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脾属土,四时之气的生、长、收、藏皆得“土”的助益。《医理真传》云:“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五行之中脾土最为重要,故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云:“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云:“五脏受气于脾,故脾为五脏之本。”《杂病源流犀烛》云:“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张介宾提出的“治脾胃可以安五脏”,是对《内经》“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的发挥,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举数案以说明。

案例1:

健脾气、养心血治心悸失眠案

张某,女,54岁。近半年来出现食少腹胀,神疲乏力,短气,心悸,失眠,头晕。心率96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段压低。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偏低。舌质淡,脉虚弱无力。治以健脾气、养心血,予归脾汤加减。

处方:

黄芪30g,太子参 15g,炒白术 12g,茯苓神各 15g,酸枣仁12g,大枣10g,当归 12g,丹参 15g,鸡血藤 15g,炙甘草 6g,夜交藤 30g,龙牡蛎各 30g,郁金12g。14剂。

五诊:

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睡眠好转,心悸消失,精神改善,心率82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段压低改善。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示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舌质淡,脉虚弱无力。继续治以健脾气、养心血。

处方:

黄芪 30g,太子参 15g,炒白术12g,茯苓神各15g,阿胶 12g,合欢皮15g,枸杞子 12g,熟地黄 12g,大枣 10g,当归 12g,丹参 15g,鸡血藤 15g,炙甘草6g,夜交藤 30g,郁金12g。14剂。

随访:

工作生活如常,遂停药。

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不足,神气不足,神明不安,故不寐。通过健脾养血安神法调理,脾气渐旺,心血得滋,神即安宁。

案例2:

健脾养阴柔肝法治肝硬化案

王某,男,67岁。初诊日期:2017年10月11日。

病史:

患者20余年前患乙肝,据说经过住院治疗后完全好转。10多年来很少检查肝功能。最近因乏力、口干、食欲减退,并发现肝掌,去某医院检查,经超声波、肝功能检查,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用保肝药物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请中医治疗。近查肝功能,ALT 68U/L,AST 82U/L,LDH 250U/L,γ-GT 348U/L,AKP 236U/L,TP 54g/L,ALB 34g/L,G 46g/L。舌质黯红,舌下静脉显露,苔薄,脉微弦。此脾气阴两虚,瘀血阻滞络脉;治宜健脾养阴柔肝,兼以活血化瘀。

处方:

太子参15g,炒白术30g,怀山药30g,茯苓15g,炙甘草6g,熟地黄12g,当归 12g,炒白芍 15g,鸡血藤 30g,麦冬 12g,枸杞子 15g,山茱萸 12g,丹参15g,桃仁 12g,炙鳖甲 15g,鸡骨草 30g,郁金 12g,焦楂曲各 12g。14 剂。

二诊:

证无进退,食欲稍差。上方去熟地黄,炒白术改用45g,加炒谷麦芽各30g、佛手6g、炮山甲6g。14剂。

上述方法加减治疗2个月余,炒白术改用60g,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加,气色改善。再服2个月,复查肝功能,ALT 48U/L,AST 60U/L,LDH 224U/L,γ-GT 252U/L,AKP 188U/L,TP 62g/L,ALB 48g/L,G 34g/L。继用上法治疗观察,定期复查。

按: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本案肝硬化治疗重用健脾养阴柔肝,兼以活血化瘀法,其中炒白术用量30~60g,不仅仅为了健脾,据查大剂量白术有很好的保肝作用,可以升高血浆蛋白;炙鳖甲与炮山甲合用,对肝硬化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此乃经验配伍。经过近半年调理,症状改善,肝功能也有明显好转。

案例3:

培土生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案

陈某,男,74岁,上海市嘉定区人。初诊日期:2018年8月5日。

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史30余年,吸烟史40余年。平时经常咳嗽,近年咳嗽不多,但随着年龄增加,体力逐渐衰弱,动则气喘,形体消瘦,食欲渐差,西医经肺功能检查(报告不详)拟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来诊时面色无华、色黯,舌质淡,苔薄,脉濡无力。此肺肾两虚,不能纳气。采用“冬病夏治”法调理。

处方:

黄芪50g,党参 20g,炒白术15g,怀山药 30g,茯苓神各 20g,炙甘草9g,补骨脂 15g,山茱萸 12g,五味子12g,巴戟天12g,熟地黄 15g,桑白皮 12g,细辛6g,炙地龙12g,枳壳12g,陈皮9g。14剂。

