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文学对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通往学术前沿的艰难历程中,学者们的跋涉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者走得较为顺畅,他们起步早,目标远,循着一条相对平坦的大道,砥砺前行,这些人往往也就成就大、成名早。而有些学者走得并不顺畅,他们踏着一条弯曲的小路踟蹰而行,常常徘徊于学术前沿之外,甚至折戟于学术探索途中;但是其中也有少数人能够排除寂寞,挣脱羁绊,勇往直前,终于抵达了学术研究的前沿。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类学者,而从目前的心态来看,我还在努力呵护着燃烧在心中的学术火把,依然信心饱满地跋涉在通往学术研究前沿的道路上。

在大学读书时,我便喜欢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那时候,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老师为我开启了新的窗口。由此,我瞭望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绚丽多姿的风景,这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好去处。但那时我对哲学抱有更高的热情,特别是对那些西方哲学家情有独钟。再加上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天性,我并没有把文学研究放到最高的位置上。于是,在拿到文学硕士学位后,我曾一度独守在写作课的天地里,从而逸出了文学的边界:忙于文本的解读、学者的访谈、写作的实践、文秘的教学,等等。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则被我置于脑后了。这一时期,也许是我人生的探索期。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大学里,任何一个身在体制内的人都无法摆脱体制的规训,我自然也不能例外。1990年代末和新世纪之初,大学对博士学位特别推崇,很多在职教师着手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潮流的裹挟下,我最终也踏上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求学之路。应该说,攻读博士学位是学者治学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毕竟,博士论文的写作本身便凝聚了自我的学术研究对象和方向。由此,就可以找寻到与世界对话的坚实平台与有效方式。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艰苦奋斗,我最终成为朱德发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时间是2002年5月。从那时开始,我又重回当年的学术园地,重新耕耘那块显得荒芜和板结的土地。在撂荒多年的土地上耕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在朱老师的耳提面命和精心指导下,我的学术研究开始有节奏地运转起来了,荒芜的土地呈现出些许浅绿,板结的土壤也有了松动。这时,我的散文和随笔写作很少了,写作理论也不大顾及了;至于管理理论则已被遗忘,因为学校文秘专业不再招收新生了,中文系与我一样,那种动辄开疆拓土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我转悠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学研究上来了。

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诡异,你越是要逃离既有的精神家园,就越是被既有的精神家园所羁绊。我的学术研究正是在这种悖论中开始的。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最终还是回到了当初硕士论文的方向上。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关于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研究,其实质是关于晚清时期的近代小说为什么会转化为民国时期的现代小说。今天看来,硕士论文的选题偏大,缺少必要的问题意识,论述也不够缜密,但这是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耕耘的第一块土地,也是我读博之后决定再次进行耕耘的土地。正是基于此,我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五四文学的研究便具有了跨学科的特点,即从当初规划想象的五四文学发生论到最终聚焦于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发生的关系研究。这种跨界的文学对话,直接激活和重构了我的文学研究展开的平台和方式,使我的研究具有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为了较好地呈现这种跨界的文学对话,我把本书分作五编。第一编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文本解读。学术研究的历程,即笔者感悟研究真谛的历程。在这一上下求索的历程中,我似乎找到了学术研究的门径,那就是一定要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广泛涉猎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局限,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和解答。这一感悟的外化,即本编收录的我与孙昕光合作撰写的《中国文学研究论文被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至于其他几篇文章,则属于我学术起步阶段的习作,选入本编,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从另一维度对此感悟的回应。

第二编是现代学者与研究路径探析。走上学术研究道路之初,我曾经撰写了一些有关现代学者访谈和解读的文章。我期待通过深入了解现代学者的治学之路,领悟其成为学术名家的内在规律。客观地说,这种探究直到今天也没有完成,尤其是对我的博士生导师朱德发先生来说更是如此。对朱老师在学术研究上的“逆生长”,我还需要认真体悟。如果说我的学术研究尚有点滴进步的话,那么对学者们治学经验的不断体悟对此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三编是写作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便从事大学中文系基础写作课的教学工作,在讲解和参编写作理论基础教材之外,还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实践。遗憾的是,这条路似乎在大学里无法通向学术的圣殿,既有的学术评价指标也放逐了文学创作。最后,竟然连我自己也不得不逃离出来。由此带来的得失参半——专业研究固然开始得到提升,但既有的创作兴趣却越来越少。好在世界上的经验都是相通的,我的写作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依然对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写作理论乃至文学创作实践,使我的学术研究更容易指向文学的内在规律。

第四编是管理理论与学报编辑实践。1990年代中期,我对管理理论曾产生过较大的兴趣,并参与编写了管理学的教材。随着文秘专业的日渐式微,我离这些理论也越来越远了。但没有想到的是,2011年,我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负责学报管理工作,对于以往没有管理经验的我来说,既有的管理理论对管理工作还是产生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注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用现代的管理理论促成学报循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同时,既有的一点管理理论的素养,也为我编辑文学之外的稿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附编是有关著作的评介文章。收录的是学界对我本人和著作的部分评论性文章。正如我在开头所言,大多数学者的学术道路走得并不顺畅,他们长期徘徊于学术前沿之外,甚至最终丧失了通向学术研究前沿的信心。作为一个走过这段泥泞之路的人,我最切身的体会是前辈学者的鼓励与提携对后来者的意义。庆幸的是,在跋涉的艰难历程中,我遇到了不少鼓励者和提携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给身处寂寞中的我以极大的信心,这也是我把部分文章作为其中一编放在这里的缘由。这里有我的硕士生导师蒋心焕先生和博士生导师朱德发先生为拙著撰写的序言,还有一些学界同仁撰写的有关拙作的评论文章。岁月悠悠,其中的有些文章或被遗忘,或被淡化,把这些文章一并辑录在这里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纪念,更是我向这些作者表达的敬意。

日子似流水一般悄无声息,人生的踪迹似乎也逐渐模糊。为了对抗遗忘,也为了鞭策自己继续奋然前行,我把自己写过的文章、出版的著作以及成果获奖和科研立项等情况一并附录于后,算是我对过往行踪的一次回眸吧。

本书可以作为展示给大家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人既有的人生体验和知识结构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旦它们被激活和整合到学术研究之中,就会构成对前沿课题的自我解读。这恰如一些散乱的碎铁屑,一旦得到磁铁的吸引,原本的杂乱就会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我把本书命名为“跨界的文学对话”,正是基于对既往的无秩序研究碎屑的一次整合,一次向学术研究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