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文艺新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互补性学科群

目前,我们生活在图像文化日益泛滥的数字化娱乐时代,批判的理智与鉴赏的能力对发扬光大优秀的人文传统及其永恒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视觉快感而一味地夸大视觉冲击效果,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不断消解艺术的内在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那样就会刺激和强化人的本能需要,就会导致大众审美趣味的退化或堕落,同时也会把艺术教育引向歧途。正是出于继承传统和拨乱反正的意向,多学科艺术教育将自身建立在以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所组成的学科群基础之上。

在这个学科群内,每门单独学科与其他三者总是相辅相成,处于互补性的有机整合之中。由此构成的学科交叉关系,使多学科艺术教育实践彻底摒弃了静态因循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了动态综合的教学方法。另外,这种动态综合常常表现为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上列四门学科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呢?这方面的论述主要见于史密斯主编的“多学科艺术教育丛书”,另外还可以参考斯普拉特(Frederick Spratt)、克莱恩鲍威尔(W.Eugene Kleinbauer)、利萨提(Howard Risatti)与克洛福德(Donald W.Crawford)等人撰写的一组论文。

根据布朗与科赞尼克合著的《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一书和斯普拉特所撰的《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创作》[29]一文,艺术创作(art production or making)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制作抽象的或再现的作品,给予学生一种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使他们参与和领悟视觉艺术形式及其语言的具体特征。创造活动涉及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同时也涉及材料、工具和技巧的实际运用。通过艺术创作,多学科艺术教育才能取得完满的整合(complete synthesis),也就是把有意义的体验、观察、认识和情思意趣,有机地整合在学生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中。这种整合能力无疑是一种真正富有创造性的能力,同时也是教育所追求的至高目标之一。

在《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和《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史》[30]等文献中,艾迪斯、埃里克森与克莱恩鲍威尔等学者认为,艺术史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搞清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复杂性。艺术史家研究的对象是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艺术发展史与风格流变史,他们一般是想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来确证艺术作品的历史地位(historical niche)。在具体的探寻过程中,他们抑或采用内在的方法(intrinsic approach),侧重鉴定和研究艺术作品的风格、职能与圣像学特征;抑或运用外在的方法(extrinsic approach),侧重考察影响艺术作品创作的相关因素与条件。在会通多学科艺术教育实践中,借用这两种方法的前提是不能超越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因此要到高中阶段才开始实施。通过艺术史学习,学生有望获得相关的艺术知识与鉴别能力,这样有助于了解和欣赏艺术在人类事务中的延续性和复杂性,有助于培养历史感或强化历史意识。在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或原创性的现代艺术中,历史发展与流变的维度往往被忽略了,不少人只能在割断历史的孤绝情景中审视或制作艺术品。

艺术批评的主要作用见诸《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和《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批评》[31]一文。沃尔夫、吉伊根和利萨提等学者认为,艺术批评的教育作用不在于对艺术美及其欣赏活动进行理论化的阐述或概括,而在于凸显或揭示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的认知和社会职能(cognitive and social functions),这样有助于学生欣赏和理解视觉艺术所创造和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另外,从事艺术批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运用这种能力。总之,艺术批评是对学生自身评价艺术特性与审美感知能力的一种挑战,这样会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与社会目标,从中可以审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并且深化自己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理解。艺术批评的观念与技巧,可以通过具体分析一件作品的社会与政治意向逐步加以培养。

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是有一定差别的。质而言之,艺术史主要是经验性的(empirical nature),侧重研究艺术史的资料和证实有关的发现结果。艺术批评主要是审评性的(judicial and evaluative character),侧重评估艺术的优劣并做出价值判断。

最后,美学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在《美学与艺术教育》和《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美学》[32]等文献中,帕森斯、布洛克与克洛福德等人一再表明,美学的基本职能不在于集中探讨美的概念或艺术哲学理论,而在于认真研究创作、欣赏和批评艺术的种种体验。一般来说,美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艺术对象(art object)、欣赏与解释(appreci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批判性评价(critical evaluation)、艺术创造活动(artistic creation)与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在多学科艺术教育实践中,不需要系统地讲授或学习各种美学理论,也不需要对艺术对象进行泛泛的论述,而是要求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运用美学的辩证方法,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哲理性的追问,也就是联系人生的现实对作品的隐含意义进行深入地探讨。比较而言,美学更富有理论色彩,是对艺术进行批判性的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 on art)。美学尽管有别于重在认识特定艺术作品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同时也有别于直观体验的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但没有后者的铺垫或支撑,美学也就成了挂空的东西了。这一点进而表明,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这一学科群,在艺术教育中结成互补互动的会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