上方加减服用50余剂,改用经验方:生晒参30g,冬虫夏草10g,蛤蚧3对,三七30g,紫河车30g。上药磨成粉,装在胶囊中。每天2次,每次2g。以上为1料,连续服用3料。冬病夏治,每年伏天开始服用,连续3个月,目前症情稳定。

案例4:

健脾益肾泄浊治慢性肾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案

王某,女,43岁;湖北武穴市。初诊日期:2014年3月1日。

发现肝硬化1年余,腹胀纳差7个月;2007年因脾大而行脾切除术,1年前因上消化道出血而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去年6月因急性肾衰竭而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症状缓解;现大便一日2~3次,尿少,肢肿,服利尿剂呋塞米(速尿)1粒、螺内酯1粒,尿量700~800ml;无腹胀,胃纳平,大便色黄,怕冷,面色萎黄,下肢肿。西医诊断:①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前性,失代偿期),腹水;②胃十二指肠动脉多发梭形扩张伴动静脉瘘(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门静脉瘘,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门静脉瘘);③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④尿路感染(肺炎克雷伯菌);⑤血管炎重叠综合征待排。中医诊断:虚劳,脾肾两虚。诊舌质淡红,苔薄,右脉濡滑。患者病情复杂,阴阳气血俱虚,姑拟从健脾着手。

处方:

黄芪30g,炒白术3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仙灵脾15g,桂枝9g,丹参15g,功劳叶15g,藿苏梗各12g,仙鹤草15g,佛手6g。28剂。

二诊:

2014年4月19日。胃纳平,每日尿量约2 000ml;服用螺内酯,每晚1粒;手足冷,面色萎黄,巩膜无黄染;大便畅2~3次,无腹胀,无肢肿,有疲乏感。

处方:

黄芪30g,炒白术 50g,猪茯苓各 15g,桂枝12g,仙鹤草 15g,仙灵脾30g,功劳叶 15g,丹参 15g,僵蚕 15g,鸡血藤 15g,金蝉花 12g,补骨脂 12g,藿苏梗各12g,泽泻15g。28剂。

六诊:

2014年7月26日武穴市查肝功能:总胆红素21.19μmol/L,总蛋白71g/L,白蛋白34g/L,球蛋白37g/L,谷丙转氨酶47U/L,谷草转氨酶71U/L,γ-谷氨酰转肽酶168U/L,碱性磷酸酶199U/L,尿素、肌酐正常。24小时尿蛋白357mg/L。上腹部CT示右肺下叶结节影,腹腔干少许积液,腹膜后淋巴结显示。

处方:

生黄芪 60g,炒白术90g,炒薏苡仁30g,黄芩 15g,鱼腥草30g,大腹皮15g,葫芦壳15g,猪茯苓各15g,泽泻15g,藿苏梗各12g,焦楂曲各12g,僵蚕15g。28剂。

十诊:

2015年4月18日。2015年3月28日肝功能:直接胆红素24μmol/L,白蛋白 28g/L,球蛋白 47g/L,A/G 0.6,碱性磷酸酶 165U/L,γ-谷氨酰转肽酶150U/L。2014年11月18日当地医院超声示盆腔液性暗区1.0cm×2.5cm;尿常规示蛋白(++)。现服速尿1粒,每日2次;24小时尿量1 200ml。2015年2月16日超声示盆腔液性暗区2.4cm×5.6cm,双肾缩小(左肾8.5cm×4.1cm,右肾 8.2cm×4.1cm)。

刻诊:

颜面虚浮,腹胀膨隆,双下肢肿,食后腹胀,排气少,大便一日2~3次,量少,怕冷,齿龈出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

处方:

黄芪60g,炒白术 60g,猪茯苓各 15g,防己 12g,泽泻 15g,桂枝15g,大腹皮 20g,葫芦壳 20g,商陆 15g,茵陈 15g,落得打 12g,仙鹤草 15g,仙茅 12g,仙灵脾30g,薏苡仁30g,金雀根30g,车前子30g,枳壳12g,熟附片9g。28剂。

注:

患者目前情况较稳定,仍每月一次来沪治疗观察之中。

按:

患者病情复杂,多种疾病交叉,阴阳气血俱虚,来诊时刚从某三甲医院出院,症情没有改善,遂求诊于中医。尤在泾认为,阴阳气血俱虚者,当求之于建中气。余采用大剂健脾方药,佐以温肾利水宽胀等,一度症状改善,有关检验指标有所好转。患者远在湖北武穴,就诊观察甚是不便,虽然一度有一些疗效,但终难完全康复,目前只能带病延年。

(王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