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脾为涎,肾为唾

“脾为涎”语出《素问·宣明五气》。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唾出于廉泉二窍,足少阴肾脉结于廉泉,故唾为肾液。《灵枢·口问》云:“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意为胃舒缓不收,廉泉窍开则涎多而下,治疗当补足少阴肾脉。

多涎一症,临床时能遇见,轻者仅见夜间涎多湿枕,重者白昼亦需持帕,时时抹拭,小儿老人尤其多见。因脾在液为涎,若脾胃虚弱,痰食停滞,易化为涎液,流出口外,故多涎症多以健运脾胃、化痰消食为治。然而在《灵枢·口问》中,黄帝问涎下证治,岐伯认为是饮食入胃,胃热虫动,虫动胃缓而廉泉开,其治法却是取足少阴脉补之。古人多有寄生虫病,肠道蛔虫多见,此类病症确实易见多涎之症。蛔虫盘聚于肠胃之中,本属实邪,攫取人体养分,久致脾胃虚弱,故《口问》所说饮食入胃则胃热虫动为实,虫动胃缓属虚,可以进一步引申为脾虚实阻易致多涎。然而,从《口问》中岐伯补足少阴治多涎可知这个病的根本可能还是少阴肾气的亏虚,因为肾气不足,廉泉不固,所以因饮食虫动而涎下。涎,《尔雅·释言》释为“口液也”。唾,《说文解字》亦释为“口液也”。二者俱在口中,本为一物,不必强分。当人饮食之时,涎唾分泌,而涎唾来源于脾液、肾液,故在临床之时,见涎唾有病,不能单取于脾,而应注意脾肾同治,甚则以治肾为主。

案例:

口臭多涎案

纪某,男,27岁。口臭伴流涎半年余,诉略有早泄,房事后右腰疼痛,余无所苦,纳便睡眠皆安。有高脂血症史,血糖略高。舌苔薄,舌质淡红,脉弦滑,按之略弱,尺脉尤弱。

辨证:

肾气不足,痰浊壅滞。

治法:

补肾涩精,化痰祛浊。

处方:

生熟地各18g,怀山药15g,山萸肉9g,巴戟天12g,福泽泻15g,粉丹皮 9g,云茯苓 12g,生白术9g,肉苁蓉9g,法半夏12g,化橘红 9g,石菖蒲 6g,五味子3g,石莲肉9g,苏芡实9g。

患者服药14剂后,口臭消,流涎减,腰痛亦缓,早泄未消,药症对路,守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诸症皆愈。

按:

本案患者本因口臭流涎求诊,因在问诊中察知存在早泄、腰痛等症,且尺脉显弱,故径以“补足少阴”之法治之,投以六味地黄丸加味,但患者脉象弦滑,亦有痰浊壅滞之征,故稍加二陈以化痰浊,不意竟获痊愈之功。

(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