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砒砂岩区范围界定及分区
由于砒砂岩区的范围只是一个大概的笼统的概念,我们结合研究工作,对分布范围再做界定,以更好地指导研究工作。
一、范围界定及分区标准
砒砂岩是一种沉积岩层,在造山运动和夷平运动两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下,一些地段岩层裸露了出来,外观上呈现出的有异于周边黄土和风沙的一种基岩。作为下伏基岩,砒砂岩实际分布范围很大,不过作为视觉上可以看见的地区,一般特指位于黄河中游、出露于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以红色为主的中生代沉积岩(金争平,2003),包括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多种沉积岩,颜色有红、棕红、灰白、黄等。这种岩石的特征,无水时硬如石,遇水则软如泥,特别是由于冷热、干湿交替造成的影响,岩石表层常形成一定厚度的碎屑层,在风、水、重力等影响下极易发生侵蚀。
裸露砒砂岩多以树枝状沟谷系统相串,并以犬牙交错于黄土、沙地等片断。因此,视觉上成片分布的砒砂岩区域并不存在,俗称的砒砂岩区只是从景观层次上划分的一类区域。
(一)范围界定标准
砒砂岩范围的界定,前人已经做过许多类似的工作(赵羽等,1989;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考察队伊克昭盟分队,1990;史培军,1991;王笃庆等,1994;金争平,2003)。我们做这项工作,就是拟服务于这一地区种植沙棘的需要,通过范围及类型区划分,确定各类型区、相关流域、行政区域可以种植沙棘的位置及面积。
砒砂岩区应指岩层在地表出露、并已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地区。因为即使从地质图或钻探资料上看,还有许多地区下覆着与砒砂岩一样的岩层,但这些地段没有砒砂岩露头,即没有砒砂岩影像特征,因此不被划入砒砂岩区。
景观生态学认为,在一定尺度上,可将相对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对景观功能的控制作用最强的地段作为本底(许慧等,1993)。因此,砒砂岩分布范围的界定标准和方法是:分析典型砒砂岩的影像资料,经过实地判读,进而从影像图中将具有砒砂岩影像特征的地区,按照相对面积较大、连接度高的要求,集中连片划分为砒砂岩区。
(二)类型区划分标准
如前所述,这一地区前人已做了许多有关工作。在类型区划分标准的制定方面,借用黄委会绥德水保站1998年利用Mss卫片开展的砒砂岩范围界定和类型区划分以及其他研究成果(王笃庆等,1994),并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地表覆盖物的不同,将砒砂岩区划分为裸露砒砂岩区(简称裸岩区)、盖沙砒砂岩区(简称盖沙区)、盖土砒砂岩区(简称盖土区)3个类型区。其中,在裸岩区将基岩出露的地区划分为剧烈侵蚀亚区,覆有薄层其他物质(如黄土、沙等)的地区划分为强烈侵蚀亚区。各类型区具体边界,主要依据TM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结果进行确定。
1.裸岩区
砒砂岩直接见于地表,上面无黄土、风沙土覆盖,或覆土(沙)极薄(0.5~1.5m)。凡是此类砒砂岩面积占总面积70%以上的区域,即为裸岩区。裸岩区地貌多呈岗状丘陵,沟壑密度平均为5~7km/km2,植被稀少,覆盖度极低,上覆薄层的黄土或浮沙,基岩大面积裸露。侵蚀模数在2.1万t/(km2·a)左右,属剧烈侵蚀区,以水蚀为主,复合侵蚀严重。砒砂岩不仅在沟谷中出露,而且在坡面上出露。岩性为砾岩、砂岩及泥岩,交错层理发育,颜色混杂,有棕红色、紫红色、黄绿色、白色、灰白色。其影像特征是沟谷水系发育,沟谷阴影不明显,影像色调较浅,缺乏植被的颜色(绿色),大部分地区呈现肉红色、浅紫色(图1-1)。
图1-1 裸露砒砂岩区影像图
(a)剧烈侵蚀;(b)强度侵蚀
2.盖土区
砒砂岩掩埋于各种黄土地貌之下。砒砂岩作为黄土沉积前的一种凸凹不平的古地形,代表了黄土沉积前的整个沉积间断,其本身就是一种风化剥蚀面,呈波状面分布。在沟谷中表现为黄土戴帽、砒砂岩穿裙的特殊的地貌景观。凡是此类砒砂岩分布且砒砂岩出露面积为30%~70%的区域,称为盖土区。盖土区地貌多呈黄土丘陵沟壑,植被覆盖较裸露区好,上覆黄土或浮沙,黄土层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梁峁顶部分布较薄,沿坡从上到下逐渐变厚。沟壑密度为3~6km/km2。除部分梁峁和缓坡地为耕地外,多为天然草场,植被覆盖度为20%左右,侵蚀模数为1.5万t/(km2·a),属剧烈侵蚀区,以水蚀为主,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交替发生。砒砂岩主要在沟缘线以下的沟谷中出露,而且切割很深,呈典型的V形沟道,坡度在35°以上。岩性为砂岩及泥岩,层理发育,颜色有紫红色、黄绿色、灰白色,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与裸岩区相比,盖土区植被较好,因此影像特征表现为整体绿色较多,沟谷水系发育。由于沟道切割很深,因此沟谷阴影明显,影像色调较深,如图1-2(a)所示。
