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鉴现状及发展趋势
1.5.1 综合性年鉴基本情况
1.综合性年鉴反映的内容
综合性年鉴指全面收录多个领域基本情况和基本资料的年鉴,内容涵盖各个社会领域和广泛的知识领域,是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反映所涉及地域年度情况的年鉴。
2.综合性年鉴种类划分
综合性年鉴依其反映的地域,又可分为国家综合年鉴和地方综合年鉴。
国家综合年鉴的内容以丰富多彩为特征,没有特别限定的主题分类,是在围绕领域内所有方面收录信息的基础上编成的年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包括以省(自治区)、市、县、特区、开发区等地名命名的年鉴,如《上海年鉴》《广西年鉴》《苏州年鉴》《广州年鉴》《越秀年鉴》《浦东年鉴》《萧山年鉴》等。
地方综合年鉴近年发展很快,尤其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后,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目标。目前几乎全国各省市都有了年鉴,很多县级年鉴已经出版或正酝酿出版。
3.综合性年鉴编纂特点
(1)资料的权威性。具有政府公报性质,内容材料可靠、简单明白,事实数据准确翔实、客观公正、准确无误。
(2)资料的完备性。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全”,应包含年度内本区域应涉及的全部资料,凡基本的、主要的、典型的资料不能缺漏。
(3)资料的系统性。力求编排有序,必须把众多部门、系统的文献资料按最便于查阅的形式加以编排,体现出年鉴条目体的特征。
(4)资料便于检索。汇集的资料规模大,必须便于检索,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的作用[5]。
4.综合性年鉴发挥的作用
综合性年鉴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其资料性工具书的属性更加突出,肩负着“知往鉴来、服务现实,保存史料、惠及后人”的重要使命,其使用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存史价值。综合性年鉴作为一种系统性、连续性史册,其存史功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年鉴一年一记,和传统的志书有很大差异,所记载的事物往往更详细、更具体和及时,可以很好地体现当年度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年鉴资料的权威性和丰富性也为修志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各个部门在撰写志书文稿时,年鉴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书。
(2)资政价值。记叙上年度有关区域的功过是非、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可为执政者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提供借鉴,对领导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区域在任、新任领导,可以从年鉴中整体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状况、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特点,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宣传推广作用。记录区域的全面情况,既是自身形象的展示,也是很好的宣传平台,可以使社会各界及时掌握区域工作动态,了解最新区域政策,从而更好地支持区域工作。对于投资者来说,年鉴也是极好的参考指导资料,可以帮助一些外地投资商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掌握当地的投资环境。
(4)服务社会作用。记载内容是当地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了解当地社会发展的媒介。其刊载的资料、信息、数据可以很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其贴近民生的社会信息,反映民生所需,为读者所想所用,可以很好地为公众服务。
1.5.2 专业性年鉴基本情况
1.专业性年鉴反映的内容
专业性年鉴指专门收录某个特定专业(学科)领域或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和基本资料的年鉴。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或专业协会、学会、团体等主办,其功能与综合性年鉴基本相同[6]。
专业性年鉴以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专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应用、取得的成就等为主要内容,反映某一专业、领域或者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专业新动向,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2.专业性年鉴的种类划分
专业性年鉴如果按层级分,可以分为中央级年鉴和地方级年鉴。如果按内容或编纂单位分,可分为学科(学术)年鉴、部门年鉴、产业(行业)年鉴、专题年鉴和单位(企业)年鉴等。
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都出版了自己的年鉴,据2008年统计,我国的专业性年鉴有300多种[7]。至2017年,全国专业性年鉴已超过3000种,约占全国年鉴总量的30%。据国家图书馆统计,带“中国”字头的专业年鉴就有500多种,其中延续性较好的有300多种。可以说,专业性年鉴在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在整个年鉴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8]。
3.专业年鉴的编纂特点
(1)资料权威。集本行业、本系统资料之大成,其资料要求事实和数据权威准确,选材严格、翔实可靠。
(2)编排系统。收录本专业(部门、学科)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因本领域内相对稳定,框架设计分类系统、全面、严谨、稳定。
