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在我校87年教育研讨总结会上的发言——
1987年
这次教育讨论会从开学第一周(2月16日)开始到今天已整整六周。共收到文章90篇(其中班主任30篇、一般任课教师28篇、干部20篇、其他教职工12篇)。我们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工会和一次分组会进行交流(有的分组用了两个单位时间交流)。在各分组评议的基础上,论文评选小组先后召开了三次评议会,对十六篇一等奖候选文章逐篇进行了讨论评议,最后评出一等奖7篇(占8%),二等奖23篇(占28%)。干部的20篇文章均未参加评选。
90篇文章中,90%是谈如何“育人”的。文章涉及的面广,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充实,在“如何育人”的规律上进行了总结。虽然有的文章在文字加工上还不够,但确实反映出为了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四化”需要的“四有”新人,我校的教职工与干部是如何辛勤耕耘的。
下面我就这次讨论会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意见。
一、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我们的责任问题,是文章中最普遍涉及的问题。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目前学生的思想现状,从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从毕业生来信谈到的感受,鲜明地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班主任要重在塑造灵魂,育人也是任课教师的天职。
不仅在教师的文章中,都提出了要“教书育人”的观点,而且在职工的文章中也提出了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看法。大家的共识是: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有能力,而且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为祖国、为人民更好地作贡献。
论文中提到:中学阶段是人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的一个生长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开始从感性认识去寻求理性认识,开始自觉地观察与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并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探索人生的目的与意义。”逐步在形成他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为人生道路打基础的阶段,而在这一段,又恰恰是学生“尚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又没有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思想方法简单,看问题容易片面化、绝对化”的时期,因而是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的。“一本书”“一部电影/电视剧”,甚至“一句话”“一件事”“一次小的挫折”都可以引起思想上的波澜,甚至会使他们长时间地消极、徘徊、苦恼,以至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近年来更由于受了“思考的一代”和“代沟论”等错误观点的影响,使有的同学“自以为是”“自视过高”,对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的教育有“逆反心理”,而对打着“新观点”旗号的各种资产阶级错误思潮却盲目接受,因而无论是政治方向上还是在人生观、世界观上都存在着很多糊涂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鼓吹下,导致了去年年底的学潮。这对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敲起了警钟,提出了一个极为严肃的现实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也有不少同学对于究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问题不清楚。有一个已经上了大学的学生,在一次有人向美籍华人提问“美国好还是中国好”时,他在旁边脱口而出说:“当然是美国好!”这个回答使这位有爱国心的华人大为吃惊,并向我们提出了对学生思想的担心。我校还出现过一个高三年级的团干部在听了国民党电台的煽动宣传后,出于好奇,写信给该台广播中公布的通讯地址去索要情况资料,幸亏被我们及时发现并进行了教育,未造成严重后果。对于最近中央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采取的果断措施,不少学生表示“不理解”,表现为“不关心”,有的则认为是“小题大做”。可见在政治方向上的引导与教育任务还是很繁重的。中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任务也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不少老师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付玉芝老师写的《通过〈战后世界史〉选修课加强思想教育》一文就是针对学生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很多模糊认识而开设的《战后世界史》选修课的小结。这种自觉性应该在我们教职工中发扬光大。
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与此联系的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问题上,在我校学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更是大量的、普遍的。
