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为汗
(一)
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经文云:“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认为五脏各有所化之液,心液化为汗,肺液化为涕,肝液化为泪,脾液化为涎,肾液化为唾,这就是所谓五液。指出五液与五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汗来源于水谷,由津液所化生。故《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出汗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说明汗为心之液,乃水谷精气所化。汗的形成,由于阳气蒸腾所致,《素问·阴阳别论》形容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是人体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喝热饮、情绪激动、运动、劳作等出汗增加,属于正常。临床病理汗出之因,或由热邪蒸动,迫津外泄,或由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阴津外泄。根据“心为汗”的理论,以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既可损伤阴液,还可损伤阳气,造成病变,这对临床治疗遣方多有启发。《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言由于惊吓而致心病汗出,心液外泄而为汗,临床常伴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治宜养心安神,方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辰砂)。此外,唐前烨等在《中医药研究》2001年第2期撰文,徐兴国在《四川中医》1994年第7期撰文,对《内经》有关汗的病机进行探讨,如汗出与卫气开合有关,与外邪性质有关,与五脏阴阳的盛衰有关,与情志变化饮食劳倦等有关等认识,提示对于汗出之病,临证还当据证而辨治。
董某,45岁。
汗出多于午后,汗后形寒。诊查:脉象虚濡、按之若无,口干思饮,自觉乏力。
养心阴,护心阳,补益其气。
五味子9g,西洋参 9g(另煎兑),防风 6g,黄芪15g,白术 9g,麦门冬9g,莲花头2枚,生牡蛎24g。(赵文魁医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本案肺气不足,则卫气不布,肌表疏松,腠理开泄,故身常汗出,汗后卫气更虚,故见形寒畏冷。午后为一日中阳气最盛之时,阳热扰动,津不内守,故汗出多见于午后。汗为心液,汗出日久,心阴受损,脉道空虚,故脉象虚濡、按之若无。阴虚不能潮于上,则口干思饮。气虚机体失养,则倦怠乏力。本证气阴两虚,故治以养心阴、护心阳,补气固表为法。选用生脉散、玉屏风散和牡蛎散三方化裁。方中五味子入心肺肾经,上能收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以固下元,内可益气生津、宁心除烦,外可收卫气、肥腠理而止汗,故以为君,即“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生牡蛎、莲花头,其味皆涩,本方用之意在收涩止汗,兼养心气以安神。汗出之因,在于肺虚卫气不固,汗出日久,则损伤阴津,终至气阴两亏,故用西洋参之甘寒,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黄芪补脾益肺,实卫气而固表止汗。白术味甘苦而气温,入脾胃走中焦而补气血生化之源,且可固表止汗,乃培土生金法也。防风走表祛风,兼御风邪。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除烦。诸药相配,补中有散,散中有敛,温中有清,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气旺表实,津液充盛,则汗出可止。
(二)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说明五脏与津液的关系,其中汗即为心之液。汗之所以为心液,乃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血之与汗同源,故《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论。临床所见,某些病的汗出,与心脉异常密切相关,正印证了“心为汗”之说。
吴某,男,50岁,江苏省某市市委书记,1999年4月9日初诊。
心悸怔忡频作,1周数次,发则胸闷如压榨,全身汗出如浴,虚竭欲脱,病已数月,体重明显下降,精神倦怠,面色不华,恶风怕冷,脉迟而结代,舌苔薄,舌质淡、边有齿印。24小时心电图检测示心率48次/min,频发性房性早搏(期前收缩)1万次以上,室性早搏1 400次,心肌缺血。血胆固醇9.2mmol/L。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给予维拉帕米、丹参注射液、辛伐他汀、麝香保心丸及多种进口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诸症仍未控制,虚衰疲乏之状日甚。遂请中医会诊。
心阳不足,心气不固,心阴亏损,心血暗耗。
权衡心之阴阳,温阳益气敛阴。
生晒参 9g,生黄芪 60g,桂枝 9g,麦冬 15g,生地 12g,炙甘草 12g,白芍9g,大枣5枚,煅龙牡各30g,淮小麦30g,浮小麦20g,碧桃干12g,五味子9g。3剂,每日1剂,水煎,每日2次,每次1服。
心律明显改善,心绞痛得到控制,大汗欲脱之症未作。脉迟而结代,苔薄质淡。心率55次/min。上方去浮小麦、碧桃干,煅龙牡改生龙牡各30g,续服4剂。服法同前。
此后随证加减调治月余,偶有早搏,汗出正常,已能返回工作岗位,正常上班。
此患者正值中年,工作繁忙,思虑太过,乃患有冠心病。而在前期的治疗中,大量服用扩血管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因疗效不显,又多次调整用药,改用诸种进口新药,仍未取得满意疗效,反而出现汗出欲脱、精神极度疲乏之状。改用中医治疗,从证候入手,抓住脉迟而结代、大汗出2项,结合兼见症状和脉象舌诊进行辨证。《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代则气衰。”代脉提示五脏气血衰败。《灵枢·根结》也指出:“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从另一角度说明代脉主脏气衰败。心气衰败,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即为胸闷、心悸怔忡、脉结代。
“五藏化液,心为汗”,大汗出与心气虚、心阴虚互为因果。大汗出乃心气不能固摄所致,而大汗出更易导致气随汗泄,阴液亏损。此病治疗并未采用通常治疗冠心病的活血化瘀、通心络之法,当归、丹参、麝香一概不用,而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炙甘草汤加固摄敛汗之品。方中生黄芪60g,剂量特大,配合生晒参益心气,养心脉,又有固表止汗之功。二者合桂枝,则温通心脉作用加强。更加白芍、五味子合炙甘草则酸甘化阴,不仅敛汗,还可滋阴。龙骨、牡蛎初用煅制,可敛阴固摄,后改生用,取镇静安神功效。全方简而不繁,药力指向清晰,药能对症,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