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玄牝之门
原文
谷神①不死,
是谓玄牝②。
玄牝之门③,
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④若存⑤,
用之不勤⑥。
译文
虚无变幻的爱欲是永恒长存的,
即所谓孕育天地万物的神秘的根源。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
就是被称做天地生成的根源。
它连绵不绝地存在着,
它的作用和价值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谷,通欲,这里指“爱欲”;神,指不测的变化,并不是神灵之神。②玄牝:意为生育天地万物的微妙难测的始源。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音pìn,本义是雌性的生殖器。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⑤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若,如此,这样。⑥勤:不疲倦,不穷竭的意思。
解析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想告诉我们“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上讲,它历久不衰;从空间上讲,它无处不在;从作用上讲,它无所不能,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本文中,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比如,他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种简明独特的表述方法在老子的书中屡屡出现。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过:“子宫是人类的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既安全又舒畅。”然而,这种本性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在老子的眼里,大道生育万物就如同人类的孕育过程,它充满了神秘和深奥。同样,万物对大道的依恋也如同人类对子宫的留恋。因为大道赋予万物自然的清新心境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其实,我们在哲学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的就是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已久的东西。如今,我们大力宣传环保,提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与大自然的平衡关系,保护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这些都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我们的最终目的,也许只是想要呼吸一口真正的、纯自然的清新空气,与大自然相拥,再次感受一下母体般的温暖而已。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真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绵绵不绝的物质循环。世界上各种物质分子从这个分子转到那个分子,整体循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人类与其他物种同立于这个世界,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生死轮回就是经过某种过程,新生命不断循环的最佳体现。难道不是吗?
如今的生活早已不同“往日”,超快速的生活节奏,太多喧嚣的城市,过度的环境污染,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我们的精神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怨:每天的辛苦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生活的尽头在哪里……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欲”字,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求,往往才会失去本真,最终让自己越来越疲惫。
殊不知,世间之事,绵绵循环,自有其本源去处,我们再忙碌,再辛苦,其实也只是一种状态到另一处状态,也就是加速一下循环而已。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体悟一下老子的“无知无欲”,感受一下恬静人生,就会茅塞顿开,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处世之道
张仪巧求盘缠
战国时期,张仪先到了楚国欲谋求重职,但没有想到楚怀王对他并不重视,更不用说委任他什么重要的职位了。张仪对此很不甘心,他想到其他的国家碰碰运气,但身上的盘缠不够,无奈之下,他再次求见楚怀王。
张仪见到楚怀王,说道:“在贵国的这段时间,我尽心尽力,不过还是得不到大王的重用,所以我想到秦国碰碰运气,请求大王成全。”
楚怀王听了张仪的话,不屑一顾地说道:“先生自便吧。”
张仪谢恩后,却没有走开,而是上前一步对楚怀王继续说道:“虽然我即将离开楚国,但大王今日对我的接待之恩,我是不会忘记的,如果日后我从秦国再来楚国的话,不知给大王带些什么礼物好呢?”
楚怀王冷冷地说:“黄金白银、象牙犀角,我都已经拥有了,不稀罕什么礼物,秦国那边也没有什么稀奇之宝,所以就算了吧。”
张仪听后,并没有惊讶,而是故作神秘地对楚怀王说:“难道大王对秦国的美女也没有兴趣吗?”
楚怀王听到美女,立刻来了精神,凑过身来问道:“什么美女?”
张仪见楚怀王的反应,更加卖力地说道:“秦国的美女犹如天仙一般美丽动人,雪白的肌肤、粉红的脸蛋……”
怀王没等张仪说完,就打断他说:“如今,本王地位、财势都有了,就是缺少如此美丽的女子相伴。太好了,请先生回来时,务必多带些这种礼物来。”
张仪心中暗喜,但表面上依然故作迟疑。楚怀王看了张仪一眼,说道:“先生有何为难之处啊?”
张仪答道:“可是,这来回的盘缠还没有着落。”
楚怀王听后,笑着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难处呢,盘缠的问题先生不必劳神了,我这就让人去准备。”
张仪这时才微露得意的笑容,漫步走开了。
张仪之所以达到了自己筹措盘缠的目的,是因为他摸准了楚怀王好色的秉性,用一番有吸引力的言辞钳制住楚怀王,让他自愿拿出银两。而楚怀王之所以陷入张仪的圈套,是因为他没有做到“无知无欲”。
为人之道
采用谋略,保证道义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
郑同回答说:“臣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臣请教?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臣面前,臣又怎么敢不回答呢?臣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臣兵法。”
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
郑同听了赵王的话,开心地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狡诈多端之人喜欢的东西,臣原本就猜想大王您不喜好兵法。臣以前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而昭王也说:‘我不喜欢兵法。’臣接着问道:‘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魏昭王问:‘此话何意?’臣解释道:‘许由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因此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如今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如今,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没有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大王的边境被强大的国家侵袭,他们贪婪无厌,向大王索取疆土,无论如何劝说,他们都不会听从。这种现状其实就在提醒大王应该备好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否则,就无法抵御外敌。如果大王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
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其实,谋略是为了战胜邪恶和侵害,进而保证道义的实现而必须采取的智慧手段。而兵法谋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道义的完善。策士郑同正是用了富有哲理的语言阐明了兵法、谋略所必须存在的道理。
从政之道
晏婴以其辱反辱之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明相,机智聪慧,足智多谋。他一生出使过很多国家。
一次,晏婴将出使楚国的消息传到了楚王的耳中,楚王便心血来潮地想斗一斗这位齐国能言善辩之士。
于是,楚王召来左右近侍之人,共商妙计,最终君臣想出了一个很完美的计谋,并设计出实施这个计谋的具体细节步骤,就等晏婴到来了。
晏婴终于抵达楚国,楚王依计行事。当晏婴晋见楚王时,楚王就说了一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了你出使楚国呢?”楚王出言不逊,语含讥讽,意带轻蔑,完全不把晏婴放在眼里。
晏婴并没有被楚王的态度所影响,他顺水推舟对楚王说道:“齐国派遣使者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我晏婴在齐国使者中最不肖,所以才被直接派遣到楚国出使。”晏婴反戈一击,轻松地变被动为主动,完全出乎楚王意料,胆敢直接讽刺楚王本人,这令楚王措手不及。
楚王的计策没有成功,当然不甘心,于是又用一计。在欢宴中,楚吏二人将一人押到楚王面前,楚王随问被押解之人犯有何罪,此人回答说是齐人偷盗者。
楚王盯着晏婴问道:“难道齐人向来就喜欢偷盗吗?”这当然是楚王与其臣子上演的双簧戏,楚国君臣想以此来侮辱齐人,羞辱晏婴。
然而,晏婴却沉着应对:“在淮南生长的橘子又大又甜,但一旦把它移植到淮北,就变成苦涩难吃的枳了。同为橘,但味道却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淮南与淮北的水土不同。同理,百姓生长在齐国则不盗,但一旦进入楚国就会变成盗贼,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荆楚这方水土养育下的人最擅长偷盗。”
晏婴之所以能够以其辱反辱之,捍卫齐国的尊严,是因为他机智善辩,随机应变,知道如何能够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