例如,薛守贤老师的文章中举了这么一件事:一位写作水平很高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偷?贼?》的作文。文中描述了她在新华书店目睹一个穿着时髦的青年连偷了两本书的情景。她描述当时自己的真实想法时说“因怕挨打而未敢揭发”,并且还为自己开脱说:“他不是贼,这主要是售货员失职才叫他钻了空子,也许这年青人工资少了一点。”并说:“自己陷入了矛盾之中,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说不清的。”这篇文章在班里朗读后80%的人认为写得很好,无懈可击。
崔维蓉老师的文章中列举了一次“两分钟讲话”:“一个学生介绍吃饭‘快、足、美’的经验时说,夹塞时最好是在老实的女生前面,先跟熟人自然聊天,慢慢插进队去,但千万别回头。打菜时用个大碗,见师傅先说:‘您真辛苦啊!’接着说:‘您做的菜好香啊!’大师傅就会乐哈哈地随手一大勺,因碗大,只有一浅底,得饶点吧!这样这顿饭吃得够多美,又快,又足实,这叫会利用‘人际关系’,同学们不妨试试。”该文写道:“这个讲话,掌声还相当热烈。”
这些例子都说明,以个人向社会多索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处世哲学”已在我们相当多的同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例如: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个人,不顾集体;只知享受,不知贡献:在自习时或熄灯后大声喧哗,课间休息时在走廊里打闹,课间操时随意讲话、随意活动,果皮纸屑随地扔,卫生值日不自觉,不爱护公物,不节约水电,不尊重别人劳动,缺乏过集体生活的基本素养,缺乏靠自己劳动改变环境的基本素养等等。把这些问题看成小事,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这可能是我校常规管理工作没有取得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思想与这些年来社会上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潮有极大关系,什么“自我为中心”“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需要的满足”等等。结果是即便像清华大学这样一所还比较重视学生思想工作的大学中,在问卷调查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目的的也仅占11~13%。
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在第一线关心学生思想的班主任与教师、职工都是深有体会的。不少同志,已不是停留在感慨或埋怨阶段,而是把教育任务看成是自己的职责。钱露蔓老师在文章中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革命的理想,是我们学校工作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根本所在。”崔维蓉老师在语文课教学中把《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青春之歌》等课放在一起,分析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估量,张颖老师通过课文《路标》,宣讲“雷锋精神永远是我们的路标”。
在政治方向上,人生观、世界观上存在的问题从性质上来说是严重的,它将影响人生的道路,以致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但中学阶段学生的各种思想都是在形成过程中,如能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也是很易改变过来的。文章中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了这一点。有的学生经过老师们耐心细致的长期工作,也有的是通过一次军训、一次下乡劳动、一次集中教育,就有了明显的转变。有的学生经过几年的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我校有一名同学,初中时曾认为共产党员至少有60%是坏的,到了高中毕业前夕却提出了入党申请。这说明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我们很多老师在文章中把对中学生的教育用“塑造”两个字来表述。确实,“塑造”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有其特殊重要性,因而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就“尤为重大”。所以很多教师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天职”。
也正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如此的大,不少学生对给他们影响的老师一辈子都记在心上。文章中也有大量这种事例,他们离校后给老师写信,有的感谢,有的报喜,也有的是继续求教。校友们回校时首先想看望的是他们的班主任和印象最深的老师、职工和干部,他们说:“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校友楼园在最近给张颖老师的信中写道:“回忆老师当年教书的字字句句,恐怕已力不从心,可是老师对学生心灵的震动仍然余波荡漾。那时我们高二(3)班的同学人人有一本特殊的日记,这是与您共享的秘密。充满着青春的梦幻,满纸自信的宣言,还有真善美的发现,一切,都在您的鼓励下产生了,发展了,升华了……,是您为我们这些不成熟的孩子拓出一方与长辈交流的天地。您可知道,在那激烈的、隐约的或是失意的字句里,藏着多少连我们父母都不会知道的挚言!而我们把心中的花献给了您。因为您是值得我们信赖的,是老师,又是朋友,是母亲又是姐妹……。您怎么能知道,每当我的随感本回到自己手中,那上面新的红字给了我多少力量、爱抚和信心!从那样的随感中,老师给我们如此宝贵的认识——做人的真谛!”
