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与环境

目标决定行动方向,它是指在现实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经过努力希望实现或者达到的结果。目标具有阶段性,按照各阶段时间长短,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规划”[1]相比于“两个一百年目标”[2]是短期目标,而“两个一百年目标”则是长期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企业在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希望实现的结果。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由于企业的制度环境、性质、治理结构和发展战略的差异,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三种。

(一)利润最大化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由此可见,盈利是企业的目的,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天然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为如此。[3]因此,早期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由于企业利润指标容易计量且较为直观,所以,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较容易接受。但同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它是一个绝对数指标,无法直观反映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2)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3)无法直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风险;(4)易导致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短期化;(5)易被企业操纵。

鉴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逐渐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是指股东在企业中所拥有的财产的市场价值。如果企业是上市公司,且在有效市场条件下,那么股东财富就可以用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的市场价格的乘积来衡量。如果企业是非上市公司,则股东财富可以用资产评估师对股东在企业中拥有的财产按照资产评估准则进行评估的结果来衡量。

从契约论的观点看,企业是政府、股东、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以及职工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契约组合体。这些利益主体在企业中分享收益的地位相同吗?按照风险收益理论和破产法的相关规定,由于股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最大,因此,股东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是自然而然的。在此情形下,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1)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股票价格或者财产评估价中能够反映货币时间价值;(2)考虑了企业的风险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能够在股票价格或者财产评估价中得到反映;(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追逐当期利润的短期行为,因为影响股票价格或者财产评估价的更主要因素是未来预期的利润,而不是当期利润;(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由股利折现模型可知,影响股价或者资产评估价的主要因素是未来的现金股利以及相应的折现率,而不是利润。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1)强调股东利益,缺乏对企业发展中“命运与利益共同体”的考量,不利于合力的形成;(2)适合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使用起来较为困难;(3)客观性和正确性难以评价,因为影响公司股票价格或者资产评估价的因素较多。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市场交易的价值,它是企业品牌价值、核心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销售渠道价值等的集合体,是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综合体现和反映。由契约理论可知,企业就是政府、股东、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以及职工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契约组合体。由此可见,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企业是相关利益主体的企业而不仅是所有者(股东)的企业。

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主要具有以下优势:(1)考虑了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2)考虑了企业货币时间价值,并用时间价值的观念对企业价值进行了计量;(3)考虑了企业报酬与风险的关系。其最大的局限或者不足就是企业价值计量的非直观性,致使人们对其理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尽管如此,由于其把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均纳入了财务管理目标的构成框架,因此,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也逐渐为更多人所接受。

二、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冲突与协调

(一)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

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企业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上出现差异或者冲突是很正常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所有者把企业委托给擅长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即经营者经营管理,并按照相关聘任协议,结合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给经营者提供报酬。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声誉机制理论,在信息不对称和声誉软约束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可能会利用其拥有关于企业更多信息的优势,背离所有者的目标,尽量增加其个人的本无必要的各种“在职消费”收益,从而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协调两者利益目标冲突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两种:(1)解聘。根据企业治理制度安排,所有者可以通过董事会提出解聘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经营者的议案。相关议案在股东大会通过后,企业就可以解聘对其“不忠”的经营者。在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上,经营者会因“不忠”被雇主解聘的“污点”经历而声誉受损,并受到惩罚。因此,解聘作为一种约束性手段会让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去帮所有者实现目标。(2)激励。这是指在薪酬制度安排上,把经营者的报酬与企业经营绩效密切挂钩。通过把短期激励措施(工资、奖金和津贴或者年薪等)和长期激励措施(管理层持股和股票期权等)结合起来,促使经营者自觉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从而有效保障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

大股东和中小股东虽然都是企业股东,但是由于大股东是企业的控股股东,能够影响和控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掌控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权,而中小股东基本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所以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在对企业经营信息的了解方面存在严重不对称的情况。在此情形下,如果缺乏合理的对大股东约束的制度性安排,那么中小股东的利益就很容易遭到大股东的侵害。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方式有:(1)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企业利润;(2)非法占用企业资金,或者以企业名义进行担保或者恶意筹资;(3)向大股东派出的高级管理者支付过高的报酬;(4)制定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

协调两者目标冲突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三种:(1)独立董事制度安排。在企业治理制度安排中,企业要明确要求董事会中有不低于三分之一的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不持有企业股份的外部独立董事,此制度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另外,还要加大对独立董事不作为或者履职不到位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从而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作用,不再是“花瓶”和摆设。(2)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企业要严格规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相关要求,并按照要求及时、完整、准确地披露信息,使中小股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更多知情权,从而有效避免大股东暗箱操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3)集体诉讼。集体诉讼是指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诉讼人数过多,致使每个诉讼人单独起诉成本过高或者所有诉讼人无法全体进行诉讼,安排由其中一人或数人为共同利益起诉或应诉的一种法律制度安排。集体诉讼是中小股东在利益受到损害后经常使用的一种维权方式。当一人或者多人代表所有人诉讼成功时,所有人都将享受诉讼成功带来的成果。

