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亢则害,承乃制
(一)
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言五行之中,凡有一行亢盛,则一定有损害作用,所以随即要有另一行来制约它。有了这样的制约,才有生化之机。
六气(风、火、湿、燥、寒、热)配合五行(木、火、土、金、水),以相生相克的关系,而保持生化承制的作用,是中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在古代劳动人民的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客观存在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并观察到这五种物质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木性调畅、火性炎上、土性化生万物、金性清肃、水性湿润,后来人们把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自然界万物的属性,并认为宇宙是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发展而来的。由于这五种物质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故称为“五行”。它们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的关系称“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的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称“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个方面,我克者叫作我所胜,克我者叫作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的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内经》引用五行学说,主要用以说明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临床分析研究疾病的依据。《内经》应用五行是以五脏为基础的,分别以木、火、土、金、水来代表人体五脏的属性,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人体脏腑之间具有协调的本能,表现在彼此之间相互维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保持其脏腑功能,以及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如果一旦出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失调,如当生不生,当制不制,或相生不及,相制太过,便是病理现象。故《类经》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此说深刻阐释了《内经》“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基本含义。
唐某,男,47岁,干部。
患者既往有咳嗽病史,嗜食烟酒。3年前因受凉感冒,剧烈咳嗽,吐血1次,经服药打针而愈。今年春节因饮酒过量复发,又咳吐鲜血多次,量时多时少,时痰中略带少量血丝,经服药打针,效果不显,故此经西医检查,考虑是“支气管扩张”。经住院治疗月余,未见明显好转,故建议服中药治疗。现在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血中鲜红,晨起必吐黑血多口,咳时胸胁牵痛。烦躁易怒,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检查:面红气粗,咳声高扬,神志清楚,舌质鲜红,苔薄黄,脉弦数。
患者有烟酒嗜好,久则邪热内蕴,热郁肺肝,肝火上逆,引动肺内郁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故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肝之络脉布两胁,肝火偏亢,络脉壅滞,故胸胁牵痛;肝旺则烦躁易怒;热甚伤津,故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鲜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火偏旺之象。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方用咳血方加味。
青黛 6g,瓜蒌仁 15g,诃子 10g,海浮石 10g,炒栀子 12g,丹皮 12g,桑皮15g,鲜茅根 31g。
上方服2剂,咳嗽减轻,血量减少,查舌脉变化不大,继以上方再进2剂。
诸症悉平,脉亦缓和。前法既效,率由旧章,继以上方去栀子、丹皮,加麦冬18g,滋阴清热。
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以养明清热、润肺生津为法,拟沙参麦冬汤2剂以善其后。后经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周济安医案》)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中金应克木,今木火过亢,反克肺金,故见木火刑金之证,属“亢则害”所致,故用清肝泻肺法,恢复“金克木”的正常运行关系而获效。
(二)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亢,太过,亢进。害,灾害。承,下乘之气。制,制约。经文指出一年之中六气的变化分属于五行,并受五行的制约。一方面强调六气不亢是由于受到下承者的制约,另一方面强调了亢则害物、制则生化的自然规律。亢害承制是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是自然界气候保持相对稳定与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说明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系统,因而才使自然界中的气候、物候及各种物化现象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若自然变化过于亢盛,并超过了一定极限就会成为灾害,自然气候变化及物化现象就会出现反常。这就是《内经》在阐明运气理论时提出的亢害承制理论,说明了五运六气间相互承制的关系。
亢害承制理论内涵精深,临床应用广泛,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古今以来,亢害承制理论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古今医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挥,并灵活地运用于临床疾病诊治。
