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二世及其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放荡不羁的女王之妹

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还记忆犹新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忘记1952年2月伊丽莎白即位时,英国严峻的国内形势。战争耗尽了英国的国库,人民身心疲惫。伟大胜利带给人们的高涨情绪很快消失殆尽。丘吉尔和保守党被迫下台。克莱门特·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政府设计了一个宏伟蓝图——将英国建设成为一个福利国家,对医疗和教育进行彻底变革,同时还要保持全球帝国的地位。6年的战争结束后,英国经历了9年的财政紧缩,并采取了粮食定量配给制。凡是年满18岁、身体健康的男性全部被征入伍,服两年兵役。他们中许多人都参加了战争,如平息马来亚叛乱之战,更致命的是,很多人成了冷战期间朝鲜战争中的牺牲品。1946年至1947年的冬天是50年来最酷寒的一个冬天。威斯敏斯特的泰晤士河都结了冰[4]。整个国家燃料供给短缺,不得不实行煤炭定量供应。1947年年末,在经历了数月的苦难之后,伊丽莎白公主和菲利普·蒙巴顿中尉的婚礼给人们带来了些许轻松。英国海外共同体以结婚礼物为名义,向英国运送了数百吨不易腐烂的食物。这些食物全部由伊丽莎白按她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分配。在她的安排下,这些食物被送到白金汉宫的厨房里进行分类后包成小包,分给那些丧夫守寡者和养老金领取者。收到食物的同时,每个人还收到了公主的一封亲笔信。

因此,若对伊丽莎白长期的统治进行评价的话,不得不提的就是她以及她的子民在英国形势最严峻时所发挥的洞察力,以及她对英国王权(那时已摇摇欲坠)概念的重新定义。对她而言,即位前与即位后的生活将截然不同。她的记忆一定比大部分人的记忆更加深刻,因为在她还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女子时,她就被迫扮演起统领国家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荒唐但却无奈。她别无选择。这样的记忆她怎能忘记?

表面上看,1953年举行的伊丽莎白加冕典礼似乎是一个能够体现国泰民安的重要时刻。那个时候英国只有不足200万家庭拥有电视,其余2000多万人只能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收听加冕盛况。人们聚集在图像模糊、不停闪烁的黑白小电视机屏幕前,对于这举国同庆的罕见大典,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与150年前纳尔逊海军中将取得特拉法尔加战役胜利后,在全国各市、镇和乡村举行的庆祝活动有异曲同工之效,为了传递胜利的消息,每条山脉上的灯塔同时被点亮,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

年轻的女王完成了神圣的中世纪加冕仪式,整个全过程首次全面地呈现在她的子民眼前,既新颖又引人入胜。电视转播加冕仪式是王室政策迈出的重大一步。这一步体现了君主的平易近人,展示了王室的开明。这一壮举,因与时代格格不入而更具魅力,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

对于电视转播女王的加冕仪式,还存在一种更加愤世嫉俗的观点,那就是伊丽莎白是被政治家利用了,期望通过电视转播在《新伊丽莎白时代》的标题下,重塑王室形象。她年轻貌美,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是这个角色的完美选择。加冕仪式经过精心筹划,尽可能不露奢华,因为那个时候英国数百万普通民众还生活在冰冷的房屋中,仔细盘算着食物配给制度下的每一顿餐食。

丘吉尔是加冕仪式的策划人之一,战后下台后再度出任首相。他没有听从粮食大臣限供食物的建议,而是下令在加冕仪式结束前糖果供应不受限。大臣警告他这样会引起食物短缺的混乱局面,但是他们的建议都被首相驳回了。

女王现身于电视转播嘉年华之中,旨在强化伟大帝国的形象,给人们以良好的感觉。这一刻,整个国家的人民似乎都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女王乘坐一辆黄金马车(乔治三世在1762年加冕时首次使用)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缓缓驶来,护卫队都来自军营(军营虽然新粉刷过,外面看着光鲜,里面却如肮脏的贫民窟一般)。随后女王检阅了皇家海军舰队,在温莎城堡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并燃放烟花;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观看了《荣光女王》的首映礼,这部歌剧是由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专为君主加冕加班加点拼凑而成的。