(3)专业突出。主要记述本专业(部门、学科)的最新技术、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内容专业性强。
(4)特色鲜明。集中反映一个特殊领域的信息资料,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和时代特点。
4.专业性年鉴发挥的作用
专业性年鉴脉络清晰、系统详尽,是了解一个专业、分析经济政策效果、预测专业走向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各专业的重要渠道。专业年鉴因其能够与关系国民经济的各个专业部门紧密结合,总结专业历史数据,记录专业发展历程,助推专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年鉴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联系最紧密,是高密度、高容量、高效能的知识信息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每卷连接起来就是对各专业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是当代中国各专业的独特指南,即“集知识、信息、数据、资料于一身”的多元化信息源。
从功能作用的角度看,专业性年鉴可发挥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提供专业的动态信息,如专业工作大事、专业理论动态等。二是能提供专业的重要法规、文献及其线索。如查阅有关重要法规、重要报告及有关政策规定,查阅专文和专题论述,查检有关专业方面的图书、报刊论文资料等。三是能提供逐年可比的统计数据资料。四是能提供实用性指南,如各类组织机构和名录。五是能提供综述、回溯及预测性资料。综述性资料是由熟悉本专业情况的专家在占有大量的事实、文献、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综合、研究之后写出的,可使读者系统地了解专业的发展概况[9]。
1.5.3 年鉴编纂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年鉴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官书”现象明显
年鉴专业性要求较高,在编辑加工上与图书、期刊有着很大不同。没有年鉴理论指导与支撑,年鉴的专业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如有些年鉴编纂方向出了问题,把年鉴方志化,办成“存史备查”的官书;有的年鉴编辑虽然文字功底扎实,对专业的发展动向明晰,但在年鉴编辑理论上有认识误区,导致其负责的年鉴在编辑表现形式上产生偏差。
由于年鉴的创办者或其主管部门以及供稿单位大多数为政府机构、专业组织等,年鉴工作者也大多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年鉴内容带有工作总结的痕迹,以记录和宣扬政绩为宗旨,着重记述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事务等,为此,年鉴有着很明显的官书属性。
2.编纂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
年鉴编纂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表现为学历高、年轻化,业务能力和文字能力强。但撰稿人员大多不是专职岗位,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年鉴,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年鉴业务工作指导,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鉴的编纂质量。有的编纂部门由于领导对年鉴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关心支持不够,导致编辑人员的待遇、职称等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对稳定年鉴的编辑队伍十分不利。
3.规范与创新不够,质量有待提高
年鉴总体质量是好的,近年涌现出许多品牌年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表现是规范与创新不够。在一些方面还有提升或改进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框架设计缺乏灵活性。年鉴的框架结构应该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据年度内的事物变化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这也是年鉴常编常新的需要。对照来看,许多年鉴框架结构年复一年变化不大,导致对年度内的焦点、热点问题反映不够,缺乏深层次的记载,表现为形式单一、资料性不强、检索性不强、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2)条目编写不够规范。年鉴条目编写要求类型齐全、安排适当、方便检索;条目内容要以事实为主体,信息密度大,避免工作总结性写法、内容空泛肤浅;条目标题要主题突出,具有时代及专业特色,且准确规范。但从已出版的专业年鉴来看,许多年鉴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如条目类型混杂、标题过长、正文事项罗列等现象还依然存在。
(3)文字内容出现差错。年鉴编纂的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顺,表达准确、简练、生动,形式新颖、形象,数字、计量单位统一无误,标点正确,无错别字,图表数据完整清晰,版式设计合理。目前,从已编纂出版的年鉴来看,“出版硬伤”还是比较多的,如有的知识性差错明显,有的错别字涌现、标点符号滥用等。甚至有些曾经质量较好的年鉴,在内容和编校方面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4.出版滞后,年鉴传播方式落后
许多年鉴无法做到当年年鉴当年出版。读者看到的其实已经是前年的信息,信息时效性已经大打折扣,只具备“存史”的功能。究其原因,与年鉴内容庞大、信息含量多、组稿困难、编写人力不足等原因密不可分。以中央级年鉴为例,能够做到当年出版的年鉴寥寥无几。年鉴的出版如同木桶效应,任何一方的迟滞都会拖延整部年鉴出版的时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普及,我国传媒业也随之进入了媒体融合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年鉴,媒体融合更多地表现在拓展新兴数字媒体的生产,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构建全新的出版、媒体平台。目前,许多专业年鉴依然以纸质版年鉴为主,虽大多配备了光盘,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不足,如能够实现掌上阅读、网上阅读的年鉴少之又少。
