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不要急于提意见
聪明的人想过才开口;愚蠢的人说过话之后才回想他说过什么。
——(德)约翰·克·费·席勒
有些领导出现失误或漏洞时,害怕马上被下属批评纠正。可偏偏有些人直言快语,肚子里放不住几句话,发现领导的疏漏就沉不住气。某公司召开年终总结大会,主任讲话时出了个错,他说:“今年本公司的合作单位进一步扩充,到现在已发展到46个。”话音未落,一个下属站起来,冲着台上正讲得眉飞色舞的主任高声纠正道:“讲错了!讲错了!那是年初的数字,现在已达到63个。”结果全场哗然,主任羞得面红耳赤,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他的面子刹那间被这一句突如其来的话削得干干净净。
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心直口快的人不在少数,每当看到别人有什么过错,或者自己看不惯的地方,就急急忙忙提出来。尽管完全出于一片好意,而且自己所提的意见也很有价值,但由于不注意场合,不考虑方式方法,让别人觉得很没面子,结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对方心存芥蒂。如果那位主任有容人之量,自然不会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可是万一碰上一个比较爱面子的,你这样冒冒失失提建议,就会被认为是对他的不敬与冒犯,那么你的处境就相当不妙了。所以说,向领导提建议时,应该显得你只是在提醒他某种“他本来就知道,不过偶然忘掉”的事情,而不是某种要靠你去指点才能明白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与上司相处时应注意这一点,在与任何别的人在一起时也同样不能忽略它。假如你应邀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忙乎了大半天,奉上了一桌好酒好菜,这个时候,他最渴望听到的当然是恰到好处的赞美与感谢,而不是你提一大堆建议来大煞风景。即使他的手艺确实不敢恭维,而你又是一个美食家,那也决不能轻易让你的建议不加节制地脱口而出,否则,这一顿象征友谊的祥和晚宴,就很可能成为你们割袍断交的“最后晚餐”了。
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并要求我们改正时,虽然我们明明知道他说的是正确的,但心里总是很不痛快,嘴上还要不服气地反驳,甚至有时候还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与其对着干。一次,几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结伴出去旅行,结果天公不作美,连降暴雨,他们被困在一个旅馆里,百无聊赖。其中有一位酷爱看电视,无论什么类型的节目他都照单全收,这引起了另外一名同伴的不满:“我说,整天泡在电视机前,你觉得有意思吗?你有点追求好不好?你就不能想想办法,早日离开这个鬼地方吗?”本来大家就很郁闷,这几句话更是把对方惹怒了,结果,他们分道扬镳,一次原本高高兴兴的毕业旅行就这样不欢而散。
急于给别人提建议的人,会给人一种好为人师、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对方误以为你只是想揪住他的辫子给他难堪,或者只是想表现你的高明,自然就会心生反感:我凭什么听你的?当我们忍不住想指出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时,也许真应该学学亚伯拉罕·林肯的做法:三思而后行。这位伟大的美国黑奴解放运动领导人从不轻易指责别人或者给人建议。在南北战争期间,有一次,米德将军贻误战机,放跑了原本已是瓮中之鳖的南军将领罗伯特·李,失去了尽早结束战争的一个大好机会。林肯十分生气,提笔写了一封措辞相当严厉的信。但是这封信最终还是没有发出去,因为他觉得事已至此,指责也于事无补,只会损害一名指挥员的威信以及两人之间的感情。
当然,不急于给别人提建议,并不是说,无论对方犯了什么过错,都要冷眼旁观,一言不发。实际上,我们在必要的时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提建议,这是一种真诚、热情、友善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采用委婉的语气,以一种容易让对方接受的方式表明我们的观点,这样才能避免伤害别人的自尊,既对他有所帮助,又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看你说的什么,只看你怎么说的”。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效果。与人交流时,不要以为内心真诚便可以不拘言语,我们还要学会委婉、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说,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想想就明白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不等于双方直接简单、毫无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们本着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于对方的东西系上美丽的红丝带送给对方。
“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却未必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