伊丽莎白加冕时期所创下的票房是好莱坞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外丰富多彩的舞会、宴会以及聚会,尽显奢华,是战争前的人们闻所未闻的。电视转播庆典仪式时,即便其奢华程度已然有所控制,但其气派程度仍然是其他国家不可超越的。整场盛会犹如一场由塞西尔·德米勒[5]负责导演,诺埃尔·科沃德[6]负责作曲,佩勒姆·格伦维尔·沃德豪斯[7]负责服装,在鲁里坦尼亚王国[8]上演的一场浪漫史诗。

3年后,人们便对新伊丽莎白时代的承诺失去信念。王权的大厦随着英法入侵埃及争夺苏伊士运河开始崩溃坍塌。这场战争英国耗资约3亿英镑,权威与声望扫地。看来糖果限量的警告只是个幌子——糖果其实很充足。

* * *

加冕典礼上,几双敏锐的眼睛发现了两个嘉宾之间的亲昵举动,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轻轻拍掉了王室侍官彼得·汤森德制服上的一点灰尘。这一举动所暗示的爱慕之意,成了王宫中的一颗定时炸弹。英国媒体的编辑们虽然完全明白这一动作的含义,但是并没有将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件事上。然而,两人在欧美的一个熟人却对他们俩的关系观察了很久,还在一个八卦栏目中对此事进行过暗示。美国驻伦敦大使的女儿沙曼·道格拉斯和玛格丽特是密友,告诉过她大教堂中的那一幕在纽约引起了轰动。从某种程度上说,爱德华和辛普森夫人的故事再次上演,国外数百万人已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公主与汤森德的故事时,英国公众却都被蒙在鼓里。

对于女王而言,这将是公众对她进行的首次审判,定会对她造成伤害。自己亲妹妹的私生活突然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更敏感、更私密的呢?然而决定结果的道德标准并不是由女王制定的。更糟的是,女王既是姐姐又是君主的双重身份让她备受折磨。按照传统,她作为英国国教最高统治者必须捍卫最严格的行为准则。她的朝臣们也没有给她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建议,因为总的来说,他们根本控制不了公众的情绪。

* * *

早在1944年2月,离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仅数月之遥时,一名身材纤细、略显憔悴的英国皇家空军军官被召进白厅[9]空军部。这个人就是彼得·汤森德,一位退伍战斗机飞行员,曾参加过不列颠之战[10]。一线飞行员的劳动强度很大,汤森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显苍老,并患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11]。晋升为上尉之后退出现役,被派去给一个训练小队当教导员。之后通过动用一些关系,他被空军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爵士召回,告诉他乔治六世正在寻找新的贴身侍官。汤森德根本不清楚贴身侍官的工作是什么,波塔尔向他解释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从国王醒来那一刻起一直到国王就寝,照顾国王的生活起居。此外,国王目前的贴身侍官们都是从家族或军队严格按照传统选出来的,国王对他们很不满意,因此想招募一名有丰富战斗经历的人。这符合乔治六世的性格,他喜欢与那些未受王宫这个金丝笼束缚、了解外面世界的人为伴。

国王亲自面试了汤森德之后,后者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面试结束,王室管家皮尔斯·莱格爵士——关系亲密的朋友们都称他“乔伊”,带领汤森德从白金汉宫的王室公寓离开时,遇见了两名年轻女孩。莱格向汤森德介绍了当时17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和14岁的玛格丽特公主。

事实证明汤森德十分胜任这份工作,最后成了王室不可或缺的副管家。1952年2月,国王去世后,他的遗孀,即现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母后,让汤森德去她的新家克拉伦斯宫担任审计官。汤森德接任该职几个月后,与妻子罗丝玛丽离婚,两个儿子交由前妻抚养。两个月后,前妻嫁给了肖像画家菲利普·德·拉斯洛的儿子约翰·德·拉斯洛。

汤森德在王宫的工作严重影响了他的婚姻,尤其是在国王从生病到去世期间。玛格丽特公主与父亲的关系非常亲密,父亲去世后她与汤森德相互慰藉,不顾后果地坠入爱河。加冕仪式结束前,伦敦报纸都自觉地掩盖了这一新闻,期望王室能主动承认这一事实。中校约翰·科尔维尔在战争期间曾担任白厅政治要员,服务于丘吉尔。伊丽莎白即位之前他被任命为伊丽莎白的私人秘书,亦被误认为是报社编辑和王宫之间的官方联系人。他一开始还心存侥幸地期望这事能不了了之,却没想到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加冕大典结束后不到两个星期,这条新闻便传遍英国大街小巷。《人民报》[12]的头版醒目地写着:

英国的公众应该知道,现在欧洲和美国的报纸上已经公然断定公主爱上了一个已婚男士,并意欲下嫁此人……每份报纸都指明此已婚男士就是空军上校汤森德。

《人民报》还特意指出“英国官方未对此消息做出否定回应”,这里的官方实际暗指的就是科尔维尔。

对于女王的子民来说,大部分人看到这个消息非但没有表现出震惊,反而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个感人且温暖的浪漫故事。汤森德虽然比玛格丽特年长15岁,但这也算不上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而玛格丽特当时芳龄23,也到了可以为自己做主的年龄。此外,在汤森德的离婚案中,他并不是过错方。汤森德在王宫中的上级是女王的私人秘书汤米·拉塞尔斯。当汤森德告诉上级他深爱着玛格丽特时,拉塞尔斯引用了英国首相夫人卡洛琳·兰姆夫人评价拜伦勋爵[13]的一句话:“你不是疯了就是脑子坏了。”在电视剧《王冠》中,拉塞尔斯被塑造成了一个滑稽的反派角色——一个保守分子,容不得丝毫违背维多利亚朝代标准的行为。他的装扮传统守旧,十分契合这个角色,一套深色马甲西服配西裤,口袋中挂着手表链,衬衫的领子坚硬笔挺,留着“一战”将军的标志性胡子。他出身名门,把为王室服务视为一种职业,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严阵以待。他在王宫服务的时间足够长久,必然深知抑或隐藏了众多王室丑闻。汤森德和玛格丽特都很讨厌拉塞尔斯。她后来甚至说过:“我诅咒他快点进坟墓。”

汤森德在1978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说,温斯顿·丘吉尔非常反对他们的恋情,但是7年后出版的科尔维尔日记中叙述的情况却与之相反。科尔维尔在日记中写道,拉塞尔斯开车去了丘吉尔位于肯特郡的乡间别墅查特韦尔庄园,向他报告了玛格丽特欲下嫁汤森德一事。拉塞尔斯离开后,丘吉尔当即评论道:“真爱之河就应顺流而下。”还说“什么都阻挡不了这‘天造地设’的一对”。丘吉尔夫人却不敢苟同,并警告丈夫小心犯下与逊位危机时选择支持国王的相同错误。

国家的当权者们与她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坚定地认为,这样的丑闻一定有损于女王的威严。同时他们还搬出了《皇家婚姻法》和《英国国教法令》第107号教规,婚姻法规定玛格丽特25岁之前结婚必须得到姐姐的许可,而教规中有禁止离婚的规定。王室权贵普遍反对两人结婚,最后汤森德被发配到布鲁塞尔,在英国大使馆当一名空军武官。

一边是政治、法律和教会施加的高压,一边是亲妹妹的感情,女王也备感无奈,实难两全。刚得知妹妹的浪漫爱情时,女王和菲利普王子还邀请玛格丽特和汤森德到王宫共进晚餐,就好像家长对孩子们的恋情不放心,通过吃饭来考验年轻恋人之间的感情是否认真一样。当然,汤森德的人品无须考察,毕竟他已经为王室服务了近12年。菲利普和汤森德的渊源在汤森德来王室之前就开始了:菲利普曾经在一艘皇家海军驱逐舰服役,当时的舰长就是彼得的哥哥迈克尔·汤森德。无论是在白金汉宫还是在温莎城堡,菲利普和汤森德经常在一起打壁球和羽毛球。晚餐期间,菲利普认为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并不是什么问题,还时不时地开一些男人之间的玩笑。总体来说与女王相比,他对这对恋人的态度更为乐观,认为一定有办法让两人结为伉俪。玛格丽特后来说:“在这件事上他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然而,还有一个声音对女王的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女王的母后。没有谁比女王母后更了解汤森德——毕竟,她曾把他从宫中带回去打理自己的家。在这之前,她也见证了汤森德对国王的忠心,国王和他相处得也十分愉快。然而这些都只是过去的回忆,并没有影响太后对他和玛格丽特公主之间恋情的看法——她相信,国王如果在世,是绝对不会同意小女儿与汤森德结婚的。至于女王,历史没有记载她究竟是如何平衡萦绕在她脑海中的各种声音的。最后,她建议妹妹再等两年,等到了25岁,她就可以和汤森德结婚了。玛格丽特相信了她。困扰玛格丽特终生的两幕悲剧中的第一幕就此结束。然而这两幕悲剧被一些胆大妄为的八卦报纸盯上,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咄咄逼人的架势审查王室。

