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章 女婿摔盆引众怒
彭老先生去世后,在热闹的葬礼上,因为摔盆事宜,儿子彭凡和女婿张峰的关系一下子闹僵了,引来寨上人也议论纷纷。
怎么回事呢?
原来,彭老先生所在的彭家寨,一直在传承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家中老人去世后,在出殡起灵时,要由逝者的长子或长孙摔丧盆,丧盆又叫老盆,是人死去后在灵前一直烧纸钱的瓦盆。丧盆摔得越碎越好,取其岁岁平安之意。但若是一下没摔碎,切忌不能摔第二次,要由抬棺的人进行踩碎。
不知是瓦盆的质量太好,还是孝子的力量太弱,出殡那天,按照老传统,儿子彭凡举盆摔下,竟然没摔碎,只摔缺一角,就在大家面面相覤时,不知是不懂规矩,还是有其它想法,正在前面打幡引路的女婿张峰,竟然快速跑过来,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便捡起没摔碎的瓦盆,举过头顶,重新砸了下去......
按照老传统,分分钟时间,这毛脚女婿张峰便连犯二戒:第一,女婿是没有资格摔盆的,但他却主动摔了;第二,这瓦盆是不能连摔两次的,否则,兆头不好,他偏偏也做了。
一时间,大家不觉议论纷纷起来,说什么的都有:
“这个卵儿太不懂哈数了,别人家有儿,你一个女婿,有什么资格摔盆?”
“真是个卵哈包,哪壶不开他偏偏提哪壶,手脚偏偏还快得很,这瓦盆哪能摔第二次啊?”
“他是真不懂还是故意搞的?若是真不懂,还情有可原,若是故意搞的,那他硬是想讨家伙背啊!”
看着这一系列骚操作,彭凡对这个妹夫,也是窝了一肚子火,想当场发作,又担心把场面搞得更乱,只能咬牙强忍着,铁青着脸,愤怒的眼光,盯着张峰,差点喷出火来。
看到如此情形,张峰这边,也是一股股火气往上冒,心想:看见大舅哥没摔碎瓦盆,本想跑过来救下场,没想到会惹下这么大的麻烦,妈的,是些什么破规矩?嘴巴动了动,但终究没说出声。
看到这种尴尬场面,倒是一些老人们帮忙打起了圆场:“不知者不为罪!不知者百无禁忌!出殡吉时已到,送彭老先生出门吧,辛苦大家伙了,老先生会保佑大家都健康发财的......”
老人们已打圆场,年轻人也不便继续较真。
送葬途中,担心张峰这个毛脚女婿再做出一些失格的事情,一个慈祥的长辈,主动靠近张峰,一边知导张峰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一边断断续续的讲述着“摔丧盆”的来历及注意事项,听完后,张峰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大家对他这个女婿这么不满了。
原来,摔瓦盆的来历,来源于陶业祖师爷“商圣”范蠡。
据说,范蠡烧制陶器发了财,每年的3月半和10月半时,他都要为穷人设棚施粥,此举很受百姓敬重,跟他学做陶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他又把制作陶器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百姓。
但有钱人也有自己的烦恼,钱财、地位、名声,范蠡一样不缺,最大的遗憾却是:膝下无子。
范蠡时常想:自己死后家业应该交给谁呢?一天,他把乡邻们都请来,取出头一天做的老盆,让大家帮忙想想办法。
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建言献策。
有的说:献给皇上吧,作为皇宫中的宝物,会被人们世世代代的记住和珍藏的。
有的说:用红缎子包起来吧,供在神龛上,想您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让您的故事代代相传......
这些建议,看起来都不错,但范蠡却摇摇头,微笑着并不搭话。
这时,有一个年轻人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时候,我给您摔了吧!
没想到,这个建议,竟被范蠡采纳了。
他兴高采烈地对着大家说:“等我百年归寿后,就将这份家业交给这个年轻人了,大家都给作个证吧。”
不久,范蠡去世后,在大家的见证下,那个年轻人作为孝子,风风光光地把范蠡送上了山,让他入土为安。同时,作为孝子,自然也继承了范蠡的家业和乐善好施的家训。
为了纪念范蠡生前的恩德,自此以后,人们开始效仿他的传钵方法,家中老人去世后,人们就买来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前,将瓦盆儿用力摔在地上。
清脆的响声和四分五裂的碎片,其实都在暗示亲友:人已经去世了,再多的不舍和遗憾终将有一个结束的时候,而此时就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丧葬习俗,慢慢变成了中国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
谁摔了“老盆”,谁就清收家业。所以,摔盆儿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分家产。
这摔盆的资格,也是极有讲究的:一个老人去世,只能摔一次,不得重复摔。
摔盆应由长子摔;长子不在,则长子长孙摔;无长子、长子长孙,则次子摔;若无次子以其它各子,长幼轮序、嫡庶伦序;若无子,则由同姓亲族中血缘最近的堂侄摔……
断断续续地说完这些,村中老人看了看张峰,补充道:“你是一个不错的小伙子,在城里打拼很有上进心,平时手脚也勤快,这些都是优点。”
“但是,遇到这些生离死别的大事时,特别是在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比较看重的地方,最好先了解了解,打听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了,大家对你这个姑爷,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意见了!”
“那是,那是,以前老听别人说要入乡随俗,以为那是迂腐,不以为然,今天终于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