(三)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

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的目标是能够按照贷款合同或协议及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保证贷出款项的安全性,降低贷款回收的违约风险。企业的目标是充分发挥贷款资金的最大作用,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由此可见,两者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当贷款资金进入企业后,企业由于经营环境变化较快,有时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而调整贷款资金的使用用途,致使债权人对贷出资金的使用权失去了控制,从而增加了贷出资金的收回风险。

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主要方式有三种:(1)变更贷款资金使用用途。企业在未经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将贷款投资于风险更高的项目。(2)扩大现有债务规模。企业在未经现有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举借新债,扩大债务规模,致使原债权人的风险增加。(3)增加现金股利支付。企业在未经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从而间接影响债权人的利益;(4)随意处置企业资产。企业在未经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处置企业资产,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进而影响债权人的权益。

协调两者目标冲突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两种:(1)完善借款合同。它主要是指债权人在借出款项时,要在借款合同中明确限制或禁止因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自身权益受损的限制性条款。例如,限制贷款用途变更、限制额外的财务杠杆、限制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严格债务担保和大额资产处理等条款。(2)提前收回借款并不再借款。债权人发现企业有严重侵害其权益的意图和行为时,会提前收回借款并不再为其提供新的借款。

(四)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

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和微观基础,政府是维护企业依法合规、安全有序经营的重要保障。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公共利益服务,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由此可见,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其主要表现为:(1)政府征税和企业纳税之间的冲突。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常会想方设法避税,尽量少交税。政府为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必须为社会提供公共利益服务(国防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秩序维护等),而公共利益服务的提供需要资金支持和保障,政府征税就是为开展公共利益服务提供经济保障。(2)企业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其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运行。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积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为: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和利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参与公益捐赠等。从短期来看,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但从长期来看,积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其盈利能力增强,经营业绩快速增长。由此可见,短期内企业在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

协调两者目标冲突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两种:(1)完善企业相关税法体系,严格监管并处罚偷税漏税行为。政府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环境,及时完善包括所得税、环境保护税、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在内的与企业相关的税法体系,使企业在纳税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政府必须对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处罚,使其能够自觉、及时、足额地向政府税务部门缴纳各种税款。(2)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多管齐下。首先,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次,政府通过采取行政命令、检查、查封、监督、审批和行政许可等行政手段,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最后,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税收优惠)和货币政策(利率高低)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三、财务管理的环境

任何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和文化等外部要素的集合。它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外部约束,企业财务决策必须适应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形式、治理架构、企业经营状况、企业文化以及管理者的资源禀赋等内部因素的集合。它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内部约束,企业财务决策必须依赖它。企业在组织财务管理活动时,对外部环境只能适应而无法或很难通过努力改变。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硬约束,也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书仅重点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决定并影响法律环境,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

政治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经营活动所在国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和政局稳定状况等相关政治因素的集合。例如,政局稳定与否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巨大,如果国家政局稳定,企业经营活动就有良好环境,就会稳定发展;反之,如果国家政局不稳,其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必然较差,那么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很大。尤其是企业的投资活动,与国家政局稳定情况高度相关。

法律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总和。无论是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营运活动还是分配活动,都要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1.组织法规与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组织法规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它是企业成立、投资、筹资、营运和利润分配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强制性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在《公司法》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超出该法律的限制范围。按照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企业分为公司制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两种。其中,非公司制企业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虽然公司制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都是企业,但两者在责任承担、税负承担以及筹资难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非公司制企业的企业主主要承担无限责任,公司制企业的股东承担有限责任。非公司制企业的企业主一般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制企业中除了股东缴纳个人所得税外,企业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公司制企业的筹资一般要比非公司制企业容易。

2.税收法规与企业财务管理

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依法征税是国家行政权力的重要体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税收体制,税种设置、税率高低、征收范围、减免规定和优惠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影响的具体表现如下。

(1)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政策差异较大,尤其是企业所得税的差异会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各地自贸区、免税区和试验区等一般都有税收优惠政策,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投资落户。

(2)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

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通过商业借款和发行债券等债务性筹资方式筹资时,债务利息中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息的部分,均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中扣除。因此,债务性筹资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节税利益。而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等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时,其支付股利必须在所得税后的净利润中列支,即企业的所有者要承担双重纳税负担。由此可见,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安排筹资活动影响甚大。

