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足厥阴之脉
(一)
语出《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原文说明,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走腘内缘,沿大腿内侧入阴毛中,左右交叉,环绕生殖器,向上达少腹,挟于胃两旁,连属肝脏,络于胆腑,向上穿过膈膜,散布于胁肋。因而邪气侵犯足厥阴肝经而发生病变,可见其循行部位的相应症状,如会阴部疼痛、少腹疼痛、胃脘疼痛、胁肋疼痛等,可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从肝论治。
郑某,男,25岁。1966年2月7日初诊。
从1961年起,初觉会阴部疼痛,以后疼痛逐渐加剧,可延至脐腹部,时常出现遗精,精神极为紧张,经中西医各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有“神经症”病史。诊断为性神经症。诊查:会阴部剧痛,上延脐腹,时有遗精,脉虚细,苔白腻。治疗:先以中气下陷、血滞成瘀治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理气活血之品。后以先天不足、寒湿下注治之,方以桂附八味温补肾阳。观其脉症,虽有虚象,而以肝气郁滞为主,宜疏肝理气为主。
荔枝核9g,小茴香2.4g,细橘核9g,川楝子9g,延胡索9g,赤白芍各9g,川桂枝 4.5g,桃仁 9g,胡芦巴 9g,生甘草 3g。
上方药连服6剂后,会阴部疼痛有显著好转,除会阴部按之尚有微痛外,腹痛消失,遗精亦未出现。再服药4剂,以作善后。(张羹梅医案)
本案以《证治准绳》荔核散加减治疗。应用荔枝核、小茴香、细橘核行气,均入肝经;金铃子、延胡索疏肝理气,亦入肝经;加用桂枝温通,胡芦巴温肾,桃仁、赤芍活血。正如《灵枢·经脉》所说:“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本案患者之会阴部疼痛,上沿脐腹,属于肝经部位,故应用入肝经药物而收到良好效果。
涂某,女,14岁。
患慢性肝炎,右胁疼痛不止,纳差,舌红苔薄黄,脉细稍数。
投以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味。
柴胡9g,枳实 9g,白芍15g,甘草9g,延胡索9g,川楝子 9g,丹参15g,山楂15g,六神曲9g,鸡内金9g,谷麦芽各15g。
连服药5剂,右胁痛减止,胃纳转佳,但面目微肿,小便黄短。
守上方加白茅根30g,生薏苡仁、赤小豆各15g。再进药5剂,胁痛全除,食增神旺,面目浮肿基本消失(仅早起面部仍有微肿),小便转长而色仍黄。
守上方加黄芪15g、当归9g以收功。(万友生医案)
曹某,女,35岁。
患慢性肝炎,右胁胀痛,寐差多梦,两目干涩,咽喉口舌干燥而不欲饮水,大便结如羊矢。舌红,脉细。治疗投以芍药甘草汤加味多剂,两目干涩、咽喉口舌干燥均见减轻,但右胁胀痛仍甚,夜寐不安。
改用大剂四逆散加味。
白芍 60g,甘草 60g,柴胡 30g,枳实 15g,白芷 30g,酸枣仁 30g,柏子仁3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
连服药3剂,右胁胀痛大减,夜寐亦安,大便亦不干燥。因嘱守方再进以竟全功。(万友生医案)
以上两例(例2、例3)肝病胁痛治验,都是采用四逆散为主。该方既能疏解肝气郁结,又能柔缓肝木横逆。即用柴胡以疏肝郁,枳实以平肝逆,白芍以柔肝,甘草以缓肝。其中柴胡和枳实一升一降,能使肝气郁而不升者得升,肝气逆而不降者得降,以行其春气和畅之令。白芍和甘草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用以主治“脚挛急”,可见其具有柔缓筋脉的作用。又从《伤寒论》用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白芍加饴糖)主治木横侮土的“腹中急痛”来看,可见其能柔木和土以止痛。因此,万友生常用之治肝病胁痛,亦合依肝经分布特点遣方用药之理。万友生体会到如肝病传脾,脾气不足以运化者,则应用异功散等以益脾气而助运化,才能奏效。还须指出的是,四逆散治肝病胁痛虽有良效,但如证重药轻则往往不应,必须加大剂量才能建功。
(二)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经文描述了足厥阴肝经的主体循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十二经脉的病候,详载于《灵枢·经脉》中,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部分。由于十二经脉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腑脏,故经络病变可以影响所属络的内脏,而内脏有病也可影响其有关经络,或表现为局部的外经病候,或表现为内脏病候,二者往往同时兼见。临床中的经络辨证离不开经络循行路径及其病候,对于指导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肋间神经痛案
刘某,女,38岁,初诊日期2004年4月11日。
1个月前发病,初起时,自觉右乳下缘直至右侧少腹部阵发痉挛疼痛。数日之内,其疼痛处逐渐肿起,痛也随之加重。经医院诊断为肋间神经病变、肋间神经痛,但经治月余未愈。诊见患者自右乳下缘直至右侧少腹部,肿起呈一条直线,凸出皮肤,约有筷子粗细,长约尺许,宛如一根铁丝理在皮下,坚硬不移,疼痛拒按,其痛日夜不休,入夜益甚,以致彻夜不得眠而呼叫声不绝。察其疼痛硬肿处并无发热,皮色不变,并非痈肿。询其发病之前是否有过大怒或过于忧思等情志刺激,答曰:“虽有过,但已过往烟云了。”舌淡红略紫,苔薄白,脉弦。辨证:肝经经脉瘀阻。治法:疏肝理气,祛瘀止痛。
柴胡 10g,枳实 10g,赤芍 10g,当归尾 10g,川芎 10g,生地 10g,桃仁10g,红花 4g,延胡索 15g,甘草 6g。10 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4月21日):右乳下硬肿之筋已消减过半,凡消减处,疼痛亦随之消除,现仅右侧少腹有一段硬肿未消,约有2~3寸许。舌脉如前,仍拟原方合金铃子散,再进10剂。
柴胡 10g,枳实 10g,赤芍 10g,当归尾 10g,川芎 10g,生地 10g,桃仁10g,红花 4g,延胡索 15g,川楝子 10g,川牛膝 10g,甘草 6g。10 剂,水煎服。
三诊(2004年5月5日):右乳下一条线之硬肿已全消,疼痛已完全解除。患者要求继续服药,巩固疗效。舌苔薄白,脉弦细。改拟逍遥散合金铃子散以善后之。
当归尾 10g,赤芍 10g,炒白术 10g,茯苓 10g,柴胡 10g,延胡索 10g,川楝子10g,郁金15g,甘草6g。10剂,水煎服。
右乳下,期门穴所在。从右乳下直至右少腹部,属足厥阴肝经所过。《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夫肝主气机疏泄,又主藏血。若肝气失疏而郁,则血随气郁而为痛为胀。本案患者即是因肝气郁滞而致气血瘀阻之证。用血府逐瘀汤,一以疏肝理气,二以活血逐瘀,故取效甚佳。(《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