校友于成洪(60届)说:“中学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思想慢慢成熟的阶段。这时期的教育是人一生的关键。我庆幸是在清华附中这个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而最关键的是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的人。”
我们的老师也从中感到了“青春的活力”,从中得到了安慰与乐趣,看到了作为一个中学教育者的“人生价值”。他们引了前苏联一本书中的话:“在大地上教师是永恒的。”吴茜荣老师在总结中写到这种师生高尚、纯真的感情时说:“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二、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做好教育工作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与责任心,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养。用文章中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要把这种爱倾注于每个学生的身上。(邵光砚老师)”“热情关怀,耐心帮助。(吴淑华老师)”袁秀芝老师文章的题目就是“要用心去爱学生”,她说:“用心去爱学生,这是我做班主任的座右铭。”我们的很多班主任克服个人身体上、业务进修上、家庭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一心扑在学生的身上,正像高81(3)班班长在毕业前夕的联欢会上对他们的老班主任钱露蔓老师说的那样:“老师像慈母一般,把自己伟大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每一位同学。”这颗心换来了无数颗心,抚育着一个个美好的心灵。这颗心还可能伴随学生远涉重洋,张颖老师在文中谈到在她任班主任的班上第一个学生出国留学时,她特地为学生录了一盘取名“心声”的磁带。俞晓弘在美国来信说:“老师,您给我的‘心声’磁带我已听过多次,师之谆谆教诲、肺腑之声,每听都令学生心灵震颤。”最近在接受劳改的我校原84(6)班学生在接到张颖老师的信后回信说:“接到您的来信,我感到很突然,更是激动,阅读了数遍,我捧着您来信的双手在发抖,我不能抑制我这颗在许许多多接踵而来的打击之下变得麻木冷酷的心。”
也正是由于这颗“爱心”,使我们很多老师、职工克服困难与学生一起下乡劳动,假期外出带学生搞社会调查,到部队“学军”;使同学们能在接触社会中了解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的人民;使他们看到了我们国家正在迅速地变化,但还十分贫穷落后;使他们在“横向对比”中看到了自己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得来的,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改变了瞧不起农民、“大兵”的思想,而想到要为人民服务,为八亿农民服务;使他们看到了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牺牲自己,保卫祖国”“牺牲自己,保护同志”的崇高精神,重新审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使他们看到了军人素质的养成与严格组织纪律的关系,而促进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要求。
也正是出于这颗“爱心”,使我们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如刘凤英老师写的《历史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课堂》,提出在历史课中应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与“三个面向”的教育;郭静芳老师的文章《了解自己,掌握自己》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具体设想;张恳老师写了《美术教育的作用》;刘继群、曾浩然老师提出了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设想;胡朝慧、尚复珍老师总结了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增加“开展社会调查”的作业;语文老师们更是在讲课、作文、两分钟说话、日记、周记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教书育人”。
有些任课教师从“要使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必须抓思想、抓素质的培养”方面来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如抓信心、抓动力、抓纪律作风,归结起来就是:“抓学习必须先抓思想、抓思想要落实到人头。(瞿宁远老师)”“抓人头首先要抓干部队伍,和各方面的带头人。(李瓈、贾玉琛《如何培养班干部》)”最后要在班上养成一个好的学风、班风,哪个班有了好的班风,各方面的工作就能上去。
一些职工同志也在文章中提出了如何通过服务工作、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如董玉玲同志的文章总结了总务处实行门、窗、家具等分配到学生并按人头落实管理后,学生爱公物的思想有所加强,公物损坏的数量明显下降。李玉娴同志从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勤俭节约思想的教育问题。
当然,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好,用语文教师张颖的话说:“要塑造学生的灵魂,我们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王文元老师还加上了一个“美好的”,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应该是美好的、高尚的。”用数学特级老师孔令颐的话说是“打铁必须自身硬”。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也必须表现在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上。
三、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一步
这次教育讨论的很多文章从各个方面指出了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一步,归结起来为:
(1)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职工队伍、干部队伍的素养,形成对中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的深刻认识,进一步认识可塑性与我们责任的关系,从而提高我们整个队伍对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责任心。使我校各年级组、各教研组,各处室不仅是本岗业务工作的集体,也是“育人”的集体。
学校应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制定考核的办法,以便在贯彻执行北京市全面考评办法与教委制订的教师岗位聘任制中,有关德育教育水平方面有所依据。
(2)把行之有效的各种教育内容、手段与方法形成系列,并尽可能地加以规范化、程序化,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大纲与实施计划。
如将社会实践、军训、农村劳动、社会调查,以及野外实习、工厂参观、参加服务业劳动等组成系列。
将各科、各个教学环节可以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出具体规定,形成系列。
将学校的各种活动、运动会、歌咏比赛、文艺晚会、联欢活动和各种节日纪念活动的教育作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形成系列。
将常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课堂秩序、作业、实验要求、治学态度、课间操、清洁卫生、爱护公物、文明礼貌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形成“养成教育”的系列,使校风、班风的形成不是停留在愿望上,而是落实到各个方面,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