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入门:理解真实世界的88个经济学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怎样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同在一个工厂里工作的老张和老赵,上下班路上碰见时,不免会打招呼问对方:“吃饭了吗?”到了80年代中期,两人见面时会问:“看某某台的那个节目了吗?”到了90年代末,他们会问:“这次单位分房有你的吗?”如今,两人已经退休在家,晚年生活相当丰富,见面时的招呼语也跟过去截然不同。那天,老张碰见老赵,张口就问:“还炒股呢?前两天股市跌得可够厉害的……”

为什么人们见面时的招呼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实际上,这里牵涉家庭消费结构的改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获得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满足生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之后,才会向更高一层次拓展。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不再为吃饱饭发愁了,转而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比例增加。为了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低,经济学家就用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来作为“标尺”,并将其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者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30%~40%为富裕,40%~50%为小康,50%~59%为温饱,大于50%为贫困。需要注意的是,恩格尔系数是依据经验数据得来的,其适用条件是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为常数,所以在考察食物支出所占比例的变动时,还要考虑其他变化因素,如城市化程度、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比如我们国家在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与城乡对比时,会考虑到一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不同、居民生活习惯差异、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导致的特殊因素等。

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恩格尔系数,对于上述提到的一些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会进行相应的剔除。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也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非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同时,恩格尔系数这个衡量指标并不是万能的,偶尔也会出现假象或失灵的情况。比如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缩衣节食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导致恩格尔系数降低,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