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陕西工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根据陕西工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结合对陕西工业现代化的测度结果,我们发现,陕西工业现代化既有“补短型工业现代化”的特点,也有“升级型工业现代化”的特点,属于“综合型工业现代化”。具体地说,在速度效益方面,陕西领先于全国,应当继续稳固这一优势地位;在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当进一步扩大优势,争取向国内及世界前沿水平看齐;在可持续发展和两化融合方面,需要着力补齐短板。
因此,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总方向,以发扬优势、补齐短板,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为总任务,陕西应当积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以创新为动能,以集聚为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平台,以分工为纽带,通过创新、数字化、集聚、开放、分工五大路径,走“综合型工业现代化”道路,推动陕西工业现代化不断迈向高水平。
3.2.1 创新路径
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发展动能的转换,而创新是推动工业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引擎。陕西是科教大省和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应充分发挥好这一强大优势,以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政府创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
第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高层次、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和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形成英才汇聚、才尽其能的生动局面。
第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围绕科研奖补、产权界定、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健全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打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和科研人员迈向企业家的通道。依托西安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等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运转的共享机制,形成优良创新创业环境,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第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链工程,实现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2.2 数字化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快速迭代,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由点向线、由线及面”,逐步进入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特征和重要模式的新阶段(20)。以数字化推进两化融合走向深入,发展壮大工业数字经济,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构建“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的典型范式,深入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3.2.3 集聚路径
促进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汇集,以资源汇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壮大。政府部门要牢牢锁定产业链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引导,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和升级的内在规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坚持精准招商与“腾笼换鸟”相结合,大力实施“链主企业”引培计划,招引培育更多产业链互补、上下游融合的项目,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纵向配套、横向协作,加快产业集优集强集全,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实现集群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3.2.4 开放路径
陕西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前沿,具备扩大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一是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构建陆空互动、多式联运的现代交通体系,抓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加快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开放战略,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港口合作,推动形成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二是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和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构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三是拓展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东南亚、中东欧、中亚南亚西亚等新兴市场,围绕发展跨境电商、跨境结算和通关便利化等领域,积极探索制度与政策创新,改善外资营商环境,同时,鼓励和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3.2.5 分工路径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注重区域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一方面,深化省域内分工协作,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不断细化和完善“一市一策”政策体系,形成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规划与布局,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重点,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和开放平台,综合运用产业转移、技术扩散、思想传播等多种形式吸收、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整合优势资源,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分工大局,提升自身工业现代化水平。二是突破传统分工模式,以打造产业生态链为切入点,增强产业发展引擎。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生态位,重构产业边界,使得加工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工更加明确,增大合作共生的可能性,形成各领域、各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蓬勃发展的共生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