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音学报·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讨论

本文对哈萨克斯坦母语者模仿汉语二语中的焦点语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哈萨克语[47,52,54]和汉语[41]的焦点语调模式是类似的,且这些二语学习者也达到了中级水平,但是他们在单独朗读时并不能产出正确的汉语焦点语调,只是在焦点词上有一定的时长延长。在跟读和同声模仿时,他们能够部分模仿焦点语调,主要体现在焦点词的音高最大值升高。两种模仿任务在时长上有显著差异,但在音高模仿上并没有差异。另外,同声朗读中声调产出的正确率明显高于跟读模仿。同声模仿时,与标准音在音节时长上的同步,以及停顿的减少和声调正确率的提高没有显著提高音高的模仿。也就是说,单次的同声模仿可以模仿音高的总体变化趋势,但仍然没有模仿到具体音高参数。最后,二语者在语调模仿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母语的焦点语调并不能保证在二语中产出相似的语调模式;语调模仿对二语者来说仍然是比较难的任务,并且音高和时长的模仿是分离的,语调和声调的模仿也相对独立。以下将根据引言中提出的四个问题做更具体的讨论。

4.1 单独朗读时,二语者是否可以正确产出汉语的焦点语调?

与以往二语焦点产出的结果(英语—汉语[6],汉语—英语[48],德昂语—汉语[51],台湾闽南语—汉语[44])一致,本研究发现哈萨克语—汉语二语者不能在单独朗读时产出稳定的焦点语调。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通过语调变化标记焦点对于二语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焦点语调在自然的教学和生活中是很难自动习得的,需要专门的训练。

以往研究显示,说话者甚至会在没有要求模仿的情况下自动模仿听到的声音[17,27,36]。而本实验在跟读和同声模仿任务中都明确要求二语发音人尽量发出接近所听到的标准句。与预期一致,二语发音人在这两种模仿任务中能产出更接近母语者的语调形式,即表现出焦点词音高上升和焦点词后音高下降。虽然只实现了部分模仿,但这是在单独朗读时没有出现的。可见,即使是成年的二语学习者,仍能够通过对语言环境的感知改变自己的语音特点[35],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特定的焦点语调模式,而这种能力是不需要专门教学就具备的。

新的发现是,二语者的语调模仿仍然是有限且不稳定的。二语者在语调模仿中更注重的是改变高音点的变化,而不是低音点。跟读模仿时,对时长变化的模仿非常有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个体间在模仿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图2就显示有些发音人更擅长语调模仿。这是否与二语水平有直接关系,或者与语言模仿能力有关,还需要对更多的二语学习者做更系统的实验研究。

4.2 跟读和同声模仿这两种方式在语调模仿上是否有差异?

我们预测,基于感知—运动同步(sensor-motor synchronization)机制[11,25],同声模仿在语调模仿上更具优势;另外,同声模仿在保证音节时长严格对齐的情况下,也可能使音高的实现更接近所模仿的语音。但是,实验结果比较复杂,语调和声调的模仿似乎是分离的。语调上,同声模仿和跟读在焦点的音高升高和焦点后音高压缩上没有明显差异。声调上,同声模仿显著提高了声调产出的正确率。

语调模仿上没有发现两种模仿任务的差异。有三个潜在因素可能影响该结果。第一,本实验的发音人还是比较有限的。如果有更多的发音人,可能有一些人就会对某一训练方式表现出偏好和优势;第二,两种模仿方式都只是听一遍录音,模仿一遍。高薇等[48]的实验中,二语者通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训练,就可以产出正确的焦点语调。如果是重复多次模仿,并且持续训练一段时间,同声模仿是否有优势?第三,在同声模仿时,录音是通过外放的音箱播放的,这不同于Gabor Harrar通过耳机播放录音的方式。而Cummins等人[13]的研究发现,耳机反馈语音的强度越高,同声的程度越高。在耳机反馈的条件下,同声模仿可能会使语调的产出更接近母语。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究。

本研究中发现同声模仿在音节时长控制和言语流畅程度上都具有优势。这与Kalinowski和Saltuklaroglu[19]的齐声效应研究中流利度提高的结果类似。而跟读时平均停顿时长和单独朗读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同声模仿时音高的模仿与跟读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在同声模仿中,时长和音高的控制是分离的;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4.3 二语者是在模仿抽象的语调模式还是具体的语音参数?

