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外传之众神前住史莱克学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完壁归赵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完璧归赵”。

成语典故

赵国有块“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感到很为难,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有损赵国的形象。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秦国抓住把柄,就此发兵来犯,真是进退两难。就在这时,宦官头目缪贤推荐说:“我家有个叫藺相如的门客,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想想办法。”赵王无奈,也只好叫他来试试。赵王问道:“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这个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实在没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强凑数。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就派他带璧去了秦国。[3]

秦王在宫里接见了蔺相如。他坐在殿上显得随便又得意,蔺相如只好双手把璧捧上去。秦王看了又看,喜欢之至,然后传给宫女、妃子观看,大家都赞不绝口。高声向秦王欢呼道贺。蔺相如站在堂下,许久却无人理睬,秦王也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故意欺诈,想了一想说:“璧上有点小毛病,不经指示很难看出来,请让我指点给大家看。”秦王没有多想,就把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跑到大殿中的柱子跟前,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差人去向赵王索要,赵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只是倚仗着自己是大国,编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把和氏璧送来。但我认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信义,何况大王是一国之君呢?且仅为一块无多大用处的玉,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是很不理智的。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才沐浴斋戒了五天,亲自在朝堂上将国书和玉璧交给我,让我奉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但我来到秦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大王却态度随便,傲慢无礼,还把美玉交给宫女传看,这是对赵国的污辱;您一字不提交割城池的事,这是无意偿还城池。所以,我把玉璧要了回来。现在,玉璧在我的手里,您如果一定要强迫我,那我就让我的头颅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怒气冲冲地举着玉璧,眼睛斜看着柱子,随时准备砸碎。

秦王唯恐他砸毁了玉璧,连忙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人拿来地图,指点着说从某某地到某某地的十五座城归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并非认真,也就来个缓兵之计。他对秦王说:“秦王既然喜爱和氏璧,赵国不敢不奉献。只是赵王送璧前曾沐浴斋戒五日,表示恭敬,大王也该沐浴斋戒五日,才可接受和氏璧。”秦王被说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蔺相如回到馆舍,连忙周密部署,让人穿着麻衣布衫,化妆成老百姓,偷偷地揣着和氏璧从小道逃回了赵国。

五天过后,秦王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收和氏璧。蔺相如从容地走上前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已历二十几位国君,可从没听说过哪位国君讲过信义。我担心受了您的骗,已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了。赵是弱国,秦是强国,如果秦王是真心诚意地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绝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只要派一个使臣去,赵国马上就会送和氏璧来。过去孟明视欺骗了晋国,商鞅欺骗了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如今,我不愿看着大王再背上欺骗赵国的坏名声,所以把玉璧先送回赵国。就算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和大臣们十分恼怒可又无可辩驳。蔺相如又不怕死,杀了他也没用,反落下个恶名。倒不如放了蔺相如,还显得秦国宽怀大度,并非诈取赵国的玉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既保全了赵国的玉璧,又没给秦国落下把柄,还为赵国赢得了一个好名声。蔺相如也因之声誉鹊起。

典故寓意

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也应像藺相如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