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地域离奇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棺材落地众人惊

在湘西,殡葬改革试行搞了不少年,经过一轮轮教化,加上一些配套政策与措施出笼,住在城里的人,慢慢开始习惯了火葬,相对来说,确实省钱省事一些。但广大农村,不少地方依旧习惯让逝者的身体完完整整入土为安。

在这过程中,抬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很讲究的一环。

这个环节,几乎有一个硬指标,那就是:从丧家抬着棺材出来开始,直到安葬地,路途哪怕再遥远,都绝不能让棺材落地。

至于原因,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三个版本说法:

一个版本是:落棺如同“落官”。意思是,后代就算当官,都要落马,后代若是平民,日子更难熬。

另一个版本:慈棺落地为不舍,凶棺落地为不甘。何为“慈棺“?一般指正常善终的老人;何为“凶棺“?一般指遭遇横死的人。

知道了慈棺与凶棺的区别,也就明白了整句话的意思了:如果逝者是喜丧,棺材落地则视为不舍亲人。而夭折或暴死之人的棺材落地,则代表逝者有极强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情况下,若不处理得当,必生灾祸。

还有一个版本,就是:落棺即为墓地,此乃天意如此。这个版本,据说可以追溯到诸葛亮身后之事。

下面这个故事,就与这个传说有关。

符家寨是湘西的一个偏远小村寨,村寨中生活着一对特殊的母子,母亲80多岁,儿子50多岁。

这对特殊的母子,原来也是一个完整的家,一对夫妇养育了五个孩子:四个女子、一个儿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四个女儿先后出嫁,丈夫七十多岁时病逝,这个家,常年居住的,只有老母亲和儿子。

儿子不呆不傻,按理说,是该有婆娘儿女的,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只是,有时间,命运就是喜欢不按常理出牌。

这个儿子叫林森,起这个名字,估计出生时,是不是五行缺木,但一补就是五个“木”,是否补得有点太过量了,才导致后面命运的捉弄,只有天知道。

这个林森,在小时候过得很滋润。可以想象,爸妈就这么一个小儿子,肯定视为珍宝,加上上面四个姐姐的爱护有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也很正常,毕竟,姐姐疼弟弟,是大多女孩子的天性。

林森在年轻时,也是有些资本的。说不上相貌堂堂,但也算五官端正;说不上青年才俊,但小学还是混毕业了的;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有几个姐姐帮衬,丰衣足食是没问题的。

也许正因为条件不错,一定程度上,反而害了他。

年轻的林森,在择偶上很苛刻:胖了不要,瘦了不要,长得不好看的不要,没有气质的不要,性格合不来的不要,家里穷的不要。

一道道门槛,拦下了不少姻缘。后来,随着年纪的变大,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用降维打击方式,试着勉强处了几个女的,但不是这里原因,就是那里原因,总之,没有一个成功带回家过年的。

由于缺乏文化,又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在外东奔西走的日子,也只能干些进低端厂、打临时工的活儿,心情不好时,就干脆什么也不做,就靠着几个姐姐轮番接济度日。

这种状态,一晃就是多年,高不成低不就,如今50多岁了,还是孑然一身。

手脚慢了,在工厂里打工没人要;年纪大了,做临时工又感到有些吃力,再加上家里有一个80多岁的老娘,需要照顾,林森便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

在林森回来的那段日子里,老太太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在自己最后的人生岁月里,有儿子时时陪在身边尽孝,不能不说是一种福气。另一方面,儿子五十多岁了,无儿无女无老婆,再过几年,也变成老头子了,孤独终老已成定局,想到这些,不免暗暗伤心落泪。

两年过去后,刚过完84岁生日,老太太无疾而终。

对林森而言,早年虽然没照顾到双亲,但在老娘最后的日子里,由他陪伴着度过,也算内心无憾,在接下来的几天葬礼上,他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哀伤表情。

出殡那天,天上下起了小雨,这并不影响既定的程序,一切按照惯例进行,一大早,帮忙的人就过来了,室内,煮饭的,炒菜的,炊烟四起,忙得不亦乐乎;室外,找的找抬山杠,划的划蔑条,拿的拿绳索,井然有序,人人各司其职。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吉时一到,众人就位,抬棺启程。

开始还一切正常,虽然棺材较重,但人多力量大,抬的抬,拉的拉,推的推,扯的扯,每逢爬坡过坎,穿林越沟时,众人一拥而上,棺材抬起飞跑。

这时,队伍中就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开始提醒:刚下过雨,路上滑,你们要注意脚下,尽量走慢点,走稳当点。

抬棺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20几岁的年青人,个个年轻气盛,几声呦喝,把老者的提醒声几乎淹没。

俗话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离墓地还有里把路时,老人们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由于速度过快,路上湿滑,有的地方还是泞泥路,再加上有几个抬竹竿的年轻人穿的是皮鞋,一下子没注意,皮鞋在泞泥路一打滑,人和棺材瞬间落地。

万幸的是,年轻人动作还算麻利,抽身得快,人没有被棺材砸着。

看到这一幕,众人顿时乱作一团。

“拐哒,拐哒,添卵了”——有人小声嘀咕。

“慈棺落地为不舍,莫非是老太太放心不下儿了?”——有人开始揣测。

“落棺即为墓地,莫非天意如此,老太太看上这块地皮了?“——有人继续推敲。

“讲卵话,这是大路上,怎么可能埋人?再说了,那个新挖的墓地怎么办?”——有人马上质疑。

孝子孝女们,看到这一幕,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内心充满了矛盾:一边是想责怪抬棺的人不小心,但一边又说不出口,毕竟人家不是故意的,而且都是看在邻居的面子,义务来帮忙的。短暂的内心冲突后,只能一个个纷纷跪下来,大放悲声:“我苦命的娘啊.....”

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大家都没有处理经验,就在众人都六神无主时,一位老者站了出来,经过和主科的道士短暂商量后,开始向人群喊话:各位孝男孝女,各位乡亲父老,都不要急,都不要慌,现在我们大家马上做以下三件事,相信老太太不会怪罪大家的。

第一件事,请拿长板登的两位乡亲,在路上把两张长板登摆正摆好,再请各位乡亲父老,把老太太的棺材抬起来,放在板登上去。

第二件事,请孝男孝女们一个个在棺材前站好,一起给老太太磕三个头,请求她老人家饶恕扶灵失职。

第三件事,请所有送老太太最后一程的乡亲们都过来下,让我们大家一起给老太太作三个揖,请求她老人家莫怪罪大家的无心之过。

众人听令,神情肃穆,项项照做,恭敬虔诚。

事毕,老者拖着仓凉的悲声长呼:“重新起灵!老嫂子安心上路,一路走好!”

随着抢天呼地的琐呐声和阵阵鞭炮声响起,浩浩荡荡地送葬队伍,又重新秩序井然的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