1.5.4 年鉴的发展趋势
1.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年鉴
(1)借助政府力量,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完备的组织体系及其有序的流程可以确保年鉴工作的顺畅开展。如专业年鉴有管理层级高的优势,大多建立了年鉴编辑委员会、特约审稿人、撰稿人、特约联络员、编辑部等架构,由主要领导担任编委。有的年鉴编辑委员会已发展成为有百人规模的高层次组织。编辑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主管年鉴工作的编辑委员会领导出席,听取上年度年鉴工作汇报,审定下一年度年鉴编纂大纲,为下一年度年鉴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每年都召开全国年鉴工作会,传达编辑委员会精神,总结上年度工作,布置下一年度年鉴工作。通过编辑委员会会议以及一年一度的年鉴工作会制度保证了年鉴工作的顺畅运行,确保年鉴的高质量、高效率、高覆盖面。
(2)发挥专家优势,做好年鉴总体设计。年鉴总体设计包括框架设计和装帧设计,这关乎年鉴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即品相。要想在众多年鉴中脱颖而出,也要颜值(品相)出众。尤其是框架设计,它是年鉴系统工程的起点,是成书之本,是编纂工作的规划蓝图和实施方案。这就需要多发挥年鉴专家理论先行的优势,做框架设计时,考虑是否做到专业特色突出、内容结构合理、资料门类齐全、资料分类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等。年鉴框架设计要坚持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特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改进,架构更趋合理。在调整变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年鉴专家的作用,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改进,保证其科学性、创新性与艺术性,对原有资料进行科学分类,实现体例设置越来越科学、层次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目的,能够较好地体现年鉴的专业性、综合性和权威性等特点。装帧设计方面也要重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如封面要大方得体,适当增加装饰工艺,而内文版式坚持稳定、简洁、规范,方便读者在安静的氛围中静心阅读。
(3)发挥内容优势,狠抓编校质量。只有年鉴文稿质量大幅提高,内容更加丰富、编校更加扎实,才能彰显出年鉴的内在价值。强有力的编写队伍确保高质量的文稿,这是办好年鉴的基础。要定期举办年鉴培训班,引起撰稿人思想重视,促其撰写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编辑部要制定报稿明细、组稿细则和编辑标准及范本等规定并逐年修订,在全刊体例、条目要素及各篇目内容及内文版式字体等方面逐年加以规范。为确保中期质量,编辑部要多措并举,在审稿、编辑环节加强管控。审稿环节增加内容审读(如政治问题审查)、作者审定(重要稿件退作者再次审定)。编辑环节精雕细刻,如对数据、资料进行一一核对,保证年鉴中所有数据全书的唯一性、一致性;对专用词和缩略语进行补充解释;对条目进行梳理,按顺序进行排列并将条目名称按编辑大纲要求进行规范;在规范文字、弥补疏漏、消灭差错、统一标准上狠下功夫。同时注重组稿、撰稿、编辑、出版各工作环节的标准化和时效性,努力打造高质量年鉴。
(4)发挥机制作用,全流程打造品牌年鉴。年鉴的编辑出版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专业化的出版和规范的工作机制是办好年鉴的质量保证。年鉴编纂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各环节有序进行才能保障项目的顺畅运转。年鉴工作要形成比较稳定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机制。每年制作年鉴编辑规划,制定编辑计划和编辑出版流程,确保编纂出版工作的质量和时效;从召开年鉴的编辑委员会会议、年鉴编辑大纲的下发,到稿件的组织、协调以及出版时间、发行方式等,都要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进而步入专业化的出版轨道。同时在年鉴实际运作中,夯实编纂出版各环节的质效,实施精细化管理。
2.增加年鉴数量,形成规模发展
(1)发展多层级年鉴。围绕主年鉴进行纵向多层级拓展开发。如:地方综合年鉴以省级为主,发展为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如在统计系统,在《中国统计年鉴》基础上,发展各省级统计年鉴,目前数量已达100余种;如在税务系统,为地方税务机关提供专业的年鉴出版服务,形成以《中国税务年鉴》为主、以省级税务年鉴为辅的多层次综合年鉴系列,目前省级税务年鉴出版规模已近20家单位。年鉴体系逐步扩大的同时,也会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细分年鉴品种。在年鉴体现的主区域或主专业基础上进行横向细分。例如:上海地区就有以《上海年鉴》为代表的各类综合性年鉴,诸如《上海经济年鉴》《上海文化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宝钢年鉴》《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复旦大学统计年鉴》《大众生活年鉴》《浦东生活年鉴》等;机械行业,在《中国机械工业年鉴》基础上,开发《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鉴》《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年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年鉴》等分行业的年鉴;农业部门,在《中国农业年鉴》基础上,开发了畜牧业、奶业、盐业等行业的年鉴;林业部门,在《中国林业年鉴》基础上,开发了《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中国花卉园林年鉴》《北京市公园年鉴》《北京市园林绿化年鉴》《北京林业大学年鉴》《中国家具年鉴》等多种年鉴。不但有全面展示主区域(专业)情况的主体年鉴,还有反映分支专业或部门、单位或者某一领域的单独年鉴,使年鉴的专业内容更加细化和专业化,信息量更大,更加便于读者查阅使用。