比照不同朗读任务下三个目标词在各焦点条件间的音高最大值(图2)可以发现,二语发音人在跟读和同声模仿时都产出了比单独朗读更接近母语者的音高起伏变化,但远没有达到母语者的音高变化水平。并且二语者的语调模仿主要表现在音高最大值上(图2),而不是音高最小值(图3)。由此可见,二语学习者是以模仿抽象的语调模式的方法对焦点语调进行模仿的,而不是对具体的音高和时长变化量进行精确模仿。本研究新的发现是,跟读的语调模仿时,音高升高模仿更成功,而音高降低和时长的变化并不成功。在Flege和 Eefting[15]的实验中,西班牙语母语者也不能够精确模仿英语中/d/和/t/在VOT上的差异,而是将时长上的对比类别化了。

另外,在时长方面,跟读的时长变化与单独朗读没有区别。特别是句末焦点时长,跟读和单独朗读中都没有出现延长。可见,发音人在跟读时并没有对标准句的时长进行模仿。这与Mitterer和Ernestus[26]用影子跟读法(shadowing)检验语音感知和产出关系的结果相符,录音和模仿发音信息的不一致并不会减缓影子跟读的速度,也就是说,在抽象的语音层面上,感知和产出有联系,但联系可能是松散的。

Hao和de Jong[18]讨论了语音模仿的认知机制。他们指出,模仿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言语产出和感知之间是否是以高级的音系编码为中介的。如果确实以音系编码为中介,那么即使二语者可以感知到他们的音系中所没有的音位,在音系编码系统的作用下,也会过滤掉这些语音,在模仿产出时也不能够正确产出相应的音位。如果模仿中不需要通过音系编码为中介,而是通过更加直接的感知到产出的通路实现,那么二语者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语音模仿。与引言部分所介绍的很多语音模仿的研究一致,他们的实验结果支持后一种情形。在他们的研究中,英语母语者虽然不能在单独朗读时正确产出汉语的声调,但却可以成功地模仿声调。本研究也显示,二语者不能自主产出的语调模式可以通过模仿轻松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二语中模仿任务也并不是总比单独产出任务容易。Hao和de Jong[18]的研究中,韩语母语者产出英语辅音的任务中,模仿产出的错误率反而高于单独产出。本文为语音模仿研究提供了新的关于声调和语调产出的结果。

对这一问题更深层的哲学讨论见Cummins[12]。他同意John Dewey对把人看作一个“输入—输出”系统的反对意见。Cummins主张应该从新的角度理解语言的感知和言语产出。他提出与其把感知看作表征的系统,不如把感知看成使人所经历的事件有意义的生成认知(enactive account of sense-making)过程。

4.4 二语者模仿任务中是否会提高声调的正确率?两种模仿任务在声调产出上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部分最后对三种朗读任务中的声调错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仅从声调错误的百分比就可以看出,两种模仿任务中,声调的正确率都提高了,在跟读和同声模仿中分别可以达到69%和81.5%,而在单独朗读时的声调正确率有57.1%。另外,同声朗读中声调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著的,而跟读和单独朗读在正确率上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可见,同声模仿在提高声调的正确率上明显优于跟读模仿。

前面的语调分析结果显示,同声朗读在焦点语调的模仿上与跟读任务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同声模仿在时长控制上也明显优于跟读模仿。也就是说,同声模仿中声调的正确率和时长控制的提高都没有使得语调模仿更有优势。很大程度上,在句子层面焦点词的音高上升和焦点后的音高压缩是独立于声调对音高的控制的。

4.5 本研究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与前文所介绍的二语语调习得研究一致,本研究也发现焦点语调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对中级水平的二语者来说,通过课堂教学和与母语者日常交流仍很难自然习得焦点语调。更为突出的困难在于,即使母语的焦点实现方式与二语相似,也很难迁移到二语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熟读或背诵等口语任务主要是提高朗读的流畅度,这对掌握语调功能来说是不够的。本实验只进行了一次录音,二语学习者就可以基本模仿出目标语的焦点语调。而通过有针对具体交流功能的语调训练,二语者可以自主产出相应的语调[48]。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中,设计有针对性的语调训练任务,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调功能,并迁移到更多的语句中去,从而真正提高二语者的语调水平。

本研究还发现,同声模仿对于提高二语者的言语流畅程度和声调的正确率有明显优势。即使跟读模仿,二语者仍然有较多和较长的停顿,且声调的正确率提高有限。以往的研究也发现,高级水平的二语者仍会产出过多和过长的停顿,这严重影响其语音的流畅性[46,49]。

如何提高二语者的语调模仿能力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同声模仿也有望帮助我们了解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语音同步的内在机制,但其在提高语调模仿能力上的作用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