了进口增速大概率仍将维持低迷态势。出口受到的压制则更多:其一,全球经济增长继续向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综合领先指标、中国各主要贸易伙伴PMI指数、摩根大通全球PMI指数均已呈现明显衰退之势,外需的疲弱使得出口缺乏支撑;其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贬值破7之后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走势,加上美联储已正式开启降息周期,外围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减轻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其三,中美贸易摩擦局势仍在演变当中,中美数轮互加关税落地之后,双方首先经历“抢出口”与“抢进口”的过程,这使得加征关税的负面效应存在滞后显现的可能性。
(4)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2019年,中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2018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2018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要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5)货币政策方向继续维持宽松,节奏继续维持审慎。
从国内来看,宏观经济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在投资勉力维稳、消费尚难提振、外贸前景堪忧、总需求整体疲弱的情况下,逆周期调控政策仍然需要发挥托底经济增长的作用。外围宽松潮与国内经济压力都使得资本市场对中国央行进一步加大宽松的预期显著抬头。
2.中国能源行业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供给质量持续改善
2019年,中国能源行业持续改善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以能源转型促进稳投资、稳增长。能源消费总量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增长是主要驱动力。
(1)化石能源产量进一步提高,增幅有所扩大。
2019年石油和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分别达到12亿吨和1.4万亿立方米,比2018年分别增长25%和68%。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9亿吨,比2018年增长0.8%,而2018年比2017年下降1.1%,增速实现由负转正,扭转了2016年以来产量连续下滑的态势。天然气产量1736.2亿立方米,增长9.8%,连续三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其中,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占比超过30%,增长23.0%,拉动全部天然气产量增长6.9%。
(2)化石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消费比重继续下降。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比2018年增长3.3%。其中,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1.0%。2019年已提前实现控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低于58%的“十三五”目标,2019年煤炭消费比例由2018年的59%下降到57.9%。石油消费量约6.4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2%。与它们相比,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成为消费增量的主要动力,占比继续上升,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9%,比2018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天然气消费量约为30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非化石能源消费量达到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
(3)能源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落后产能继续淘汰。
2019年中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有序发展能源优质先进产能,积极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和清洁能源消纳,加强能源输送设施建设,保障了能源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煤炭结构性去产能不断深入,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7.5亿吨,比2018年增长4.2%,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对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关闭退出落后煤矿,同时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向资源富集地区进一步集中。
(4)非化石能源消费稳定增长,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
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和发电比重进一步上升,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完成规模化开发的水电发展趋于平缓,风电、光电和核电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7.1万亿千瓦时,比2018年增长3.5%,增速比2018年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增长1.9%,增速明显回落;水电增长4.8%;核电在新建机组投产运行带动下,增长18.3%;太阳能发电增长13.3%;风电因气象条件限制,增长放缓至7.0%。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27.7%,占比较2018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3.中国宏观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促进石油流通行业发展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石油流通行业发展。成品油消费仍整体增长;油品零售行业设备设施升级;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下游市场竞争全面升级;中国炼厂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增加。
(1)成品油消费整体增长,但增速放缓。
中国汽油、煤油产量均有所增长,柴油、润滑油产量下降。从销量来看,汽油、煤油消费量有所增长,柴油和润滑油销量下降。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呈增长趋势,原油净进口量约5.03亿吨,同比增长9.5%。2019年中国汽、柴油产量分别为14120.7万吨和16638.3万吨,汽油产量同比增长1.9%,2018年同期增长幅度为6.4%;柴油产量同比下降4.0%,2018年同期下降幅度为1.9%。汽油产量再次创下同期新高,但增速大幅放缓,柴油则延续了2018年同比下降的趋势。汽车销售量由于基数效应、购置税优惠退出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替代因素影响,呈现持续负增长。
(2)油品零售行业设备设施及加油服务更加自动化、信息化。
为了应对内外部的竞争与挑战,各大成品油零售企业将主动或被动地采取转型措施,自动化、智能化将成为发展趋势。新模式的创新还将持续,大数据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传统加油站将融入更多的创新技术和新零售基因,例如加油操作自动化、油站管理智能化等。
(3)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速,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
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符合第六阶段强制性国家标准VIA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VI车用柴油(含B5生物柴油),同时停止国内销售低于国VIA标准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低于国VI标准车用柴油(含B5生物柴油)。油品升级意味着油气企业要增加成本且需要调整技术路线,同时完成这两套标准的结合还需要更长的准备时间。油品升级提高燃油品质会使整车降低污染物排放,达到日益严格的中国环境保护的要求。
(4)成品油零售资格审批下放至地市,下游市场竞争全面升级。
2019年8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成品油市场准入。《意见》指出,取消石油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审批,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下放至地市级人民政府,加强成品油流通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
随着中国成品油市场的不断开放,下游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纷纷加码成品油下游业务,成品油下游市场竞争全面升级。
(5)中国炼厂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增加。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影响力的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炼油工业规模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炼厂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中国炼化企业“走出去”涵盖的区域已包括中亚、中东、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与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包括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合资建厂、炼油工程输出、技术改造、出口转让技术、出口催化剂等在内的合作。2019年中国成品油出口量达到5466万吨,比2018年增长34%。
(二)2019年中国石油流通产业政策
2019年,中国全面升级成品油质量,停售低标准油;积极推进能源立法;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降低成品油增值税率和成品油市场准入门槛。
1.全面升级成品油质量,停售低标准油
