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卷耳
《卷耳》这首诗很有意思,历来争议很多,有不同的解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两首诗拼合而成的,所以比较难以理解。真的是这样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卷耳是一种草本植物,据说它的形状就是像小老鼠的耳朵,卷在一起的,所以看起来很可爱。它的嫩苗是可以食用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涮火锅时吃的叶子菜。“采采”就是说这种植物长得很茂盛,你可以不停地采摘,一会儿就能够采到很多。但下一句却很好玩,说“不盈顷筐”,就是连一个浅浅的筐子都装不满。为什么这样呢?难道做的都是无用功吗?
答案来了,下一句说: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寘”是放置的意思,“周行”就是这条路非常通达,是官道、大道。这个采摘卷耳的女孩子,她的心思根本不在采摘上,她一直在向大道上张望,对手里的活就心不在焉,这就是有心事,叫“嗟我怀人”,她在想着心上人。我心里有个人,所以眼前的一切都不能让我提起兴趣,我望着远方的路,看是否有我心上人的身影出现。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采摘了半天那个浅浅的筐子都没有装满,这个女孩子当年在这里看见心上人离开,她就相信这儿也会是他归来的地方,这条路就成了她的期盼,心里存着事儿,手上就干不好别的活了。
这就是中国式的感情——它非常含蓄,不会很直白地说: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在表达相思。欧阳修有一首词,《踏莎行》中有一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是在讲,我眼睛看到的地方都没有你。就像这个无心采摘卷耳的女子,她也在想着这个大路尽头,会不会有一个身影出现?是不是自己的心上人?她的心上人在远方,而古人出行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儿,我们猜测,有可能她的心上人是被国家派去做更重要的事了,这就造成了夫妻的分离,或者是有情人无法相见。
“诗经时代”诞生了很多表达思念的诗歌,成为人类情感表达的范式。在此之前,我们想念一个人,想到所有的事都提不起兴致,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首《卷耳》就开创了一种表达思念的写作方式,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其实就是思念之悲,这种力量非常大;还有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不知道是谁家的心上人——这些表达都是承继了《诗经》的传统。
从表面上来看,《卷耳》第一章是写一个女子思念丈夫,到了第二、三、四章就又换了一个视角,写丈夫想家。这个丈夫思念家乡是什么样子呢?其实也是这个女子的猜测,在她的想象中,丈夫肯定是这样的: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陟”是攀登,意思是走上他所攀登的地方,“崔嵬”是指高而不平的土石山,“高冈”指高高的山脊,“砠”就是巨石盘横的土山。
可见,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环境险恶、道路崎岖,可是我的心朝着你的方向。你看我的马,已经因病成了玄黄的颜色;我的仆人,也是疲病交加,不能前行。马病人疲,我没有办法踏上归途,所以借酒消愁,即
我姑酌彼金罍。
“金罍”就是一种酒器,他是端着这个酒杯遥祝一下,让自己暂且沉醉在酒意里,淡化对故乡和心上人的思念。
这样的构思非常的别致,也很灵巧,是一个女子在想象,我的丈夫为什么没有音讯?我的丈夫现在是什么样的处境?越想越觉得他可怜,越想越觉得丈夫不容易,所以她的感情就一层一层地加深,这种思念和担忧非常深长。
在《卷耳》的后半段,反反复复地提到这个字——“陟”。那个男人为什么要不断地去攀登高山呢?也许是因为他的工作需要,也许是因为眼下的处境,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登在高高的山上,才能够遥望他的故乡,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表达。所以《汉乐府》说,“远望可以当归”,这当归是中药名,其实寓意很深,就是你站得高,望得远,就可以想象已经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亲人的身边。有多少次登高就有多少次怀乡,所以中国有一个传统佳节,叫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用登高来“思亲”,就是我们在诗歌中看到的景象。
《卷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情深意重、两地相思,在思妇和征人的双重视角中,我们既读到了女人的思念,也读到了征人的怀乡。两个主体的视角,就像电影中的镜头交叠,你看我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我看你的时候又看到了什么,我们的方向竟然是相同的,这就让彼此的思念更为深刻动人。你看这个女子,她手上采着卷耳,心里想念着夫君,想他登上了高山,眺望着她的方向,想他人困马乏,借酒消愁,可是心也朝着她的方向。她的想象是具体到了细节的,连喝酒的容器到底长什么模样,她都可以说得很清楚,可见这个女子对夫君的生活习惯是非常熟悉的。她对夫君也非常体贴,她知道对方的心里一定有自己,这种安全感才会让思念一层一层地加深。这样以虚见实,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在后世写相思的诗歌中,也多有体现。比如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其实都是采用了同一种方法,这都是《诗经》留给我们的表达,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个时候,我们难免会思考一个问题:明明是我想你,然后写出来的偏偏是你想我,这是含蓄吗?也不全是,其实这是女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远方的那个男子杳无音信,其实女子是会有点紧张的。他会不会忘了我呢?他过得好不好呢?他到底还在不在人间呢?这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没有答案。她只能猜,而当一个人心里有情的时候,她不会往怨恨的地方猜,不会往坏的地方猜,所以这个女子就说,夫君一定像我一样,在深深地思念着我。我希望你过得比我好,我甚至觉得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就格外地辛苦,格外地难熬。只有你回来,我们在一起,才能结束这煎熬的一切。所以女子在采卷耳的时候,眺望这条路的尽头,盼着那个日思夜想的身影能够出现。就像沈从文的《边城》里写的——也许他明天就来,也许他永远也不回来。这是命运的结局,但却不是相思的终点。