唐代医家王冰从自然现象阐述亢害承制的机制,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没有变化运动,则生命停止,万物灭绝,自然界万物变化离不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相对平衡这一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则万物生机紊乱,人体发生疾病。王冰曰:“寒甚物坚,水冰河固,土象斯见。”“君火之位,大热不行,盖为阴精制承其下也。”指出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另一方面的制约,从而使事物趋向协调发展。
金代医家刘完素将亢害承制、五行生化的自然之理运用于人体病机,用来说明人体疾病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指出:“风木旺则多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凉之下,天气反温,乃火化承于金也;夏火热极而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尤其是他提出了“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的观点,依据人之脏腑与天之运气相应,将其运用于脏腑功能变化中,明确指出了可以从亢害承制角度探讨病机。他还进一步认为在临床上如风邪太过则见筋脉拘急,是“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为病,反兼燥金之化”所致等,由此得出“木极似金……土极似水”,为临床诊治疾病的复杂证候、分析病机,提供了重要的可靠依据,使亢害承制理论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灵活运用和发挥,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
元代医家王履对亢害承制有极其精辟的阐发,指出“亢则害,承乃制”是“造化之枢纽”。“‘亢则害,承乃制’二句言抑其过也。‘制则生化’止‘生化大病’四句,言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也。”明确提出了亢害承制具有正常生化和生化反常两方面含义。又指出其在人体也有“亢而自制”和“亢而不能自制”两种情况。“亢而自制”则使五脏更相平,“亢而不能自制”则发而为病,可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助之,制其亢,除其害。王履对亢害承制的阐释以及将亢害承制运用于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均充分体现了亢害承制规律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明代医家张介宾研究亢害承制亦颇具特点。指出:“亢者,盛之极也。制者,用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人体,若亢而过甚则使其所胜受害,而其所下承者必从而制之,使其过盛得到纠正,以维持相对平衡。由此可见,亢害承制的观点揭示出了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化运动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协调与相互平衡的奥秘。
亢害承制,乃《内经》重要理论观点之一,历代医家均有阐发、应用。此仅举例,以说明亢害承制对我们今天进行自然规律、疾病规律及治疗规律的科学研究是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的。
(三)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本句简称亢害承制。亢,太过、太多,如天气太热,就是一种亢;如果这种亢一直持续,就会变成灾害,这就叫亢害。但自然界有一种能力,不会让它一直维持亢盛的状态,随之会自然有一种能力去抑制它、克制它,不让它无限度亢盛下去,这就叫做承制。大自然始终就有这样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以由盛而衰、再盛而衰的模式,维持着生态稳定。
今天对于亢害承制这样的认识,来自于明代王履《医经溯洄集》的观点。王履称亢害承制为“造化之枢纽”,即事物能生生不息的重要中心环节。进而他认为人也一样,人内部也有一个内在亢害承制的自我调节机制,使人保持“五脏更相平”的健康状态,因此充分认识和保护这种机制,对于维护健康、防治疾病都非常重要。如果人出现了“亢而不能自制”的情况,便成为疾病状态,可以用药物、针灸帮助,抑制其亢而除其害。
但在王履之前,金元刘完素对“亢则害,承乃制”另有见解。他认为六气偏亢而过极,尚可出现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特殊病理变化,即表现出与本质相反的假象,“所谓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者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之知,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素问玄机原病式》)。而之所以出现假象,则是由于己亢过极,胜己一方承而制之所致。
如临床比较多见的“真热假寒”就是一种“兼化”。“真热假寒”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阳气郁闭格阴于外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即所谓“热深厥亦深”。而对于内伤杂病的“真热假寒”一般论述较少。刘完素在《伤寒直格》卷下有饮酒过量而寒的“酒噤”之论,酒热内盛反见畏寒甚至寒栗的情况,为内伤“真热假寒”属实者;又曰“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寒矣”,似为内伤“真热假寒”属虚者。
夏日重度畏寒案
李某,女,40余岁,2011年7月就诊。夏日高温季节竟然穿着厚厚的棉衣而来,述甚畏风寒,入夏不减,纳食二便均无特别异常,多处求医,迁延2年,未得改善。观其体型消瘦,神疲体倦,言语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前医用方,诸益气固表、健脾化湿、温阳祛寒、活血通络均已尝试,且药量药味均不少。临床证候不足,辨证困难,唯前医用药无效,似可证明该患者反映的寒象虽然比较严重,但非一般寒证,或可考虑为假象,故反以益气养阴法试探。药用:党参15g,天冬 12g,麦冬 12g,生熟地各 15g,芍药 15g,当归 15g,炙甘草 6g,陈皮 9g。2周后复诊,竟然棉袄改成春秋两用衫,进步明显。
本案患者病程日久,虚象明显,畏寒较重,一般辨证属阳虚为主,但前医多用温阳之剂而无效,说明其病机有特殊性,可考虑属“真热假寒”中由阴虚导致阳热过极而反见寒象者,试用益气养阴之法治本得效,可归入于刘完素所谓“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寒矣”的病机变化。所以,临床上“兼化”亦有虚实之别,并非止于外感实证。总之,刘完素提出“兼化”之论,以说明人病理变化的复杂性,是对《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理论的重要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