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焦虑就是紧张、担心、着急、发脾气吗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的感觉,患者常说“我预感到要发生某种危险或者不幸的事件”,尽管在现实层面并没有危险或者不幸的事情发生,或者有很小的风险,但内心的紧张、担心明显超过了实际风险的不良后果。尽管患者可以意识到这种不符合现实的“夸张”的想法,但是难以控制紧张、担心、不安的情绪和想法,自觉苦恼,难以摆脱,同时常伴随焦虑、紧张、恐惧带来的躯体不适的症状。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存在不能缓解,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就达到了疾病的程度。
其实焦虑情绪是人类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过程中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保护性情绪,具有积极的意义。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在压力应激状态下充分地调动身体各项功能以应对现实的威胁,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但是,长期过度的焦虑,或者与处境不相称的焦虑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社会交往、身体功能或者患者心理极为痛苦又无法摆脱时,就称为病理性焦虑,是需要治疗的疾病。达到疾病程度的焦虑表现为经常过分担心、害怕、烦躁、恐惧、坐立不安,失眠、早醒,颤抖、身体发紧僵硬,多疑、遗忘、注意力下降等,甚至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胸闷、食欲不佳等躯体症状。
脑血管病作为一种强大的身体和心理应激,病后的焦虑情绪,担心复发、残疾、死亡,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这些都是常见的心理反应。适度的焦虑是合理的,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努力进行康复锻炼。但是如果病后长期感到持续的紧张不安、担心害怕或不合理地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伴有无法解释的心慌、出汗、头晕、头痛、肌肉紧张、慢性疼痛、胸闷、气短、尿频及坐卧不安,甚至濒死感,患者感到痛苦不能自拔,排除其他躯体疾病的可能性,难以坚持疾病的康复治疗或家务工作,难以与人正常交往,对睡眠、食欲、体重、情绪甚至血压、血糖、心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就达到了病理性焦虑的标准,需要尽早就医,进行系统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