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八):明帝国与倭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银与铜

蒙古人征服中原,可不是为了推行什么善政,就是为了掠夺。对于身为游牧民族的他们来说,财产就是能搬运走的东西,除了大量的家畜,就是宝石和贵金属一类的东西。来到中原的蒙古人触目所及,看见的只有乌泱乌泱的人群以及广阔无边的大地,他们失望至极,甚至想过将汉人统统杀掉,将土地全部变成牧场——这是一个有名的传说。这大概是蒙古人没有任何矫饰的想法。而拯救这片大地和人民的是耶律楚材,他承诺将在一定期限内交出四十万两银、八万匹绢、四十万石粟以供军需。这就是包税制的开端,是元朝给中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恶劣制度。在此之后,元朝大肆掠夺白银,为达目的甚至发行了交钞(与其说是纸币,不如说军票的性质更重)。而且,皇帝还任意地将大片土地赐予王族、重臣和佛寺。

这是完全无视中国实情的做法。全中国超过90%的民众是农民,其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铜币。就像我们此前说过的那样,直到明代中期前后,米价便宜的时候一两银可以买到八九石米。而一石相当于大约一百二十文铜币。中国直到民国为止,法定货币都只有铜币,也是这个原因。

中国开始大规模使用银货的时代是宋代,特别是商人们会用银作为大额交易的支付手段。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因为宋朝的商本政策。造成的结果是,银货属于大商人和大地主阶层,而铜货则意味着贫民的世界。在此之上,元朝又带来了银货掠夺和包税制。包税制下,朝廷无视纳税人的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只是一个劲儿地要求凑够税额。这种财政方针作为经济政策,意味着自由放任以及采取商本主义。元朝的政策被认为是虐待贫民、优待富人的政策,其原因也在于此。

出身于贫农佃农阶层的太祖对此感到愤怒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倾尽全力支持其智囊金华学派所主张的农本抑商政策,也可以说是必然的。

最为欢迎和支持元朝政策的正是江南的财阀们。并且就像我们后面也会说到的那样,元朝也积极从事国际贸易,所以自然更得他们支持。元末据有江南的张士诚之吴国,在政策上一承元制,此事我们之前已经提过。大地主和大商人居住的苏州是开明之都,但同时也盛开着罪恶之花。

朱元璋之西吴和张士诚之东吴所进行的战争,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贫苦农民和富裕商人的战争,同时还是质朴勤勉的农村与奢侈怠惰的都市之间的对抗。为了捍卫自己的阶级,双方都拼死坚持着攻防战斗,此事已毋庸赘言。江南财阀们支援了张士诚,在张的末期,上海之民钱鹤皋举兵相助就是很好的例子。

钱鹤皋是当地富族,乃五代时期吴越王钱氏的子孙。他为了张氏举义兵夺回松江并占据了该地,据说地方上的巨室都支持他。即使到了穷途末路,他们依然选择和佃农政权战斗,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他们当中也有些富豪,预见到张氏政权终将没落,为躲避其后必至的打压而提前清理了自己的财产。比如谈氏,就将全部财产都花掉购买了大量书籍,以至于被世人讥笑为笨蛋,但后来大家都转而佩服其有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