图1-2 盖土区和盖沙区影像图
(a)盖土区;(b)盖沙区
3.盖沙区
由于受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风沙及砾岩风化就地起沙的影响,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一些丘陵及梁地砒砂岩掩埋于风沙地貌之下,或形成部分沙丘及薄层(10~30m)沙和砒砂岩相间分布,或形成风沙戴帽、砒砂岩穿裙的地貌景观,凡有此类砒砂岩分布且出露面积达30%~70%的区域,称为盖沙区。平均沟壑密度为1~3km/km2,地表沙化严重,侵蚀模数为0.8万t/(km2·a),属极强度侵蚀区,以风蚀为主,呈现出风、水蚀复合侵蚀的景观。它的影像特征是纹理不明显,水系不发育,沟道阴影较轻,有明显沙地的影像特征。岩性为泥岩、含砾砂岩、页岩及长石砂岩,胶结疏松,颜色有紫红色、咖啡色、灰白色、姜黄色,风化剥蚀严重,如图1-2(b)所示。
砒砂岩区3大类型区的典型地貌图详如图1-3~图1-5所示。
(三)室内解译与分析
室内解译是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进行的,每一景TM影像都进行了几何纠正和统一的投影处理,校正后的影像仍然保持每个像元为30m的原始分辨率,投影方式为双标准纬线等面积割圆锥投影,中央经线为东经105°,双标准纬线为北纬25°和北纬47°,坐标原点为北纬0°,东经0°。
工作程序是,先创建一新的coverage图层,在这个图层下调入经过精纠正的TM影像,根据野外调查建立的解译标志,用机助人工解译方法进行影像解译和砒砂岩范围勾绘。在勾绘完整个砒砂岩分布范围后,再根据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结果,对所勾绘的砒砂岩区再划分类型区,并对分区后的每个图斑赋相应的属性码。勾绘好的图斑最后经过查错、修改、建立拓扑关系后,导出其属性表,在Microsoft Excel中进行面积统计,确定各类型区面积。
图1-3 裸岩区典型地貌图
图1-4 盖土区典型地貌图
图1-5 盖沙区典型地貌图
二、范围及划分
根据影像资料,确定的砒砂岩范围向北扩张至“十大孔兑”,范围较1.2万km2之说(金争平,2003)、1.67万km2之说(王愿昌等,2007)为大。新确定的砒砂岩区面积为1.97万km2,集中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准旗、伊旗、达旗、杭旗和陕西的神木、府谷两县。分布范围东至黄河,西达杭锦旗境内的毛布拉孔兑,从西北向东南沿毛乌素沙地西北缘分布,南抵陕西省神木县城,北到库布齐沙漠东段南缘,介于北纬38°10′~40°10′,东经108°45′~111°31′之间(图1-6)。
图1-6 砒砂岩分布区示意图
(一)分县面积
砒砂岩在各县的分布面积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面积最大,其次为陕西省府谷县。裸岩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县是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但砒砂岩裸露最严重、侵蚀最厉害(即剧烈侵蚀亚区)的旗(县)为准格尔旗和东胜区。盖沙区面积最大的为伊金霍洛旗、神木、东胜区。覆土区面积最大的旗(县)为准格尔旗和府谷县,详见表1-1。
表1-1 各类型区砒砂岩分县(旗、区)面积 单位:km2
续表
(二)分流域面积
砒砂岩区在黄河一级支流的分布面积,以窟野河面积为最大,其次为皇甫川和孤山川。皇甫川、孤山川几乎全流域都分布在砒砂岩区,窟野河在神木以上基本全部分布在砒砂岩区。此外,还约有一半面积的砒砂岩分布在“十大孔兑”及其他直接入黄支沟,详见表1-2。
表1-2 砒砂岩在各流域分布面积 单位:km2
(三)分类型区面积
砒砂岩划分为3个类型区,其中盖土区、盖沙区面积接近,裸岩区面积较小(图1-7)。
1.裸岩区
裸岩区主要分布于砒砂岩区西北部,东边为盖土区、北部和西南部被紧邻盖沙区,面积为4911.12km2,占砒砂岩区总面积的24.9%。其中:剧烈侵蚀亚区面积为1720.76km2(占裸岩区35%),涉及东胜、达拉特、准格尔3旗(区),分布在东胜—德胜西区间,109国道两侧十几公里范围内,主要为窟野河、哈什拉川的河源区;强烈侵蚀亚区面积为3190.36km2(占裸岩区65%),涉及达拉特、杭锦、东胜3旗(区),分布在库布齐沙漠东段南缘,十大孔兑上游地区。
2.盖沙区
盖沙区主要分布于砒砂岩区的北部和西南部,分为不连续的两片。北片分布在库布齐沙漠东段南部边缘,西南片为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类型区面积为7383.92km2,占砒砂岩区总面积的37.5%,涉及内蒙古伊金霍洛、东胜、杭锦、陕西省神木、府谷5县(旗、区)。
3.盖土区
盖土区主要分布于砒砂岩区的东部和东南部,黄河右岸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流域及窟野河神木县城附近,面积为7393.60km2,占砒砂岩区总面积的37.6%,涉及内蒙古准格尔、伊金霍洛、陕西省神木、府谷等旗(县),是砒砂岩分布面积最大的类型区(稍大于盖沙区)。
图1-7 砒砂岩类型分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