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筹款中的相似性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绪论

1.1 对相似性的简要概述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形状、颜色、功能、形式和大小将物体归类?为什么人们总能通过事物的特征来识别和概括事物之间的不同类别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呢?为什么人们更容易被那些持相同的价值观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所吸引呢?这些常见的现象表明,相似性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完形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就有根据某些原则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探索其规律的倾向。在这些原则中,“相似性原则”是经常用到的。相似性原则是指个体根据两个物体的相近特征或交叉重叠部分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Wertheimer,1923)。人们不仅将相似原则应用于客观对象的分类,也将其应用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分类。具体来说,人们通常将“我”和与“我”相似的人归类为群体内成员(Turner,Hogg,Oakes,Reicher & Wetherell,1987)。研究还表明,人们倾向于对和自己相似的他人表现出更高的偏爱(Donn Byrne,1961;Dasgupta,2004;Dion,1973;Lott & Lott,1965)。对相似的人的偏爱和吸引力可能是由于群体归属感造成的(Dion,1973;Lott & Lott,1965)。

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相似性如何在事物分类和规律探索中发挥作用以及研究这种分类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从而进一步研究相似性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关作用,本章将首先从哲学、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简要回顾社会关系中相似性的历史,并且梳理相似性的跨学科含义,介绍不同的认知心理学的测量方法。本章还将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相似性和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做简要说明。最后一部分是小结和对全书结构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