(3)对企业营运活动的影响

在“现金为王”的今天,现金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营运活动中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由于所得税税法规定企业要及时、足额地以现金形式上缴所得税,而缴纳所得税必然会带来企业现金流出量的增加。因此,当纳税期限临近时,企业必须提前筹足现金,以避免由现金短缺导致无法及时足额缴纳税款而影响企业诚信和企业经营资金链出现断裂的风险。由此可见,税法对企业的营运活动影响非常大,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4)对企业分配活动的影响

国家税制安排不仅会影响企业税后利润的多少,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分配方式的选择。在税前利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所得税税率高,企业就要多缴税,那么其可供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总额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另外,我国资本利得税税率(截至2022年没有开征)和现金股利个人所得税税率(一般情况为20%)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企业在做分配活动决策时,尽量减少甚至不分配现金股利,把闲置资金继续投资到盈利能力强的项目上,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而使企业股价不断上升,这样投资者(股东)就可以通过处置股票,获得资本利得而不是现金股利。

(二)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时所处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的总称。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所达到的水准的统称。衡量它的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GDP的增长率)两个。企业财务管理和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势头好。经济发展速度快就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投融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企业投资的机会更多,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这必然会对企业的投资和筹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有规律地扩张和收缩,不断地周期性循环的总称。一般一个经济周期大体上包括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决策大不相同,即经济周期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影响非常大。在经济衰退阶段,企业一般应减少投资、筹资和分配,以度过“寒冷冬天”。在经济萧条阶段,企业一般应停止投资、筹资和分配,加强营运活动管理,以熬过“严寒冬季”。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一般应充分利用政府相关政策,逐渐加大投资和筹资力度,合理安排营运活动,以迎接“温暖春天”。在经济繁荣阶段,企业一般应抓住发展良机,增加投资、筹资和分配,同时加强对营运活动的风险管理,以享受“明媚春天”的美好时光。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并引起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为防止货币贬值给持有现金带来的损失,通常会加大投资力度并调整投资结构,如购买保值性比较强的设备以及原材料等资产。另外,企业也可以加大分配力度,如此不仅能够改善投资者的消费状况,也可以让投资者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投资避险品种。由此可见,通货膨胀的确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4.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原则和措施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外汇外贸政策等。财政政策主要以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转移支付和税率为手段,促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如果政府调高某类企业的相关税率或取消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就意味着政府不鼓励或不支持该类企业的发展,那么该类企业就应减少并逐渐退出原投资领域。由此可见,财政政策会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为手段,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筹资活动和分配活动。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关于产业政策和外汇外贸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此处不再赘述。

5.资本市场完善程度

资本市场完善程度主要是指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层次结构架构的完善情况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情况的统称。如果企业所在国或地区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层次结构架构较为完善,且资本市场有效[4],那么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就会更加宽广,经营信息就能及时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反映。这就必然会使企业的筹资成本降低、投资盈利的机会增大、披露的营运活动和分配活动信息更具市场价值。由此可见,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四大财务活动有直接影响。

(三)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即资金能够在有效市场机制作用下顺畅地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的场所。金融市场环境是指金融市场参与者(企业、个人、政府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会等)运用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等),以利率为主要调节手段,通过金融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促使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有序流动的各种要素集合。

利率对资本的供求和流向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当资本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资本供应增加、资本需求减少;当资本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资本供应减少、资本需求增加。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它主要由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和风险补偿率构成。其中,纯利率是指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市场平均利率,一般用无通货膨胀情况下国库券的利率衡量;通货膨胀补偿率是指为了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报酬率下降的损失,资金供给方在纯利率的基础上增加的报酬附加率部分,一般用通货膨胀情况下国库券的利率衡量;风险补偿率是指资金供给方为弥补借款人可能发生的违约、流动性和到期风险而增加的报酬补偿率,它由违约风险补偿率(借款人无法按时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流动性风险补偿率(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和到期风险补偿率(到期时间长短不同)组成。

金融市场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直接环境,它和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密切相关。如果企业需要发挥短期闲置资金的作用,就可以将其投资于金融市场上的各种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如果企业需要筹集资金,就可以通过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机构(银行或非银行)借款或者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直接筹集。另外,金融市场的利率波动的信息可为企业营运活动和分配活动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利率上升,就意味着企业筹资成本会提高。在此情况下,企业必须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尽量减少现金股利分配,并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使其和流动负债的周转周期相匹配,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由此可见,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刻也离不开金融市场。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下长期形成的信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被社会公认的各种行为规范的集合。每个企业都是特定社会形态下的企业,因此,其财务管理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形态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例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信仰,民族信仰又会影响其居所、饮食和服饰等,而企业要在民族化特征较为明显的地区或国家进行投资,一定要和当地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相一致,否则就可能引起文化冲突,进而导致投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