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是断肠草,慢是还魂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快”,什么都要快,不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且在起跑线上还要抢跑,要卡住位置,要争取领先一步。
所有人,从家长到老师到孩子,就这么被裹挟着,磕磕绊绊地奔跑着。大家都觉得难受,但谁也不敢松一口气,总担心这一口气跟不上,就被落下,再也追不上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我做一线教师的经验和思考来看,“快”在很多时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甚至潜伏着种种巨大的危害。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到学习内容的安排,欲速则不达的情形比比皆是。
从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说,我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
比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大班甚至中班时,就开始被要求学写字。但这时孩子手部小肌肉的力量还无法很好地控制笔杆,各种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就出现了:越抓越紧,越抓越用力,为了更好地控制笔,不是手指距离笔尖一寸,而是常常要用三个手指捏在笔尖上;而为了看清所写的字,就不得不经常歪着头。
随着作业日渐增多,孩子写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此时他们要么是因为握笔姿势错误,写字速度提不上去;要么是提高了写字速度,但是质量上不去,变成了“蜘蛛爬”的样子。如此恶性循环。据我观察,初中阶段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抛开字迹美观的高要求不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字迹能清楚辨识”这一最低标准恐怕都不容易达到。
但到了这时候,错误的握笔姿势、错误的写字习惯已经彻底形成。肌肉记忆极为顽固,再想纠正错误的肌肉运动方式,难上加难。提早学习写字,看似快了,实则慢了。
又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应该自觉地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这种课前准备应该是学生养成习惯,自觉自动地完成。但是,直到初中甚至高中,有相当数量班级的学生,课前还需要老师提醒,拍巴掌,甚至敲桌子,嘴里还要大声喊着:“打铃了,抓紧回座位坐好,准备上课!”
老师这样做似乎能很快让学生进入有秩序的上课状态,但实际上,这只是外界强制影响的结果,学生的心思并没有收回来。很多老师缺乏耐心等待着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该上课了,总觉得耽误三五分钟实在是太可惜。但实际上这每一次的强制提醒,都在学生那里强化了一种被动的心态,他们自己并没有养成主动的自控能力。没有自控能力,只依靠外界强制,短期看是快,长期看则是慢。
再比如,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别人发言时,不管发言者是老师还是其他同学,都应该学会认真倾听。这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能力,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够准确把握别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却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在课堂上,老师讲课时也好,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好,经常是乱哄哄的。为了赶课程进度,老师不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而是有意无意中提高嗓门,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压过学生的声音。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压过学生的声音,要配上便携式小喇叭讲课。
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看似按时讲完了课,甚至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有多少学生是在认真倾听呢?难道我们就不能等一等,慢一点儿,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应该学会倾听吗?
有一些学生很可能一节课心思都没有收回来,都在和别的同学嘁嘁喳喳小声说话。在没有学会倾听的状态下,老师所讲的内容又有多少能够进入他们的心里呢?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学习内容的安排方面,还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
比如,现在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视,很多学校都以古诗文背诵为“抓手”,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但是,我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学校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于不顾,大幅度提高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数量,同时也将要求完成相关诗文背诵的时间大幅提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小学六年之内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左右,其中附录部分推荐了70余篇。这本是要求学生在小学六年之内完成的学习任务,但是有一些小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就把这部分内容完成,甚至要求学生每周背诵四五首古诗。看似提早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这些背诵任务,被家长和老师逼得死去活来。这种做法早早就扼杀了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得不偿失。
又比如,现在“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天下”这类说法流传甚广。但是,到底怎么才能“得语文”,怎么才能“得阅读”,却很少有人考虑。人们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阅读不好,那就找各种阅读习题来做。殊不知那些碎片式的为了考试而选取的阅读材料,并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能力,它们只对考试本身有意义。
只有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升阅读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这些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家长和学生看来,都太慢了。大家都愿意去寻找所谓的捷径,但实际上语文学习中的“终南捷径”并不存在,真正的捷径应该是抓住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再比如,现在有“用考试倒逼教学”的说法。不能说这种说法完全不对,但是非常遗憾,相当一部分倒逼的结果是把本应该在初三、高三完成的学习内容和达成的相应能力,下放到了初二、高二,甚至是初一、高一。
我关注到有些区县举办的教研活动,在初一的课程内容中,就开始对标中考,把中考所涉及的考点下放到初一的课堂来讲。但实际上,对于相当一部分中考考点,初一学生的能力还远远地达不到,理解起来有相当难度,甚至根本就理解不了。
这时候怎么办?老师会想着教给学生各种套路来解决问题。虽然看似用这样或者那样的公式和套路解决了问题,短期来看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来看,却是顶在了“玻璃天花板”上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再取得更大的突破。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养成了急功近利的学习习惯,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
在学校教育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但常常是因为大家都这样,长期以来都是如此,所以就对这样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了。
这种麻木不仁非常可怕,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的教育行为,在点滴侵害着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教育中的“快”就成了“断肠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致命的。
米饭夹生了,再做熟就不容易了。揠苗助长,看似短时间内长了一大截,但等到发现危害了,再把这些秧苗摁回土里去,也长不好了,因为根已经受损。虽然在这时候,“慢”是“还魂丹”,但是,与其在病了之后再想着回过头来弥补,不如防患于未然,用“慢”来预防未病之病。
教育过程中,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慢勿快,宁拙勿巧。不要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静待花开”等美好的话语只是停留在教育理念、教育口号上面,更应该将其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教育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