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制度形式。它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和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点恰恰构成了和西方文明的不同。在西方文化里面去找礼和乐,很难找到对应的东西。孔子指出“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说人格的养成奠基于礼,完成于乐,所以礼乐对于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另外还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乐贯穿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仁爱本心。礼乐是外在政治制度的架构,又是内在仁爱精神的体现。《左传》提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礼是可以经略国家、安定社稷、和谐社会、福祉后代,所以礼的功用非常大。

在这里我提一下和礼有关的一个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亲孔(叔梁)纥和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后世对“野合”一词有种种歧解,莫衷一是,甚至认为孔子是私生子。“野合”的理解要联系《周礼》。《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制,规定了结婚的年龄,规定了结婚年龄的下限,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但是《婚姻法》没有规定上限,没有规定达到多少岁是不能结婚的。《周礼》规定了男子以八为数,二八十六,男子年满十六岁就可以结婚,但是八八六十四,超过六十四岁就不能结婚了。女子是以七为数,二七十四,年满十四岁就可以结婚,七七四十九,超过四十九岁就不能结婚。在儒家看来,《周礼》的规定是以能不能生育、能不能繁衍后代来作为标准。有生育能力,那么婚姻才是靠谱的。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凡是不以生育为目的的婚姻都是耍流氓。这就是《周礼》制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当时颜徵在十六岁,所以颜氏女是符合《周礼》的。而孔纥已经超过六十四岁了,在《周礼》看来可能就是“耍流氓”了。因为孔、颜的婚姻不符合《周礼》的规定,就不是天作之合,而称为“野合”。

我们一般讲“三礼”,是从《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文献来阐述的。《周礼》实际上就是周代职务职官制度的介绍。《仪礼》是上古礼经文献的总汇。《礼记》是秦汉时期学者相关礼学思想文献的汇集。“三礼”是从文献上来讲的。另外还有“五礼”的说法:“礼者,履也,律也,义同而名异。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礼部上》,《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履就是践行,律就是条例规定,意思一样而说法不同,所以礼是一种规则规范,同时又强调践行。

“五礼”就是吉、凶、宾、军、嘉。吉礼是祭祀之礼。陕西西安的天坛遗址公园原来在陕西师范大学的雁塔校区内。这里是隋唐时代皇帝举行祭天典礼的场所。皇帝作为天子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祭祀天地日月,保佑苍生,所以有天坛有地坛,有日坛有月坛。天子主持祭祀大典,代表天子的权力是上承天意,这就是吉礼的作用。凶礼指的是丧葬之礼。国家经历大规模的战争或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人口的大规模死亡,需要举行凶礼。宾礼就是外交之礼,例如处理天子召见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之间的会盟等关系。所以礼乐制度实际上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它不是立足于个体,立足于家庭,而是立足于整个国家,是从君主和国家的政治关系进行设计的。军礼是军事之礼。出征之前要封坛拜将,誓师三日,那么打胜仗以后凯旋,举行献俘礼、献捷礼。天子出巡狩猎,相当于军事演习,所以也要用军礼。我们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所在地,就是汉武帝时代上林苑的遗址,上林苑就是汉武帝出巡狩猎的地方。所以雁塔校区用吉礼,长安校区用军礼。嘉礼就是婚冠之礼,比如婚庆、满月、成人等都属于嘉礼的范畴。

礼成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沙门拜不拜王者就成了一个政治问题。英国使团访华的时候,为什么马嘎尔尼拜不拜乾隆帝成为一个政治问题?马嘎尔尼说我们只有拜女王的单膝跪拜礼,没有中国式的拜皇帝礼,惹得乾隆大为震怒。后来朝臣圆谎说外国人膝盖不能打弯,跪不下来,就把这件事敷衍过去了。

下面来讲乐。我们经常说声、音、乐,大家知道三者有什么区别没有。《礼记·乐记》讲声、音、乐是什么呢?“声”是自然界的声响,类似于流水潺潺,松涛阵阵,这些声响是禽兽都知道的。但是“音”不一样,音是人为制作的,有旋律、有节奏,音是庶人能够知道的,庶人就是老百姓,音是深受大众喜闻乐见的。音是人为制作的,有旋律、有节奏,但是光有外在的形式、旋律,没有内在的思想内容的道德感召,这个音乐作品也是不成功的。我们对作品外在旋律的评判标准就是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判标准就是善,看它是否具有道德的感召力量。所谓“乐”应该达到尽善尽美,美善统一,既有思想性又有审美性,而只有君子能够判断和欣赏“乐”内在的道德性和思想性。所以孔子在欣赏乐的时候,感叹“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另外他还区分雅乐和郑声,君子欣赏雅乐,反对郑声。因为郑国的流行歌曲很好听,大家都爱听,但这是靡靡之音。“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认为《韶》达到了美善统一,而所谓的《武》符合美的要求,不符合善的要求。孔子认为通过观察一个国家的音乐,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清明与否。“闻弦歌而知雅乐”,就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是很清明的。反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这就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所以儒家认为通过了解一个国家的音乐,就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时代精神,反映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孔子通过音乐去进行政治判断的角度是独特的,因为他把礼和乐都当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所以《诗大序》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诗歌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情感的呼唤和流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礼乐共同构成了治国理政的有效工具。“乐者天地之合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乐代表了天地的和谐,礼代表了天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