(3)制作衍生产品。针对主年鉴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如抽取主要内容制作简体本、就某部分内容单独成书等。为更加体现年鉴的时效性,许多编纂单位开发了多部逐年出版的白皮书和发展报告类图书等。如中国税务出版社于2002年创办的《中国税收季度报告》季度出版物,以最快速度报道国家税收要情和重要数据。经过多年的培植,其内容、栏目及版式设计逐步调整,如增加新栏目、丰富新内容、美化图表、创新设计,专业性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家税务总局对外进行税收联络和信息交换的窗口以及税务系统重要的参考书。
3.实现年鉴数字化,提供全媒体服务
(1)数字化转换。数字化是出版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对于信息量大、资料丰富的年鉴而言,数字化便于用户搜索、查询,对海量信息的运用更加便捷。对年鉴进行数字化转换,根据条目进行标识、科学分类,整合内容资源,提供主题检索、在线阅读、定制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内容,对于更好地体现年鉴的使用价值、历史价值,提高年鉴资料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年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每种年鉴均已积累了海量信息,可分析出数量庞大的有检索意义的完整资料主题,这是数字化转换的内容价值优势。可申请专项资金建设年鉴库,将主体年鉴及年鉴体系内多种年鉴进行数字化转换,实现数字阅读和检索。
(2)网络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鉴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化发展是年鉴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许多年鉴出版单位都有自己独立的门户网站,有的把年鉴内容直接搬到互联网上,有的年鉴网站是纯粹的网络版,其内容和纸质年鉴不相重复,甚至根本就没有出版过纸质年鉴,而只是编写网络年鉴。实际上,这是年鉴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许多年鉴也开始将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发作为重要发展项目。
(3)全媒体服务。在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下,引发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阅读的方式日趋多元。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以及服务的提供已经开始全媒体化。针对年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过去主要利用手工检索方式获取信息,现在对文献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对文献内容、文献类型、文献信息形式、文献信息来源和时间的多样化,对需求文献的质量、文献的重组整合的个性化,对需求文献的时效性、文献的综合性、文献的交叉性的全面化等特征,对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需求增加。这对年鉴的信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服务方式等都提出新的要求:其一是丰富载体形式,包含音像、电影、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终端等载体形式;其二是全面提升传播和发行技术,除传统的纸质、声像外,增加基于互联网络和电信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其三是制造信息接收感官的多样性,涵盖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读者接收信息的全部感官。通过各种渠道互相整合,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类型,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最佳效果。
[1] 许家康.年鉴编纂出版名词术语[M]//王守亚.年鉴论坛:第六辑.北京:长城出版社,2015.
[2] 一次文献是没有经过编选者编辑加工的原始性资料。年鉴中的一次文献主要类型包括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领导机关工作报告和公报文告,权威人士重要言论,有重要存查价值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
[3]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压缩、概括、抽象、整理、标识、绘制)而形成的线索性资料。年鉴中的二次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文摘、目录、名录、题录、大事记、专项年表、解释性资料、统计表、统计示意图、照片、绘画作品、索引等。
[4] 三次文献是通过对大量事实、文献和数据资料进行筛选可经综合加工而形成的系统化资料。年鉴中三次文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章(专文、综述、述评)和条目。
[5] 杨卓轩.浅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特点及要求[J].沧桑,2013(05).
[6] 邵权熙.行业年鉴理论与实践[M].北京:线装书局,2009.
[7] 邵权熙.行业年鉴理论与实践[M].北京:线装书局,2009.
[8] 何蕊,邵权熙.论新时代专业年鉴的发展特点[J].中国年鉴研究,2018(4).
[9] 郑维桢.总结经验 狠抓质量 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年鉴事业新发展[D/OL].(2018-09-19)[2019-05-21].中国年鉴网,http://www.yearbook.cn/?p=15&a=view&r=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