* * *

在玛格丽特的第二幕悲剧上演前夕,我来到了伦敦,更细致地了解了相关情况。1955年夏,我在一个小报社《每日简报》中谋得了一个副编辑职务。报社位于律师学院和鲁德门广场之间,人们把这里统称为舰队街。还真没有哪种行业能像英国新闻业这样因为一个具体的地点而引人注目;自18世纪以来,这个地区——一开始叫葛拉布街[14]——就是国家的情报站,上到政治经济下到市井八卦,收集的情报简直包罗万象。就是在这里,像丹尼尔·笛福[15]

和威廉·科贝特这样的小册子作者也开足马力猛烈抨击君主制和统治阶层。查尔斯·狄更斯也在此悄无声息地当起了记者,揭露各种低劣不端行为。19世纪末期,第一批流行日报产生了。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出现,这些日报的发展蒸蒸日上。1955年,新闻行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对于一个从外省来的年轻记者(我曾是利物浦的一个小报记者)而言,这里是开创事业最具诱惑力的地方。

如那个时代的诸多报纸一样,《每日简报》现在早已销声匿迹。当时,我很快就发现报社的记者们都喜欢对劣势群体穷追不舍,这与我在利物浦所经历的情况类似。舰队街最出类拔萃的小报当属《每日镜报》,被誉为小报之母。巴萨罗穆的小报自成一格,曾经动摇了爱德华八世的统治,后来发展成为英国最畅销的报纸。报纸的编辑休·卡德利普极具远见卓识,在他的带领下,小报与工党结盟形成了一支强力有的政治力量,每天都有爆炸性新闻爆出。《每日简报》的编辑伯特·冈恩名气虽然没有他当诗人的儿子托姆那么大,但是在1955年,他也曾是一位经验丰富受人尊敬的编辑。《每日简报》表面上与《每日镜报》很相似,但是缺少对市场的把握。冈恩不断从比弗布鲁克爵士创办的《每日快报》中挖掘人才,以期为报社增添活力。他的思路是想将《每日快报》高端复杂的特点与《每日镜报》强大的“普通人”魅力结合起来。我当时进了报社的职能部门。

1955年8月21日,我进报社工作几周后,玛格丽特公主迎来了她25岁的生日。

和舰队街其他报社一样,我们了解到汤森德已经从国外回来。随着公主生日的临近,他与公主的爱情故事将再次点燃公众的热情。汤森德没有王宫的约束,因此记者们每天如影随形。玛格丽特公主当时在加勒比地区进行皇家访问,在那里能读到美国报纸。公主的爱情故事对于美国的报纸而言,是逊位事件后又一条重大王室新闻。《纽约邮报》上印着《公主与飞行员即将大婚》的大标题,似乎比那对情侣本人更加确定这段姻缘的可能性。

《每日简报》的编辑们也意识到,就在汤森德被逐于布鲁塞尔期间,玛格丽特精心策划了一场伪装大戏。当时不断有“玛格丽特已安定下来”的报道出现,她还挑选了一大群王公贵族围在她身边,这群人中不乏男性追求者。然而,我们没有意料到的是玛格丽特和汤森德每个周末其实一直在密友们的别墅中幽会。生日时间到,然后就结束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冈恩引用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线人的话,说首相安东尼·艾登(丘吉尔的继任者)极力反对这场婚姻。他在此事中有多么虚伪无需强调:艾登本人就离过婚,又娶了一位比他年轻很多的女人。但是王宫中所有老资格的朝臣和教会教士都再次结成统一战线,反对玛格丽特和汤森德的婚事。没人知道女王心里的真实想法,但是显然君主制会因此走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并将成为各大报纸舆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