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心,开窍于耳

语出《素问·金匮真言论》。经文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认为耳的听力功能与心密切相关。王冰注:“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为与心开窍于耳相区别,严用和在《济生方》提出“心寄窍于耳”。总言耳之功能与心有关。心开窍于耳,是以经络相通为基础。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除手阳明大肠经外,其余皆循行于耳,而阴经的手少阴心经之络、足少阴肾经之络、手太阴肺经之络、足太阴脾经之络均会于耳。尉迟静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撰文指出,临床针刺实践表明,手少阴心经的刺激感传可以上传耳廓,说明心耳之间以经络为媒介,两者有密切联系。根据这种生理关系,加强了耳与脏腑的联系,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崔应珉等在《河南中医》2001年第5期撰文,提出心开窍于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表现在两者的经络相通,如“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素问·缪刺论》)。心经气血可通过本经之络脉直接通达于耳,耳受心供气血之涵濡而能闻声辨音:“手太阳心之表,脉入于耳中”(《黄帝内经太素》)。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互为表里,而小肠经脉从目外眦转入耳中,故心经气血又可假借小肠之脉上注于耳,濡养耳窍以助听。“耳者,宗脉之所聚”(《灵枢·口问》),“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心血旺盛,血脉和畅,经络通利,使气血得以循脉上注,灌布于耳,令耳司听。其次,心主神志,助耳司听。再者,心肾相交,共司听觉。肾气通于耳以闻五声,心开窍于耳以辨五音。耳之能听,既需肾之精气的涵养,亦需心主血液的濡养。由于心与耳在生理上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一旦心、脉有疾,可致听觉失常,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耳鸣。”《伤寒论》第75条有过汗损伤心阳导致耳聋的记载:“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指出心阳虚不能随阳上布精微,而致耳聋。《医学正传》指出:“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李东垣亦说:“心脏虚邪,妄听妄闻箫声。”皆认为心有病则易患耳疾。

案例1:

梁某,男,20岁,待业青年。

3年前受老师责备而逐渐起病。说老师故意整他,逐渐听见外面有人骂自己,已死的爷爷叫自己、要给自己背上插旗,听见一老太婆说亚运会快开了。疑饭内有毒,打父母,砸家具,扬言要烧房子,胡言独跑,自语。入院前曾服中药泻下,以及涤痰开窍、养血安神治疗,效不明显。入院后查体无阳性发现。精神检查:有明显幻听,冲动,伤人,毁物,独笑。有毒害妄想,无自知力。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用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氟哌利多大剂量内服治疗4个月,疗效不佳。又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一疗程,患者较前安静,但幻听尤存。细思此患者有情感不遂的病因,又有久治不愈的病史,查舌苔发白,舌质紫黯,脉弦涩,考虑患者所愿不遂,气机不畅,气郁日久,导致血瘀,瘀血迷塞心窍而神志失常,心开窍于耳,故出现幻听。

辨证:

气滞血瘀,血迷心窍。

治法:

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木香、香附、枳壳、葱、姜等。每日1剂,早晚分服,共进6剂,幻听竟然大减,继服20余剂幻听消失。观察月余未见复发。

按:

耳妄闻一症,包括了精神病中的幻听、错听。而幻听一症,西医就有许多分类,且为精神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精神症状同时并见。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其他精神症状消失,而幻听独留,有的幻听支配患者行动,造成自身或他人伤残而饮恨终生。有的幻听十分顽固,经年累月不得消失。治疗颇感棘手。本案例依据心开窍于耳的理论,从心论治,采用理气解郁、活血化瘀而获效。

案例2:

叶某,女,54岁,某高校副教授。1999年8月3日初诊。

自述半年前因楼上居民装修房屋,噪声过大,震耳欲聋,间断持续2个月余,此后耳中常有鸣响,如装修噪声仍在,并伴有心跳加快、恐惧、汗出等症。近月余因上述症状出现频繁且已影响正常工作而前来就医。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语声细而低微,舌淡尖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心气血两虚。因患者嫌天气炎热煎药不便,故以八珍丸、天王补心丹进之。半月后复诊,服药后耳鸣症状明显好转。又继服八珍丸、天王补心丹各2盒。现失眠、汗出已改善,偶闻声响过大尚有心慌、恐惧之症,再进八珍丸2盒而愈。[周杰等《北京中医》2001(4):46]

按:

本案例以耳鸣为主症,患者素体亏虚,并有2个月余振耳欲聋噪声过大的刺激,而后出现耳鸣,如装修噪声仍在,并有心悸、恐惧、失眠等心神被扰之证,以及心气血两虚之面色无华、语声细而低微、舌淡、脉沉细无力等表现。联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心“开窍于耳”,言耳的听力功能与心密切相关,故以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为治,选用八珍丸气血双补,合用天王补心丹宁心安神而奏效。

(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