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城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
城镇化( urbanization)是从农村变成城镇的复杂综合过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变化,目前已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学科对于城镇化的认识和研究各有侧重。人口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的集聚;社会学将城镇化看作是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经济学家则认为城镇化是由技术进步而推动的,人口从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在城镇集聚的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域空间向城市地域空间的转化过程。城镇化的过程其实是“农村劳动力完成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移、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过程” (孟晓晨,1992) 。作为我国最早进行城镇化研究的学者,周一星认为:“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周一星,1995)这一概念已得到学界较大程度的认可。
从城镇化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城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应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四个部分。起初城镇化描述的现象是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人口从乡村地域空间流向城市地域空间,即人口城镇化的过程。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相伴随的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化改变了世界城市形态,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解放了劳动力,促使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并发展第三产业,这其实是经济城镇化的过程,即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过程。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向城市集聚的人口面临着适应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不同的城市生活方式,这其实是社会城镇化的过程,即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在以上变化过程中,承载生产生活功能调整的土地也相应调整,从“软”的乡村土地逐步硬化为城镇土地,这就是土地城镇化的过程。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视角:
(1) 空间的视角。从空间视角对城镇化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地理学中,以空间极化理论为代表,强调的是区域的不均衡发展。代表人物和理论有:佩鲁( F.G.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 A.O.Hirschman)的极化涓滴学说、缪尔达尔(K.G.Myrdal)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和弗里德曼( J.Friedmann)的核心—边缘理论。第一,增长极理论。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初期,增长极理论主要从产业角度分析,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首先形成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后期,增长极理论由佩鲁本人和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R.Boudevile)等人将其推广落实到地理空间上,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往往集聚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形成空间上的增长极。经济增长首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并对区域整体经济产生影响”(李小建 等,2006) 。第二,核心—边缘理论。 1966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此后在1967年的《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行了系统阐述。弗里德曼认为“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会有个别区域首先发展并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核心与边缘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李小建 等,2006) 。
(2) 经济的视角。经济学家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对城镇化问题进行研究,代表的理论是二元结构理论。最早提出二元结构或二元主义( dualism)的是荷兰经济学家波克( J.H.Boeke) ,在其1942年对荷兰政府1860年在印度尼西亚推行经济自由政策的研究中,认为印度尼西亚存在由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并存的现象,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叶超,2008)。 1954年,刘易斯( W.A.Lewis)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1955年又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从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试图综合制度、资本、人口和资源等要素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3) 生态的视角。第一,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是由英国人霍华德( E.Howard)在其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1898年)中提出的。霍华德用“三磁铁理论”图解了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城乡建设模式,城市能够吸引人口的集聚,应从城市与农村结合的角度进行综合的土地利用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认为城市周边要有永久绿地,以保证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的建设。第二,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 E.Saarinen)为解决城市由于功能组织不协调而产生的“城市病” ,在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运用了“有机疏散”的思想,并在其1942年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提出并详细论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的理论体系(李建军,2012)。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应保持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周玉梅,2005) 。
(4) 社会的视角。第一,人类生态学理论。 1916年,以帕克( R.Park)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了芝加哥等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并分析其社会原因与非社会原因。研究认为城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植物在空间上的竞争相似,是不同阶层的人们愿意去竞争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芝加哥学派的学者继续探索,如伯吉斯( E.Burgess)提出的同心圆模型、霍伊特( H.Hoyt)提出的扇形模型、哈里斯( C.D.Harris)和乌尔曼( E.L.Ullman)提出的多核心模型。第二,城乡连续谱。该理论描述了社会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变化,区分了社会过程中自然因素和方向,描述了社会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变化。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在其著作《乡村社会变迁》中认为,现实中从农村到城市的社区类型是呈现连续谱逐渐变化的(罗吉斯 等, 1988;陈晓华,2008) ,见图2-1。

图2-1 城乡连续谱图示
资料来源:罗吉斯 等,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