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类经》注:“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

在病理方面,“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逆调论》)。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中云:“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些记载提示随增龄而发生的肾精亏虚,脑髓失养。

“肾生髓,脑为髓海”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应用补肾中药来防治痴呆和提高记忆能力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健脑益智药物中,补肾药居第一位;其后如《备急千金要方》孔圣枕中丹、《太平圣惠方》圣惠益智丸、《辨证录》生慧汤、《普济方》育神丸等都提示补肾填精、益髓健脑的重要性。补肾填精生髓是治疗痴呆的基本大法,并根据脑为髓海,喜盈恶亏,至清至纯,喜静而恶扰,脑窍贵在清灵通利等生理特点,兼顾化瘀祛痰开窍等法。

案例:

老年性痴呆案

王某,女,78岁,技术干部。2010年9月21日初诊。

诉近3年来出现健忘,烦躁多动,失眠,夜间起床徘徊,不愿与人交谈,表情呆板,反应迟钝,有时语言表达不能切题。右上肢麻木,紧张时右手有震颤,肢体活动欠利。饮食尚可,大便欠畅,3~4日一行,小便尚可。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病史20余年;家属诉近年来有脑梗死病史4次,未遗留明显后遗症。专科检查:MMSE评分20分;CoMA评分19分。头颅CT示脑萎缩、多发腔梗灶。头颅MRA未见异常。脑电图示各区基本节律为低至中幅每秒6~7次θ波,调节调幅差,两侧波幅大致对等;记录中可见中幅每秒4~6次θ波发放。舌质红边黯,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

老年性痴呆。辨证:肝肾阴虚,脑髓失养,痰瘀闭窍,清窍失灵。治法:补肾益髓,活血化痰,醒脑开窍。

处方:

制何首乌 20g,黄精 12g,枳实 12g,竹茹 9g,丹参 30g,柴胡 12g,郁金12g,桃仁 10g,石菖蒲 12g,远志 6g,莪术 9g,胆南星 10g,炙僵蚕 9g,黄芩 9g。水煎服,日1剂。服用14剂后复诊见舌质红,苔薄黄,仍有夜间多动。

继以生熟地、胡桃仁、百合、合欢皮、炒酸枣仁、女贞子、桑椹子、决明子等配伍加减,服药2个月后,记忆较前有明显改善,情绪稳定,食纳良好,寐安,二便调。配合服用双益平、银杏叶片,加减服汤药6个月,病情渐趋稳定,能与家人交流,外出亦能自行返家,但尚未完全恢复,近事善忘,舌质黯红,苔薄,脉弦。后病人家属仍在门诊配药,未见病情反复。(安红梅治案)

按: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文献中并无老年性痴呆这一病名,大量相关性论述散见于“呆病”“善忘”“神呆”“郁证”等病证中。西医将此病病期一般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期。初期主要表现健忘,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记忆障碍;中期为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言语障碍,失行,失认等认识功能明显降低,出现多动、徘徊等各种各样痴呆症状;末期智力低下,无言、无动、挛缩、卧床不起等,最终表现为丧失全部精神活动。此患者属于老年性痴呆中期阶段,年高,肾精渐亏,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灼津炼液而成痰浊;肾气虚弱,气不化津,水湿聚为痰;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运失司,脂浊停聚,痰浊壅塞脉道,滞而为瘀,胶结血脉。痰瘀相互影响、相兼为患。本病以肝肾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当标本兼顾,予以滋肾养肝、化痰消瘀开窍为主。方中何首乌味甘涩,性温,补益精血,具滋肾养肝之效;黄精味甘,性平,具养阴益气、滋肾填精之功,配伍生熟地、胡桃仁、女贞子、桑椹子以补肾填精生髓;柴胡、郁金合宣郁滞,桃仁、丹参理血脉、通经络,枳实、竹茹化痰。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易受痰瘀蒙闭,使脑窍不清,神明失用失聪,故以菖蒲、远志化痰开窍。菖蒲、远志在《本草纲目》中均被提及有“通九窍、明耳目、益智慧、不忘、益心智、不老”等功能。百合、炒酸枣仁宁心安神。全方变化不离补肾填精、生髓开窍这一大法。

(安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