2019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供应符合第六阶段强制性国家标准VIA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VI车用柴油(含B5生物柴油),同时停止国内销售低于国VIA标准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低于国VI标准车用柴油(含B5生物柴油)。中国官方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督管理,加大对炼油企业、油库和城乡接合部、郊区、农村加油站(点)油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非标车船燃油(气);对非法炼油和调油窝点、非法油品销售点、非法流动加油罐车、非法储存使用非标燃油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强化社会监督,确保成品油质量升级取得实效。
2.推动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完善石化产业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
中国炼油产业一体化水平偏低,高端石化产品发展滞后,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部分传统领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巨大。为完善中国石化产业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提出将重点建设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并鼓励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石化产业。随着民营大型炼化项目的投产,炼油化工行业低端产能将进一步过剩。
3.成品油增值税率由16%降低至13%,降低油气成本
2019年3月2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决定自4月1日起降低部分行业增值税率。根据该公告,成品油增值税率由16%降低至13%。据此,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分别降低225元和200元,自2019年3月31日24时起执行。成品油增值税的降低,首先获益的就是国内成品油市场,其最高零售限价得以降低;其次终端消费者受益,切实降低居民用油成本,同时炼厂生产企业也可以降低税收负担,有利于降低成本,或用于投入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4.国内成品油市场准入全面放开,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27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要扩大成品油市场准入,“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下放至地市级政府,加强成品油流通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安全保障措施落实。乡镇以下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等可使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扩大成品油市场消费”。这一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意味着后期中国加油站经营资格审批将直接由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自行审查决定,审批流程将得到进一步简化,或将有更多企业进入,国内成品油营商环境将更加公平、透明,成品油零售市场竞争加剧。
5.国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企参与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
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提出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在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和销售领域,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储运和管道输送等基础设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该项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市场反应,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公平竞争地位。
(三)2020年中国石油流通产业展望
展望2020年,预计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稳中向好,成品油消费增速持续放缓;汽油市场低迷,柴油市场坚挺;中国油页岩资源开发提速升级;中国将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石油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进程转型速度加快;石油行业传统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
1.宏观经济环境稳中向好,成品油消费增速将继续放缓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发展任务繁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众多,中国经济总体上“谨慎乐观”。2020年政策有望逐步推进破除汽车消费限制,出台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并逐步由汽车限购政策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利好汽车消费,有利于汽油消费增长。但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为控制疫情扩散,各地实施交通限行、企业延期复工等措施,绝大部分民众居家避险,私家车出行频率与出行半径大幅萎缩,国内成品油市场消费量急剧下降,国内经济生产活动陷入低谷,削弱了成品油需求的增长预期。但疫情的影响将主要是在第一季度,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在相关行业陆续复工后,成品油市场将迎来一定程度的复苏,尤其第三季度将迎来较大增长。2020年中国工业生产依然曲折前行,需求面总体仍然疲弱,不利于柴油消费增长。总体来讲,2020年成品油消费总量将小幅上涨,但增速会持续放缓。
2.成品油零售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进程转型速度加快
成品油零售行业同样也正在把智能化转型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一方面,受过去几年油价暴跌的影响,传统油气行业对产业升级的渴求较为强烈;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石油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进阶路径。
未来成品油零售业务转型将借助于在数字技术的持续投资。预计2020年,成品油零售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和移动设备,而在此期间成长最快的领域则将是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以及可穿戴设备。
3.石油行业传统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
随着各类B2B、B2C电商兴起,传统代理、经销等中间贸易环节生存业态已然发生质变。过去中间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本不对称”来获利,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进步,2020年各大期货交易所、期货服务机构、现货交易平台、场外交易市场、生产商、流通商、服务商进入石油行业,石油行业传统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
4.中国成品油出口总量将创新高
2020年,包括浙江石化在内新扩建炼厂将投入生产,产品产出后将会给国内成品油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或将愈演愈烈。但是随着《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政策的下发,中国部分民营企业2020年或可进行成品油出口贸易,加之主营单位出口量逐年递增,预计2020年国内成品油出口总量将创新高,预计2020年成品油净出口量或将达到5000万吨以上,将在一定程度缓解国内成品油供需矛盾。
5.中国炼油能力过剩进一步加剧,炼化一体化能力将进一步集中
中国炼油行业已形成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主导,独立炼厂作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竞争市场格局。2020年中国炼油行业资金和技术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加快建设并投产、石化基地建设不断推进,炼化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放炼油项目审批权后,地方政府出于吸引投资和发展经济等考虑,在全国炼油产能已严重过剩的情况下,继续新建炼厂。虽然其效率和收率总体上均好于现有炼厂,但落后产能的置换实际上处在失控状态。政府需要强力干预,不能听任市场竞争来被动淘汰落后产能,否则,如此演化下去,有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预计2020年政府会以有效政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6.产能过剩向炼化一体化下游低端扩展
随着民企的崛起和外资的进入,中国炼油和乙烯能力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通道。2019年炼油总能力升至8.6亿吨/年,乙烯总能力首破3000万吨/年,炼化能力过剩愈演愈烈。尽管近几年中国炼油行业已淘汰0.95亿吨落后产能,但按正常的开工率水平85%,合理的成品油收率60%计算,在仅满足国内成品油需求情景下,中国炼油能力已过剩2.5亿吨;在满足国内成品油需求及尽可能大量出口后,至少还过剩1.5亿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炼油行业加快炼化一体化,叠加乙烯能力的快速增长,炼油能力过剩有进一步向炼化行业下游扩展、造成低端大宗石化产品产能过剩的可能。
7.油气行业国企、外企、民企竞争将更加剧烈
《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措施将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油气行业国企、外企、民企将激烈竞争。油气行业将逐渐面临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等全方位的外资企业竞争以及内部民营企业竞争。2020年这种局面会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